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

2024-05-10 20:31王晓丽黄婕张娜刘晓玉乔姣敏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王晓丽 黄婕 张娜 刘晓玉 乔姣敏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革命牺牲和艰辛奋斗最终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新时代下,充分掌握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研究,是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保障。故此,文章探求大学生在红色文化方面存在的认知规律及接受特点,以期能为更好提升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

红色文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厚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承载着历史,启迪着现实,且昭示着未来,既是凝聚社会共识、民族力量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更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珍贵精神食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继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是否接受红色文化这一主导政治文化,关系到红色文化未来发展命运。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规律及接受特点进行研究,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规律

(一)认同理念:校园文化和红色文化间有密切联系

在革命抗日战争这一最困难的革命发展环境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共同组建的西南联大培养出了174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这些学院人才中,邓稼先、赵九章和郭永怀等人均为新中国的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且获得了“两弹一星”勋章。在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类型的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成立,广大的师生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1]。因而每所大学都多多少少蕴含着不尽相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是一种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发展的宝贵财富。

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相关知识讲授及思政教学时,为使大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可与如河南省“三门峡卢氏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管理处等共同组织“送故事与讲座”和“送展览”进校园的教学活动,让“红色故事会”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活动中的专人专业讲解,利用珍贵而翔实的“声音”和历史图片,让大学生充分感受革命先烈们在那个救亡图存、硝烟弥漫的时代勇于斗争和不畏牺牲的红色精神。这正是生于和平时期青年大学生应该吸取的正面力量。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大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通过思政课学习,从“学习新理念,做合格接班人”的主题教育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故事与文化,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认同教育:红色文化是高校德育的根基,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

旧中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尚且能为红色信仰而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高举共产主义旗号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站稳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的宣扬脚步[2]。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传知识、传思想、传真理”的使命,肩负着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因此自己要有明道、信道、引道的意识,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进而健康发展。故此,在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屹立于卢氏县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塔”及其背后的红色长征文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开展一个“追寻先烈、致敬英雄”的思政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塔前庄严肃立地朗读碑文、凭吊英烈,向英烈们敬献花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以深沉的哀思,引导大学生聆听红军长征先烈们英雄壮举的同时,感悟、深思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此充分进行德育,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激励他们在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中奋勇前进。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育与大学生红色文化接受特点的浅析

(一)极具历史现实性特点

红色文化在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中,倡导并推广“实干”的精神。“红色文化”是一种辨证唯物主义的、有别于一些只存在于思想体系表层的文化内涵、价值形态,与西方文明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红色文化具有务实的性质,是解决人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最基本途径,切实保障工人、农民经济权益,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例如,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时,可将思政教育“小课堂”搬至社会“大课堂”中,通过在“三门峡卢氏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这一“大课堂”中进行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一同聆听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和不怕远征难的故事,参观兵器广场、陈列馆,观赏“英雄儿女”雕像;为烈士清扫墓园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为师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引领和心灵洗礼[3]。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段历史故事、每一座革命遗迹,都在鼓舞着后人,让他们继承遗志、敢于拼搏、勇往直前,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开创更好的明天。基于思政课教学的红色文化纪念馆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仿佛穿越到了历史现场一般,切身体会到了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这是校园思政教育“小课堂”所不能比拟的。

(二)认同形式极具多元性

1.获取途径更广泛

在现代信息技術日新月异背景下,形式各异的网络信息制作及传播平台不断增多,在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状态下,大学生可从其他媒介与渠道上了解各种社会资讯。由人民网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就体现了这一点。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习惯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而且仅以线下开展的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和时间是无法覆盖的,所以只有将红色文化合理融入网络教学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并通过“互联网+思政课+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故此,思政课教师可借助智慧树、学习通等在线教育平台建构一个较系统的网络红色文化资源库,可将红色歌曲、红色遗迹、红色影视、红色精神和红色诗词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元素放入网络红色文化资源库,建构全域(线上+线下)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思政课中红色文化的有效应用提供有力支持[4]。同时,高校还可制作相关红色文化宣传短片传至B站或抖音等媒体平台,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2.认知更具时代元素

得益于虚拟仿真技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良好发展,促使文化传播上升一个台阶。但也因新技术的使用,大学生逐渐开始“沉迷”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媒体平台上,“宅”成了一种常见现象。若不能利用新媒介对红色文化进行多元化传播,也就无法提倡健康行为方式和習惯,很多大学生难以看到红色文化,更别说认同。可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红色场面”极为必要。

具备相关条件的高校应积极探讨构建思政课教学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将VR技术运用于思政教学实际,将红色文化情感与视听融于一体,呈现高度还原的历史情景,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将红色文化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以体验式、互动式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到“红色”情境中,获得交互性、沉浸式的真实体验,借助红色文化的“活化”,拉近大学生与红色文化间的距离,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红色文化”学习与传播,从而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结语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引导,需要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切实掌握新时代社会、党和国家的实际发展状况,灵活掌握新时代下主客体、课堂内外的变化,聚焦新时代思政教育教学的规律,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与价值观念,合理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进行“推波助澜”,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各种新兴媒体传播手段与渠道,助力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进行广泛传播,从而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传承和弘扬主流形式尽早形成,促进大学生良好成长与发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赵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导论》[J].高教探索,2019(3).

[2]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74(4):110-116.

[3]余丰玉.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1-1.

[4]杜向辉.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培育路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40(5):97-104.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SKL—2023—702)】

(作者简介:王晓丽,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教育管理;作者单位:黄婕、张娜、刘晓玉、乔姣敏,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