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路径探究

2024-05-11 23:33马赛利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小银行困境

马赛利

摘 要: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个人信用风险攀升,中小银行(特指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态势明显,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不断增加,但很多中小银行对不良资产普遍缺乏全局管理和清晰的策略,存在不良资产团队定位不清晰、专业化能力显著不足的问题,对中小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在资源有限和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切实提升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出清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主要对中小银行面临不良资产现状及发生的原因进行概括,分析指出中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银行 不良资产处置 困境 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38-02

一、银行不良资产定义及相关理论概述

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市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处置不良资产,必须要依托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本文从不良资产的定义及涉及的相关理论入手进行概述。

(一)不良资产定义

银行“不良资产”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银行不良贷款。1998年以前,我国按照“一逾两呆”划分不良贷款,即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将商业银行贷款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种被划分为不良贷款。2005年,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5〕72号)等相关文件,不良金融资产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

(二)不良资产相关理论

1.冰棍理论。冰棍理论是指所有不良资产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价值。处置不良资产就像卖冰棍。冰棍在手里时间长了,就融化了,不良资产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赶快处置,时间长了,就只剩木棍了。

2.苹果理论。“苹果理论”指的是一筐苹果中,有好苹果也有坏苹果,是该拣好的吃还是拣差的吃?正确的吃法是分类,把坏苹果择出来,卖掉好苹果。引申到不良资产处置中,如果把待处理的不良资产看做一箱不同质量的苹果,若整体打包卖,可能无法以一个理想的价格卖出;但倘若把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价格可以会更高。

二、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发生的原因

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2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3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2%,较上季末基本持平,总体还是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从不同类型银行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24%,在各类型银行中不良率最高;城市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90%,排在第二。城市商业银行自2018年末起不良贷款率超过股份制银行后一直高于股份制银行。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相较大型银行而言更高,资产质量承压更大。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由于监管机构对区域性银行跨区经营实施严格控制,导致多数中小银行的业务以本地为主。中小银行大部分信贷投放都是当地的经济中,一旦当地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本地中小银行产生影响。二是地方债务风险。由于根据法律规定,地方政府自身无法举债,一般是通过设立城投公司来向地方银行进行融资,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旦当地方财政状况出现问题时,可能导致中小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三是金融监管政策影响。监管部门的监管口径正在不断收紧,严监管态势仍将延续。根据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对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表内外金融资产开展风险分类。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中小银行风险进行充分暴露,拓宽了银行不良贷款的认定。四是贷风险管理不善。虽然很多中小银行对信贷资产中贷前、贷中及贷后审查已建立了一套基本制度,但在执行过程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复制粘贴屡有发生,信贷人员合规意识淡薄,贷前形式审查走流程,实质审查不深不透,贷后检查拿报表,填数据,草草了事。

三、中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中遇到的困境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呈现放缓走势,受到行业环境及整体经济环境下行的影响,企业资产易出现流动性风险,资产价值走低,致偿债能力不足。目前,摆在中小银行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持续开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解决问题,甩掉包袱,实现资产有效回收。但中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中遇到种种困境,不良资产清收效果一般。

(一)处置管理能力不足

一是中小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不良资产工作基本都是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处置,导致清收目标不清晰,人员分散,信息和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共享,且总行没有给予清收团队配套管理机制,总分行之间联动较少,整体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二是中小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上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主观意愿较弱。有些银行没有认识到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甚至为了不影响银行利润,对出险的贷款更倾向办理以贷还贷乃至加固担保措施来遮掩风险,正是对不良资产处置的鸵鸟思想,使得在处置上失去时间优势,也就是“冰棍理论”所说的,不良资产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价值,时间长了,就只剩木棍了,处置效果不理想。

(二)处置思路及手段单一

中小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往往采取传统的自主清收、司法诉讼、债权核销等方式,其中现金收回又特别依赖于抵押物的处置变现,缺乏创新和多样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小银行管理者对不良资产普遍缺乏全局管理和清晰的策略,对于未来需要花多长时间解决不良资产、如何对不良资产进行优先级排序、具体由谁解决以及如何解决,都缺乏系统化、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和路径。面对逾期贷款不断增多(信用贷款占多数),以及司法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小銀行再继续依靠传统的思路和手段去处置不良资产必然会遇到清收瓶颈。

