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综述

2024-05-11 13:49赵艳丽麻文卓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研究综述

赵艳丽 麻文卓

摘 要:组织韧性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使得企业将面临危机与机遇。而组织韧性作为一种动态能力,能够使企业遇到危机后快速恢复,让企业有效评估所处经营环境中存在的风险与危机,以达到迅速适应,提出解决危机的对策,使企业能够在剧烈的市场变化下存活。然而迄今学术界对于组织韧性的含义、形成过程、作用机制等仍然缺乏深入探讨。基于此,文章针对组织韧性的内涵、维度测量以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对组织韧性的探索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组织韧性 维度划分 影响机制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045-03

一、引言

韧性这一概念是面临逆境时,能够及时调整、发现问题并积极改变的能力。企业面对如今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其是否具备韧性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具备韧性,便能够使其快速识别所处环境中所面临的风险,在危机中发现机遇,从而推动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Meyer(1982)是最早将组织韧性应用到现代管理与商业中,他将组织韧性原有的适用领域进一步扩展,重新对其在管理学范围内进行定义,并分别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学习等方面对组织韧性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与探讨。自Meyer(1982)对组织韧性研究后,吸引了大批学者对组织韧性的概念以及内涵进行界定和分析,组织韧性的研究迎来了热潮。目前,对于组织韧性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关于组织韧性的基本概念界定、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结果已经初步明确。如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加严峻,组织韧性作为一种承受干扰、抵御风险的适应能力,企业是否具备这种适应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组织韧性也因此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学者们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因此,提升企业的组织韧性,也是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当今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组织韧性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基于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角度对韧性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组织韧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中的韧性概念衍化而来的,即组织在面对逆境时,能够适应逆境的能力。在组织所处的经营市场环境中,韧性应当是组织能够存活下来的一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Weick(1993)提出了组织韧性是在遇到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风险,让组织能够适应危机,形成一种内外平衡的动态环境,促进内外部环境相互融合。Somers(2009)认为组织韧性是一种风险来临前预期,风险来临后能够适应的能力,在逆境中,迅速适应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度过难关,迅速成功。Burnard&Bhamra(2019)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组织韧性是在基于意外事件,根据外界的动态变化修改应对策略,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减少危机产生时带来的负面影响。组织韧性能够帮助企业预测所处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帮助企业及时调整,以适应逆境并能够逆风翻盘。目前关于组织韧性的文献,大部分学者将组织韧性定义为企业识别预测风险,并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迅速吸收融合资源,从而使企业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因此,通过梳理可以界定组织韧性是组织面临危机事件时,努力制定应对危机的方法,减少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抓住机遇迅速适应,改变组织结构,在市场中保持其竞争优势,实现其效益持续增长。

三、组织韧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组织韧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韧性(Resilience)最初应用在自然领域学科,之后引入到管理学科,组织韧性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1]。学者Meyer(1982)最先将韧性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从此开始了组织韧性研究。

