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路径探索

2024-05-11 00:25许卉韦玉球赵诗嘉朱丽娜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民办高校

许卉 韦玉球 赵诗嘉 朱丽娜

摘 要:民办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双创融合的背景下,为社会培养更多“对接新型产业”的综合型创新人才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新的发展目标。认清民办高校双创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处的水平、存在的差距和挑战,研究和学习双创融合背景下各高校优秀的双创教育模式,探寻有效的“课—训—赛—创—产”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模式和实施路径,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 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模式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70-03

一、引言

数字经济作为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让传统产业逐步向新兴科技产业转移,社会上对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精神的创业型人才需求激增。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后备力量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急需担起对接新兴产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融合背景下,各大高校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思路举措,大力开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民办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相比公办高校而言办学机制更为灵活,更容易快速响应社会发展需求。如何紧扣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新需求,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增强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快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对接新兴产业,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当前民办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探索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在双创教育上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但在双创教育推进和实际运作中依然存在不少挑战:首先由于资金不足,对于一些优质的双创项目支持不够难见成效;其次政府和社会对于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扶持较少、资源提供较少,在开展双创教育改革和落实上得到的支持有限;然后双创教育师资力量缺乏是当前双创教育中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师资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最后面对明显的双创教育差距,如何快速扭转当前局面,赢得市场认可是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使得其通常具有比公办高校更为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人才培养机制、更灵活地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更人性化地进行的双创人才培养,这种特性更适合、更容易快速响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时期的新需求。民办高校如果能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调整双创教育策略,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就能更快地对接新兴产业,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更深度的合作,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掌握先进科学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缩小民办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与公办高校的差距,在双创教育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三、目前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民办高校在双创教育上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但在双创教育推进和实际运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开设的课程及教材建设不合理,双创教育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验且师资力量不够

很多民办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但是该课程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大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纯课堂式教学,这种形式较为枯燥,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做其他事的现象较多,效果不佳。创新创业基础教材大多为以理论为主、案例故事为辅的教材或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及案例的教材。

双创教育师资力量缺乏。校内老师们基本没有创新创业的经验,也没有学过创新创业课程和理论;校外老师多为外包机构聘请的一些创业者或企业家,都有着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有能力胜任教学任务,但学校要投入的外包服务费用较高,学生上课的时间也会因为要顾及校外老师的时间而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创新创业课,学生满意度低。对于自负盈亏的民办高校而言,通常会选择更为划算、学生满意度更高的方案,也就是由校内教师兼任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因此,如何将双创课程设计为适合没有双创经验和没有双创教学经验的校内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授课的课程,是民办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各类大创比赛没有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指导老师做简单指导,虽然学校也会聘请外部创业导师做赛前指导,但投入有限、指导有限、成效有限。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导致双创教育的成效局限,学生们并不能被有效激发创新潜力、萌发创业意识、滋养创业精神,仍处于乖乖待在教室被动接受知识,而创新创业需要创激情、需要创孵化、需要创主动,只有能克服一切创业困难,胸怀创业热情,主动迎接挑战,坚持双创才能真正创业成功。创新创业过程是艰难而又长期的,需要持续指导、服务、投入、孵化才有机会成功,给一点点资金和指导,做一些浮于表面的蜻蜓点水的研究、写两篇论文是无法解决创新创业者真正的需求,达到创业孵化和转化的成效的。

以赛促学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然而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太少,项目与真正的创业项目结合不足,而创业导师因为是创业者或企业管理中,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来进行授课、指导,很难做到对大学生的双创项目进行持续跟踪指导,而创新创业是长期而又困难重重的事情,有限的授课和指导会导致双创教育成效大打折扣。民辦高校建校投入大,要用到资金的地方多,但如果不能改变双创教育理念,将双创教育的地位和重视程度提高,很难将双创教育投资回报提高。

(三)产创融合度不高,没有发挥产业园的作用

民办高校积极与产业界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开展科研攻关,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不高,导致产教融合因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另外,不少民办高校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研究,有些还建设了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园,推送了一些优质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但最终落地、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的企业屈指可数,校内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不够、创业园僵化,最后导致偌大的创业园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四、探寻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开设多形式、多方位的课外课堂辅助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呈现阶梯式递进会更有成效,充分提升教师双创经验。

