高校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究

2024-05-10 20:31王凤李卓然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能力提升

王凤 李卓然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对高校专业课提出了思政育人的要求,同时对高校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思政育人的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不可忽视。其中,青年教师作为新进群体,一方面对于大学的教学模式还较生疏,另一方面对于思政育人的理解还较欠缺,因此尤其值得关注,特别是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文章通过分析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探究提升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

思政育人倡导各门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由此,为外语类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适应时代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修读的专业课程门类众多,同时专业课程往往具有课时多、时期长、学分高的特点。此外,外语类公共课课程和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其教材内容多以欧美社会文化为主,可想而知,在大量外国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学生容易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外语类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思想价值引领和道德素养培育方面具有独特性和必要性。而外语类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能否发挥好思政育人的作用,落实好思政育人的任务,外语类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是关键所在,特别是外语类专业青年教师。

一、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提升的必要性

探究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一在教师教育背景和教师生活经历,二在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以宁夏固原市某高校外国语学院近5年(2018-2023)入职的外语类青年教师为例,分析外语类青年教师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特殊性。近5年来,该校外国语学院入职外语类青年教师10位(均获得硕士学位),其中英语类的有9位,非英语的1位。同时,9位教师中有2位教师于国外大学就读并获得硕士学位,1位教师在香港就读并获得硕士学位,1位教师曾于大学期间在国外访学一年,1位教师硕士毕业后在国外大学担任过汉语教师,1位教师获日语文学硕士学位。如果将上述教师归为一类,约占近5年入职的青年教师总人数的59%。由此可见,外语类青年教师中的多数均具有国外教育背景或生活经历。另外,文章中所提及的青年教师多为90后,他们往往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且崇尚自由,所以,关注并探究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必要。

二、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存在的误区

(一)思政育人意识薄弱,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到位

青年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专业所限,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接触较少,研究较少,也由此对思政育人的看法仍停留在完全由思想政治课程担任的地步,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入职时间较短,对大学教学各方面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政策缺乏了解,甚至缺少关注,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相应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再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没有正确理清课程与思政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误认为将思政内容渗透在专业课程中会挤压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对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合产生抵触心理和排斥行为,对开展课程思政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1]。同时,青年教师所处时代背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社会发展进步迅速,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较前人更易推崇自由主义,因而对于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教学,往往具有刻板印象,从而导致思政育人效果不佳。

(二)思政元素融入生硬,课程思政变为思政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2]。外语类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但是,正式的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往往方法牵强生硬,没有自然地与课程内容相契合,且说教性强,外语课反而变成思政课,以至于学生出现抵触情绪。这一方面是因為青年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结合把握不到位,只是粗浅地对应,没有仔细分析和评估之间的关联度,造成思政元素脱离专业课教学,思政和教学“两张皮”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对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价值引导的理解不到位,只是拘于形式,认为出现思政元素就是思政育人,就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岂不知思政育人需要全过程全方位,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如果没有真正将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的关系理解清楚,就难以真正地实现思政育人。

(三)思政元素挖掘角度单一,限制课程思政育人内涵

外语课程思政,其本质前提首先是外语课程,以语言文化学习为基本内容。丰富的语言思政要素要无痕融于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单一的教学方法与路径都难以满足这样的新要求[3]。同理,挖掘思政元素的角度也该呈现多面性。然而,青年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角度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浅尝辄止,没有做到突破教材,课内课外相结合。由此一来,思政元素只是在课堂前几分钟或者课堂中的几分钟融入课程,学生甚至没有来得及深入思考,就进行到下一环节了,从而使得课程的思政效果大打折扣。良好的思政育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践行,而思考和践行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景,即教师应该以多元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从来源方面看,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国内外都是可以和专业课教学相联系的;从题材方面看,思政育人不仅限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该包括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道路的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可以包括个人品德素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坚定勇敢等,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生活,都可以是思政元素挖掘的角度。

(四)思政元素偏离学生生活,价值引导难以落地生根

思政育人的终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而不只限于课堂上灌输。有些教师融入的思政元素偏离学生实际生活,过于宏大,反而不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从而导致课堂上反响激烈,课后抛之脑后的情况出现,最终思政育人演变成了完成任务,走走形式,失去了其本质精髓。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把握不到位,对思政育人的理解不彻底。思政育人通过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想价值引导,既要增进学识,又要塑造品德,使學生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只有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状态的思政,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共鸣,在生活中的践行,最终将修养品德真正内化为个人成长成才路上的良好习惯。思政育人最终还是在于“育人”,育人成效显著与否,则通过学生课后的实践来体现。因此,思政育人也须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小见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状态,从小事做起,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个人品德素养提升。