Mallak(1998)定义组织韧性为经济环境变化时,能够快速适应并继续保持组织高效的生产能力[2]。vander Vegt等(2015)认为组织韧性是组织在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时,能够承受冲击并在冲击下迅速恢复,同时为了缓解冲击压力和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对组织进行调整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的措施。Chen(2016)提出面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威胁时,组织韧性让组织所做出的及时反应,以适应环境并继续维持组织高效的生产能力。Buyl(2019)认为组织韧性是组织在已有的外部条件变化下,能够承受有压力,并在承受这种压力的过程中,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中的复原的能力。Grogaard(2019)提出组织韧性是在外界市场的需求不断发生改变的条件下,组织通过了解、解读外部的市场需求并寻找挑战下提供的机遇从而做出灵活的反应判断的能力。Sajko等(2020)认为有些组织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提前做出预知判断,提前做出决策,以此来规避和缓解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压力,因此,将这种提前预判并做出反应的能力称之为组织韧性。EI Nayal(2020)认为组织韧性是在面临风险危机下,从组织的现有资源和结构中逐渐演化出来的,组织韧性能够起到缓解外部环境动荡所的负面影响,迅速帮助组织恢复并继续发展的一种能力[3]。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很多学者将组织韧性划分为恢复和超越这两个维度,同时也对这两个维度加以区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学者强调组织韧性恢复和超越两个维度的前者。其中,Linnenluecke(2017)将组织韧性定义为组织并不能准确预知未来所面临的突发事件、环境变化以及将要面对的风险危机,但组织韧性能够帮助企业在面对外界环境动荡变化时,迅速吸收融合和改变来应对解决突发事件的动态能力[4]。Kahn等(2018)提出组织韧性是组织处于不利条件下,承受缓解外部压力、并继续保持、改进企业运行的能力。还有部分学也将组织韧性划分为恢复和超越两个维度,但更加强调后者,即超越维度。Dai(2017)提出组织韧能够承载压力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来对抗外部产生的威胁,其恢复的快慢有时不仅能够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还能够使组织超越原有的组织状态。

其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研究组织韧性。Lemon&Sahota认为可以让员工参与并通过工作来提高组织韧性,他们能够使组织韧性和持续经营产生联系。组织韧性包含两种能力,分别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是指组织与外部环产生互动并相互影响,从中可以得到知识、传播知识并运用到组织的生产运行之中。适应能力则是组织通过学习运用,形成解决措施来应对外部产生的危机与挑战,并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打败组织韧性弱的的组织,因此,组织韧性与竞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组织韧性这种动态能力为开发新的运营能力提供了可能性,能够让组织探索新领域。

(二)组织韧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对组织韧性进一步深入探讨,吕文栋等(2017)认为组织韧性是组织面临风险时,能够积极适应风险,并不断通过改变策略和重新配置组织的内外部资源,升级组织结构的动态能力。樊博和聂爽(2017)通过对组织管理、心理学、应急管理等交叉领域中组织韧性的相关研究,将组织韧性定义为在风险危害的冲击下,积极抵抗并适应风险的能力[5]。王勇(2019)认为组织韧性可以让企业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危机,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威胁,只有组织韧性高的企业才能够在危机来临时迅速适应并恢复[6]。诸彦含等(2019)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能够影响提升一个企业的组织韧性的资源通常包含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培养组织内部的认同感、信任感。在一个组织内,组织内所拥有的资源,如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都能够提升企业的组织韧性,进而在组织面对风险危机时,能够保持稳定,并尽快恢复[7]。李平和竺家哲(2021)认为组织韧性在面对危机时,能够先恢复,然后完成超越,最后让企业保持在超越后的状态,让企业进行学习、提高、完善自身结构。张秀娥和滕欣宇(2021)认为组织韧性是一种主动的动态能力,提前预测出组织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主动接受吸纳风险和危机,提出新的解决对策,实现企业逆风翻盘[8]。

国内学者还从组织韧性对绩效的角度进行相应的研究。在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中,企业活下来并继续发展经营显得更为必要。组织韧性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下,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面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应激反应,让企业提高自身绩效,这对企业发展和提高利润有重要意义。郑美群等(2003)通过对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分析,认为企业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因此,可以将企业能力看作是企业绩效的直接来源,提高外部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动力所在。王勇等(2021)认为目前组织韧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方向,对相关理论和研究已经表明,能够对企业绩效的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组织韧性的企业通常能够在内外部环境产生冲击时,及时地做出反应,并快速恢复适应、重新整合资源,达成企业持续的平稳发展,进而正向影响企业绩效。王华等(2009)研究测量到组织韧性与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进而提高组织的创新绩效。韧性高的组织能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识别,快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李平和竺家哲等(2021)指出组织韧性能够对企业产生正向影响,同时,提高组织韧性还能使信息在研发人员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更加有效保证研发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研发人员彼此交换有用信息,接纳对方所提出的恰当建议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可能会因危机对合作产生负面影响,而组织韧性能够增加组织内部人员的信任,继续保持稳定的合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

