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探析

2024-05-11 00:25程潇凝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振兴互联网

摘 要:文章探讨了在“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分析了“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深入研究了融入实践、多元化资源支持和跨学科合作等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以及“互联网+”在赋能创新创业方面的应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阐释了“互联网+”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创业成功。

关键词:“互联网+”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30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60-02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日益受到重视,而民族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其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地区高校的经管类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潜力,然而创新创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互联网+”在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机制,以期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贡献思考和方案。

一、“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创业者可以迅速获取信息、资源和市场,降低了创业门槛,促进了创新的快速迭代。二是,互联网的连接性和便捷性使得创新创业跨地域限制,为乡村地区的人才输送和项目引入提供了新途径。三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也推动了新型产业的涌现,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在民族地区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学生通过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者,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

同时也需正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如信息安全、市场竞争等问题。因此,民族地区高校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以确保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教育模式、资源配置,还牵涉到文化傳承、市场需求等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一个突出问题。相对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人才培养的基础相对薄弱,这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优质的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挑战。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对于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有时传统观念可能抑制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三是,市场需求和创业机会的匹配也是一个挑战。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可能较为薄弱,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市场相对有限,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风险较高的局面。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市场中的敏锐洞察力和适应能力,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指导。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也需要提升。在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可能相对较新,社会对其认知和支持可能相对不足。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二、“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

(一)融入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在“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的融入实践,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融入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教育通过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在乡村振兴中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实践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生需要面对实际挑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这种实践中的创新锻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培养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为乡村振兴中的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2]。三是,实践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项目,能够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这种深入了解可以使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更具针对性和实际可行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四是,融入实践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创新创业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在实践中需要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团队合作、沟通与协调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在团队中协同合作的能力。

(二)多元化创业资源支持

在“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的多元化创业资源支持,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潜能,推动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建立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孵化中心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硬件设施、导师指导等支持。中心可以联合校内外的创业资源,为学生提供行业洞察、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从创意到实际项目的转化。二是,构建创业导师团队。通过邀请来自行业的成功创业者、企业家等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经验分享。导师团队可以与学生建立长期联系,帮助他们制定创新创业计划、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资源对接和市场拓展的支持。三是,开展创新创业竞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意和项目的平台。竞赛可以吸引投资人、企业家等资源关注,为学生的项目提供资金、合作伙伴和市场机会。同时,竞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竞争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3]。四是,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通过与政府合作、申请创新创业资金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提供创业资金、资源支持和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三)跨学科合作,培养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的跨学科合作,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综合能力。

一是,设立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工程、经济、设计等学科的学生可以合作开发创新产品或解决市场难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协同工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开设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跨足多个领域,涵盖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等不同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接触到多样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全面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与不同领域教师的互动,可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三是,组织跨学科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视角和经验分享。这种跨界交流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培养跨领域问题解决的能力[4]。四是,建立跨学科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个跨学科合作的平台,汇集各个学科的师生资源,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平台可以提供资源对接、合作伙伴推荐、项目评审等服务,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跨学科合作是“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团队、开设课程、组织活动和建立合作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综合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

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是在“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提供的一个重要支持措施。该平台的建设旨在整合校内外的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

1.资源集成与分类。设立一个在线平台,整合各类创新创业相关资源,包括資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将资源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方便学生根据需求查找相应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创业项目展示与对接。在平台上设立创业项目展示区,学生可以发布自己的创业项目,包括项目介绍、商业计划、市场分析等。同时,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项目对接服务,将有投资、合作意向的机构和学生项目进行匹配。

3.资金支持与融资服务。提供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包括创业基金、创业贷款、天使投资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融资申请,同时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融资相关的指导和培训。

4.技术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在平台上设立技术转化区域,帮助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5.培训和导师支持。提供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涵盖市场分析、商业模式、团队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平台也可以邀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6.创新创业活动发布。在平台上发布各类创新创业相关活动信息,包括比赛、讲座、研讨会等。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拓展人脉和知识面。

7.数据分析与反馈机制。平台可以收集学生在平台上的活动数据和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平台的优化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机制的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入实践、多元化资源支持和跨学科合作等策略,可以培养更多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借助“互联网+”赋能,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和机会。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2022ZJY2725)。]

参考文献:

[1] 李季.民族地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4):102.

[2] 赵婷.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创新途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2):55-57.

[3] 彭晓青.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才智,2020(32):55-56.

[4] 王玲芝.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实践之困境及教育破解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2):147-148.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作者简介:程潇凝(1989—),女,汉族,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学。] (责编:赵毅)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振兴互联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