(三)缺乏专业人才

从事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需要资产业务专业能力和实际经 验。尤其在当前中小银行不良处置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不良处置情况更为复杂,这需要团队具有丰富的法律、资产评估等专业水平与经验。但目前中小银行普遍缺乏对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人员实施多层次和体系化的人才引进、提升培养和分层选拔机制,甚至很多中小银行直接将效益差的客户经理离岗做清收处置工作。清收人员存在年龄偏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对不良资产处置缺乏系统性认知,不能有效处置不良资产。

四、提升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路径

在认识到中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后,如何寻找到一条能切实解决上述问题的道路将是摆在每一位银行风险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本文将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发展路径的有效建议。

(一)试行集中清收,优化管理

一是在综合考虑全行不良资产具体情况上,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可采取集中清收模式,即在全行成立负责清收的总行职能部门,并选拔有经验的清收团队派驻到各家分行,专人负责各分行的不良清收处置工作,同时,在资产保全部门内部设置资产审查团队,专门负责不良资产的诉讼、风险化解审批工作,从而提升催清收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激励机制。针对清收人员,引入营销序列管理模式,基于催清收结果的现金回收金额进行考核,坚持多劳多得,通过聚集人才,整合优质资源,发挥整体效能,集中力量全面提升清收处置效率。三是开发系统,进行大数据管理。很多中小银行还是以手工台账进行数据统计,但该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不良处置工作上已力不从心。通过开发系统,能够把全行的逾期贷款、欠息超90天的风险贷款或潜在风险客户纳入系统中,对案件都可以从立案、审判、执行、收回的每一个过程都做到有跟踪,有监督,提速增效。

(二)积极探索处置新模式,加强处置灵活性

一是探索尝试个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简单,易于切入,可以有效解决个人不良资产处置中人力资源消耗大的问题,快速消化不良贷款,同时通过运用“苹果理论”,对个人不良贷款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价格可以更公允。二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贷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化设计或配以其他信用增级手段发行成证券,是一种银行贷款管理创新方式。虽然存在资产证券化程序复杂,资产包估值难度大、现金流不易预测等风险,但可以实现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理,提高银行流动性。中小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缓解不良资产压力。三是“互联网+”不良处置模式。“互联网+”不良处置是通过建立网站来整合不良资产与处置机构信息,自身只作为对接双方的媒介,以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发布方和处置方信息不对等的处境。中小银行可以选择影响力大、实力强的平台发布资产处置信息,拓宽资产宣传渠道,提高资产处置成功率。

(三)加强新增逾欠管理,建立新增逾欠客户监控机制

中小银行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监控体系,通过风险指标、风险报告等方式,对贷款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确保资产质量的稳健。一是要尽快梳理,实施分层贷前贷后调查和跟踪,实地走访,面谈机制,提升洞察能力,抓住审贷主线“三品+三表+三单”,做好风险把控。二是要推进新增逾欠客户风险预警监控体系的建设工作。打造从产品端到分行端资产质量等方面的静态风险监控,并构建新增不良的预测机制,定期对新增逾欠客户不良开展动态监测,还要固化潜在风险排查策略。三是加强穿透管理,总分联动,上下协同,对监测发现风险及时制定化解预案并定期跟踪风险化解进展,竭力阻断不良下迁。

(四)加大外部沟通,突破清收瓶颈。

不良资产债权清收中能否与政府、法院等外部机构形成有效的沟通是清收成功的基础。与政府部门沟通,突破受政府保护企业在财保、立案、执行方面的障碍;与法院等部门沟通,推进“异地查封”“腾空难”“刑民交叉”等案件的诉讼执行进展,能够是快速制定应急预案和措施,抢在其他债权人或债务方转移、隐匿财产之前,抢抓风险化解的主动权,对资产进行有效保全。

综上,本文对提升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路径进行初步的分析,面对经济增长下行、不良资产逐渐暴露的挑战,中小银行管理者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目前分支机构各自为政的清收模式,通过建立总行集中的清收模式,牵头全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多渠道拓宽清收路径,帮助银行尽早减负,轻装上阵。

参考文献:

[1] 曹瑜.当前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及原因分析[J].黑龙江金融,2022(08)

[2] 郭晓蓓,蒋亮,何明圆.中小银行风险化解路径探析[J].西南金融,2022(12)

[3] 卢思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23(06)

[4] 康书艳.中小银行积极探索资产质量管理创新实践[J].中國商界,2023(08)

(责编:赵毅)

猜你喜欢
中小银行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中小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思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