四、组织韧性的维度划分

组织韧性在概念上有不同层次定义,同时在维度上也有不同的划分,组织韧性是一种组织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Weick(2009)把组织在应对不确定时的复原能力作为研究组织韧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划分为包含复原能力、判断识别能力以及组织恢复能力的动态能力。Weick通过研究设计得出结果表明,一个稳定组织所具有的特征十分利于组织韧性的增强,从建立模型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设计出不同角度的组织韧性图。Kantur和Iseri-Say(2012)对组织韧性的维度划分,是学术界普遍公认的组织韧性量表,他们认为通过内部感知、信息融合以及战略制定能够直接影响组织在危机情境中如何反应、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内部的组织韧性的不断提升,并依此提出了一个组织韧性的现代框架。

我国学者王勇和蔡娟(2019)在参考国外学者对于组织韧性的测量方法基礎之上,将组织韧性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对组织韧性展开分析,将组织韧性划分为情景意识、韧性承诺、应变能力、计划能力这四个维度,学者所提取的这四个因子在测量中国企业组织韧性,经检验证明其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张秀娥和滕欣宇(2021)则通过结合预期、防御、适应的观点角度,对组织韧性划分形成三个维度,分别为情景意识、预期能力、适应能力,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了检验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企业组织韧性的测量,主要是依据量表的方式。通过量表进行测量,其更为关注在一个时期内,组织的整体韧性本身所具备的属性与特征。而未来对于组织韧性的实证研究还可以尝试更多测量方法以及不同测量方式相结合,对组织韧性的学术研究更加全面丰富,促进实证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组织韧性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国外学者对于组织韧性的研究远早于国内学者,针对于组织韧性的定义与内涵,国内外学者仍未达成统一。一部分学者将组织韧性定义为复原的能力,关注组织韧性的恢复性;另一部分学者将组织韧性定义为超越的能力,探究组织韧性不仅能够恢复,并且在恢复后进行超越。对组织韧性的定义界定,不仅会对理论研究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实证研究的方向。

在组织韧性的测量上,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测量方式。目前,主流的测量方式是直接测量法,即通过量表的方式进行测量。而间接测量法则是近年来刚刚使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数据库查找上市公司财务年报对组织韧性进行测量与分析。在今后对于组织韧性的测量可以开发出更多方式,如直接与间接测量相结合的方式,使组织韧性的实证研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目前,国内对于组织韧性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但仍需对组织韧性进行大量的前因变量及作用效果的研究,同时对组织韧性进行实证分析。国内对于组织韧性的相关文献依然存在一定的空白,有待学者进一步的完善。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全面振兴龙江经济的数字普惠金融供需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22JYE460)]

参考文献:

[1] Meyer AD.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jol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7):515-537.

[2] Mallak L. Putt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o work[J].Industrial Management-

Chicago Then Atlanta,1998:8-13.

[3] El Nayal O,Slangen A,van Oosterhout J,et al.Towards a Democratic New Normal? Investor Reactions to Interim-Regime Dominance during Violent Even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20,57(03):505-536.

[4] Linnenluecke M K.Resilience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A Review of Influential Publications and a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7,19(01): 4-30.

[5] 樊博,聂爽.应急管理中的“脆弱性”与“抗逆力”:从隐喻到功能实现[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004):129-140.

[6] 王勇.组织韧性、戰略能力与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01):68-77.

[7] 诸彦含,赵玉兰,周意勇,吴江.组织中的韧性: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的保护性资源建构[J].北京:心理科学进展,2019(02):357-369.

[8] 张秀娥,滕欣宇.组织韧性内涵、维度及测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0):9-17.

(作者单位:赵艳丽,哈尔滨商业大学商务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市场发展与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麻文卓,哈尔滨商业大学商务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作者简介:赵艳丽,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创新与战略管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研究综述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