三、外语类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径

(一)教师个人层面

1.正确认识思政育人理念,理解课程思政内涵

高校专业教师只有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才能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正确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专业课教学,将思政教育之“盐”溶入专业教学“汤”,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4]。首先,思政育人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品德,将品德置于和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启发专业课教师思索如何将学生培养为一个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又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其次,思政育人打破了思想品德涵养由思政课程一肩挑的局面,鼓励各个课程协同合作,潜移默化地培养能力塑造品德,使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再者,思政育人不是教师站于高位的说教,而是循循善诱,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学生去思考、内化和实践,是学生自主接受的过程。

2.创新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做到协同育人同向同行

长久以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往往以展示穿插为主,即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单独插入思政相关内容,带领学生或翻译或解读,或总结或呼吁,思政元素虽然融入了,但是却以非常明显且生硬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割裂之感。要做到如盐融入水,润物细无声,需要在原有的方式上创新,将思政元素隐性化。以英汉笔译课程,第二单元英汉语言间的十对差异为例,本单元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英汉翻译中各种策略、方法和技巧运用的必要性。本单元中融入思政元素,简单的展示法只会打乱学生的认知节奏,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隐性法则可以使得思政育人的作用得到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差异性背后是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积淀的结果,语言不仅是民族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历史和意识形式的体现,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性的同时,感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独一无二之处。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提醒学生,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信息的简单转换,也是语言差异性影响下的思维模式的转换,因此译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为读者考虑,从而培养学生推己及人和换位思考的意识。

3.丰富思政元素挖掘角度,一课一法一课一得

思政育人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而是锤炼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因此,思政元素的方式也应从以上方面考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四版)》Unit2 Loving parents, loving children为例,根据单元标题可得主题:亲子关系。然而亲子关系又包含许多分支,比如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母双方关系等,都是可以融入思政元素的角度。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中西方亲子关系的异同,从中感受文化差异。甚至可以从亲子关系延伸到中国传统孝道,拓展到中国的人文理念、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养老制度的优越性等。思政元素挖掘角度的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更有利于他们从自身出发思考并践行。

4.思政元素更加贴近生活,让思政育人落地生根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和优秀品德素养的人。而优秀的品德素养恰恰是思政育人成果的体现。如何评估思政育人的成果?首先就表现在学生能否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在生活中真正地践行相应的道德品质。而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中思考并践行,首先在于专业课程中引入的思政元素是否接地气。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四版)》Unit3 Heroes of our time为例,根据单元标题可知主题:我们身边的英雄。本单元,思政元素的融入不是告诉学生要做英雄,要奉献,这无异于说教,反而起不到思政育人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是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成为英雄?什么样的程度才算作奉献?是不是只有付出生命才是奉献?我们作为小人物,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奉献社会?是不是只要奉献了,就要以英雄自居?新时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西方国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是否值得推崇?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新时代的英雄,真正明白自己可以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什么,从而让思政育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学校管理层面

首先应加强协同领导。高校应建立校级思政育人建设领导小组,统管全校各个学院思政育人建设和落实,二级学院应建立院级思政育人领导小组,分管各个专业思政育人建设和落实。通过上下统管的方式,真正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并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系,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使得教师之间共享思政资源。另外,可以对教师进行思政育人能力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其次应建立健全制度。高校和二级学院应建立健全相关思政育人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通过制度细则考核思政育人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通过奖励措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建立评价机制,让教师通过自评、互评和学生评价的方式不断更新方式方法,汇集各方知识,逐步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最后应给予经费支持。充足的经费是落实思政育人的有力保障。除了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经费,对思政育人课题项目等给予经济支持,也应当购买相应设备,创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让教师们“有米可炊”。

四、结语

青年教师应当增强意识、创新模式、转换角度、贴近生活地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将知识传授和品德涵养有效联合,把思政育人落到实处。大学是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对人的一生具有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外语类专业课课时多、学分高、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思政育人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是否具备成熟的思想和能力。由此可见,外语类专业课教学中落实思政育人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思政育人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提高思想认识,深化理论学习,丰富思政育人模式,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冉智浩.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1(4).

[2]年亚贤,王政.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

[3]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5).

[4]尤芳舟.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1(3).

【基金项目:2022年“宁夏卓越教师发展研究人才小高地”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基于‘学习强国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简介:王凤,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翻译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李卓然,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能力提升
立德树人任务下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现有思政育人机制工作改进探析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措施
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