1.在第一课堂提供高质量的“双创”体系化课程,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潜能。

2.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校内课外实践,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3.第三课堂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以赛促学。

4.第四课堂则发挥学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优势,依托学校自建的创业实验室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实现以技促创。

5.第五课堂落实与本地的孵化器、在众创空间开展定期本地校外实践,为大学生创新转化提供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对创业生态圈和产业群进行科研转化、创业实践,零距离感受“双创”。

积极开始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第五课堂等,将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科研实践、以赛促学等形式纳入进来,形成“课—训—赛—创—产”教育模式路径,丰富双创教育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理论水平,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创业动力,辅助学生实现创新向创业转化,使双创教学效果螺旋式提升。民办高校只有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大双创教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双创教育新模式新路径,才能解决当前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效推动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发展。

并且成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研室,由教研室统筹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校内教师善于组织教学活动的优势,将课堂讲授形式转为创业活动组织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协同参与、体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获得所需的知识,引发思辨,将教学难度降低,同时将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常态化,并将参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授课的任务纳入考核,从根源上解决师资缺乏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二)优化设计、因创施教、以赛促教、创新教育模式

以赛促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将课程形式设计成竞赛形式,组建小组,将创新创业竞赛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从“专业+创业”或“特色+创业”或“产业+创业”的角度挖掘创新创业项目,采用PBL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打造优质项目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获得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模仿,以各组的创新创业项目为主线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因创施教,提升学生的主控感、参与感、竞技感和成就感。教材能设计成项目式教材(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中使用的SYB创业培训教材),配合PBL教学法教学,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PBL教学法贯通整个创新创业基础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双创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将各自项目创新创业思路厘清,筛选出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去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项目,借助研究资金孵化项目科研突破和创业落地,并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反思和促进创业思路和管理思路的持续完善,这种方式使得课堂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成就,课堂走神的现象也会自然消失。但这种方式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民办高校需要足够重视和支持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做好。

(三)深化产创融合,活化产业园

将双创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加大双创教育的投入,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和产业融合,加大双创教育的投入和双创实践的训练,在学校已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联合,构建创客交叉融合空间,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健全一站式双创教育孵化体系,形成泛创生态,将大学生项目扶上马、扶稳健、扶成效,成功的项目和学生反哺学校,才能真正使学校的双创教育投入得到有效产出,形成良性循环。

深化产业与创业的融合,就必须打破双创教育实施路径上的绊脚石。学校要将深化产创融合作为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与社会的沟通交流,争取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和认可。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优质的项目走出校园,将产业群引入校园、共建各类产业学院和研究中心,引导大学生从专业中找到创业思路、从特色找到创业途径、从产业中找到创业方向,实现以产促创。另外,由于数智时代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征,要培养出能对接数字经济时代新要求的双创人才,需要更新的校企结合与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模式来支撑。民办高校可以学习优秀的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通过推行“学研产一体化”办学,依托学校的优势和资源,面向全产业链、开展专创融合,针对产业需要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针对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产业需求逐个立项突破,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带动双创学习和孵化,以产业群带动专业群建设,以产业高端项目引领教学变革,链接“政校行企”多方资源,孵化落地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盘活学校资源、盘活创业园,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势充分调动双创教育资源,才能使得创业园红红火火起来。创业园越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活、转化概率越高,而这些优质项目的成功也一定会反哺学校,为学校带来就业、资金和发展的新契机。

五、结语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也帶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民办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双创融合背景下,紧扣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新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双创教育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提出民办高校“课—训—赛—创—产”教育模式路径,直面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缩小民办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与公办高校的差距,增强民办高校市场竞争力和学校的美誉度,快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对接新兴产业、服务区域经济,更好地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双创教育还将面临跨界融合、智能化应用、社会化协同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民办高校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交流,为社会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双创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课—训—赛—创—产”教育模式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2ZJY2713]

参考文献:

[1] 张明瑞,张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J].高教学刊,2022(34):30-33.

[2] 任帅,游志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以浙江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05):181-184.

[3] 李旋.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9):1-3.

[4] 张遵理.浅议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途径[J].科技风,2017,321(15):273-274.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2)

[作者简介:许卉,广西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财税信息化管理;韦玉球,广西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赵诗嘉,广西外国语学院学生;通讯作者:朱丽娜,广西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等。]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民办高校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