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24-05-11 18:44
农村百事通 2024年5期
关键词:跳虫羊肚生石灰

一、病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羊肚菌病害主要有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类。侵染性病害具有可传染、不断蔓延等特点,如在林下和大棚栽培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白霉病,在油菜套种羊肚菌栽培中发生比较严重的蛛网病等。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外,人工栽培管理不当、环境污染、农药过量使用、外源营养袋灭菌不彻底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引起羊肚菌侵染性病害。羊肚菌非侵染性病害有高温引起羊肚菌子实体被灼烧枯顶、低温引起原基和幼菇冻死而腐烂、通风不好引起子实体畸形等。非侵染性病害不具有感染性,一般不会从发病子实体传染给其他健康子实体,而且当生产管理中环境因子控制得当时,病害会得到改善且不会持续发生。

1.白霉病

(1)危害症状。羊肚菌幼菇菌柄与菌盖及成熟的子实体均会遭受白霉病的侵害,尤其是子实体,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受害部位生长出白色菌丝物,遇25℃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时,3~5天就可长满整个羊肚菌子实体,最终导致发病部位萎蔫、子实体畸形。

(2)防治措施。在羊肚菌播种前30天,对土壤进行翻耕暴晒,每亩撒施生石灰50~75公斤,可有效杀死白霉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出菇期间,注意厢面通风,防止积水,尽量采用弥雾状喷雾增湿。发现白霉病后,及时摘除病菇,即见白就采,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采收时从菌柄基部拔起,避免留下残体而滋生病原菌。

2.蛛网病

(1)危害症状。蛛网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前期在外源营养袋内生长,后期温度回升、空气湿润后向四周蔓延。该病病原菌菌落呈白色,菌丝比较粗壮,在地上蔓延后呈蜘蛛网状。病原菌从羊肚菌的菌柄基部向上侵袭,直至将羊肚菌整个子实体吞噬,侵害之处“片菇不留”。被侵害的羊肚菌根部被白色浓密的杂菌覆盖,随后羊肚菌子实体发育受阻、变软,严重时使整个羊肚菌的子实体被白色茸毛覆盖、倒伏死亡。

(2)防治措施。羊肚菌蛛网病要提前预防,对种植地进行预处理,即采取高温暴晒、轮作、生石灰消杀等措施,将土壤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减少至无害状态。外源营养袋从摆放到出菇之前,如果发生大比例的外袋污染,必须在出菇前撤袋,可在出菇前5~10天撤袋,并对外袋摆放位置明显有杂菌外溢的地方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杀。出菇环节,当发现有蛛网病蔓延时,可用生石灰将蔓延区域覆盖消杀,也可用50毫升施尔康兑水40公斤喷洒感染部位,每隔2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需要注意的是,施尔康只能对发病区域进行喷洒,不能对健康的羊肚菌喷洒。

3.软腐病和红体病

(1)危害症状。软腐病发病后羊肚菌菌柄腐烂、子实体倒伏,发病部位呈脓状和水浸状,散发出恶臭味,发病区域内不再生长新的羊肚菌。红体病发病后,子实体停止发育,变软,整个菌体泛红色,具有臭味。红体病病原菌会随着管理人员走动、雨水和风传播,发病区域不会生长新的羊肚菌。

(2)防治措施。羊肚菌接种前要对培养料進行高温灭菌。营养包铺设前也要进行灭菌。菌种下土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一般每亩喷洒益富源土壤消毒液3~5公斤。菌种下土后定期喷洒菌菇生态宝抑制病菌。羊肚菌软腐病和红体病发病初期,可用50毫升锈枯灵兑水50公斤喷洒菇床,每隔2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出菇期感染,可用生石灰撒施整个发病区,将病菌杀死。

二、主要虫害类型及防控措施

1.菌蝇蚊类

(1)危害症状。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菌蝇蚊类的幼虫生活在外置营养袋下方或钻进营养袋内危害羊肚菌菌丝和子实体,导致羊肚菌刚萌发的菌丝衰弱或死亡。出菇期间,菌蝇蚊类幼虫可危害菌柄,使幼菇因营养不足而发生畸形或死亡。菌蝇蚊类成虫可危害羊肚菌子实体,使羊肚菌发育畸形,导致其商品性降低。

(2)防治措施。保持菇室整洁卫生,随时清除残菇。菇房的通风口和窗户都要设置纱帘;栽培料应按照要求用石灰水处理,并严格加温消毒。防治菌蝇蚊类幼虫,可先用喷雾器向菇床喷洒适量雾状清水,再每亩喷洒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24小时内羊肚菌种植地的菌蝇蚊类幼虫杀灭率可达90%以上。

防治菌蝇蚊类成虫,可利用其趋光性,采用灭蚊灯和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黄色粘虫板悬挂在离地约1米高处。通常在羊肚菌与油菜间作地每25平方米悬挂1片粘虫板,每亩地悬挂1盏灭蚊灯。在菇房供料前期,使用15~20克/米3硫黄熏蒸24~48小时,或使用15~20毫升/米3聚乙醛熏蒸24~48小时,再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并在黑光灯下放置一个盛有洗衣粉溶液的水盆,以诱导成虫落入盆内。

2.蛞蝓

(1)危害症状。蛞蝓常在潮湿的雨季大规模发生,被蛞蝓危害后的幼小羊肚菌子实体将停止发育,导致整个菌体畸形。子实体被危害的部位破损后易遭受细菌或者真菌侵害,从而导致羊肚菌大量减产。

(2)防治措施。一是人工捕杀,二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药剂防治方法:用炒熟的棉籽饼或豆饼与敌百虫按质量比10∶1的比例制成毒饵,傍晚时,每亩撒施4~5公斤进行诱杀;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前,可在厢面撒施6%四聚乙醛颗粒剂进行诱杀。

3.跳虫

(1)危害症状。跳虫在土壤缝隙内活动,或钻进外源营养袋中咬食羊肚菌菌丝。在春季,大量跳虫会危害子实体,导致其发育受阻。

(2)防治措施。播种前30天左右,对种植地进行翻耕、暴晒,并每亩撒施50~75公斤生石灰,可有效减轻跳虫危害。清除田间的栽培废弃料,特别是玉米秸秆等含糖量丰富的物料,避免跳虫大量繁殖。在跳虫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块,根据跳虫的喜水习性,可用清水防治,即使用一个小盆盛清水,待大量跳虫跳入水中后再换水,继续使用清水诱杀。反复几次,可以大大减少跳虫数量。在羊肚菌出菇前,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也可有效杀灭跳虫。需要注意的是,高浓度的菊酯类药物对菌丝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出菇之前或出菇过程中应慎用。

(甘肃   罗小衡)

猜你喜欢
跳虫羊肚生石灰
羊肚菌“飞天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跳虫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1)
奇异的树跳虫
生石灰调理土壤需慎重
消毒巧用生石灰
生石灰在水产养殖中的科学使用
巧用生石灰消毒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