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让人纠结的“分离焦虑”

2024-05-11 18:44
农村百事通 2024年5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亲密关系焦虑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注意到:当一些儿童与父母分离时,会表现得非常焦虑不安,有些父母也同样会有焦虑痛苦的反应。有时候这种双方的焦虑甚至促使整个家庭面临困境,从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可见这样的“分离焦虑”对于分离的双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说,分离焦虑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超出一定的程度,则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导致“分离焦虑症”的发生。

分离焦虑是心理发展过程的自然部分,是正常心理发育的一个阶段。童年期的分离焦虑通常在儿童约八月龄时开始,并在十月龄到十八月龄时最为强烈,这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在此阶段,儿童在与父母或主要看护者分离时会出现焦虑,他们会感到受威胁和不安全,表现哭闹。哭闹表示儿童已对父母或看护者形成依赖感。在这种情况下,哭闹是一种积极反应,他们依赖父母和看护者以获得安全感或抚慰。在此年龄段,父母或看护者可以经常尝试与此年龄段儿童玩“躲猫猫”的游戏。在“一躲一现”的愉快互动中,让儿童理解“看不到并不表示不再回来”,让儿童建立“客体永久性”的印象,从而产生信任感。

那么什么是“客体永久性”呢?客体永久性这一概念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指儿童开始理解即使物体(通常是父母或主要看护者)离开视线,它们仍然存在。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认识到对象的存在并不仅仅依赖于自己的感知,而是具有一种独立于感知的永恒性。这一认知的发展对于儿童建立安全感、形成依恋关系以及适应分离和重聚的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客体永久性的理解有助于儿童建立起对父母或照顾者的信任,因为他们逐渐明白即使看不到这些重要的人,他们仍然存在并会再次出现,于是儿童逐渐学会信任父母或看护者,因此不再容易產生分离焦虑。

通常我们认为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分离焦虑,但事实上,成人比如父母,在面对孩子们的离开时也会有分离焦虑。这一现象在亲子关系中是十分普遍的。父母往往在子女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时候,如入托入园、升入小学、离家住宿等独立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对过去角色的失落,期望孩子能一直像小时候那样依赖在自己身边。这种期望可能会导致父母焦虑,难以适应子女成长的变化。这种情感的根源通常涉及对变化和未知的恐惧,以及对于自己在子女生活中角色的重新定义。在中国文化中,对子女的保护和关切是一种被推崇的观念,但的确需要平衡,以促使子女的独立成长。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可能反映出他们对于子女独立生活的焦虑,希望维持从前的亲密关系。当父母将孩子视为自身生命的延续时,即可能存在一种潜在的风险: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度塑造孩子,从而剥夺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进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独立解决困难,过度依赖父母,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在家庭中,沟通和理解对于解决这种分离焦虑非常关键。作为父母,了解子女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探索、学习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成长逐渐适时调整他们的期望,鼓励子女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双方共同寻找平衡点。父母自身也可以通过寻求支持和理解更好地应对子女离开所带来的变化。这个过程既是子女自主成长的机会,也是父母重新审视和定义自身角色的过程。

在世界上所有的爱中,唯有亲子之爱最终是以分离为目的。在所有形式的人际关系中,亲子之爱往往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层面是自我分化的过程。自我分化是家庭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拉因提出。这一概念描述了个体在家庭或社会系统中如何发展出独立的身份和个性,强调家庭成员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认同和功能,以促进更健康、平衡的家庭系统。高度个体分化的成员能够保持个体独立性,更好地处理生活挑战,而低个体分化则可能表现为过度依赖和难以独立思考。家庭在支持成员个体分化的同时,也应维持紧密的人际联系。这有助于建立弹性和适应性,使得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压力。

正常的分化过程中产生的分离焦虑是心理成熟的一部分,反映了健康发展的进程,不应被视为发展中的行为问题,因此无须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对于与家庭成员或亲密关系的分离经历过度焦虑。这一症状通常最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尤其在6岁以内的年龄段。然而,分离焦虑症也可能在大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中出现,尤其在面临重大生活变化或压力时。该障碍可能对社交、情绪、家庭生活和个人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分离焦虑症的诊断要求症状的持续时间至少为4周,并且通常在18岁之前表现出来。在成年人中,DSM-5规定了至少持续6个月的时间。分离焦虑症的症状可能包括:

1.对于分离情境的过度焦虑,表现为对与家人分离强烈的害怕。

2.担忧家人的安全,即使在现实情况下这种担忧是不合理的。

3.拒绝独自在家、去学校或外出,或者抗拒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4.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头痛等身体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面临分离情境时显著加剧。

如果有以上症状持续一定的时间、超出一定的程度,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对于分离焦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以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则以认知行为疗法使用最为广泛。

理解分离焦虑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常存在于亲子关系以及其他亲密关系中。对于“分离焦虑”的专业理解有助于我们自身成长及与人相处,从而促进个人及家庭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摘编自《大众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符争辉   邮编:330029)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亲密关系焦虑症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