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学校德育教育创新

2024-05-11 06:38刘建玲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德育创新学校

刘建玲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与部署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与思想指导,文章从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出发,分析了学校如何运用好新质生产力这个新的抓手,创新德育教育的机制与模式,加强新质生产力有关内容的研究与教育,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开发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作为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大局。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学校 德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78-02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期间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新质生产力和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这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就小学德育教育而言,也必须置于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承担新使命,探索新规律,完成新任务。

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为擘画我国高质量发展未来蓝图而提出的,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深化与拓展,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科学内涵。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符合生产力的一般要素与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也叫社会生产力,是相对于自然力的一个概念,本质上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为其所用的一种综合能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根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其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一种新质态和新跃升,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关键性作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颠覆性创新,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跃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抢抓历史机遇、在新赛道上自立自强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内在要求。

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与历史性,教育是社会生产力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生產力与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能力、内容、规模、速度等;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创新之间也是这种双向驱动的耦合关系:现有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水平并制约着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就是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打破生产力的制约,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实现与发展。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治理。

二、学校德育教育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抓手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任务之一,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德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劳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其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既有稳定不变的一面,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有发展的一面,需要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未来推动者和创造者。德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在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筑基作用。尽管与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还无法在短期内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他们之中蕴含着创新的巨大潜力,是未来创新的活力之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激荡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大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立足于创新人才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为我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学校德育教育的抓手有很多,通常大家比较重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段话尤其适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因为学生是好奇心最为旺盛的群体,身上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我国做好创新教育、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最宝贵资源。

当下,要学会用好新质生产力这个新的抓手,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机制与模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要指导少年儿童通过科学探究、阅读科学故事、组织辩论会和故事会、访问科学家、参观科技馆等活动,了解科学、看待科学,树立投身科学、探索未知、服务人类的信心与决心。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新质生产力有关内容的研究与教育,如前沿科技进展、人工智能、“卡脖子难题”等,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开发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作为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大局。

三、以德育教育创新促进未来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行政关系隶属于北京科技大学,位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角。学校充分依托北京科技大学的办学资源与科技力量,发挥利用北京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优势及地理位置优势,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德育课程与活动,突出德育教育的科技元素与创新元素,把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德育教育创新的突出位置。

早在2001年,我们就举办了“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附小大手拉小手暨机器人项目”启动仪式,邀请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及二级学院院长、教授参加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聆听科学家教诲,感受科学家精神。

我们借北京科技大学探索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培养的机会,深度参与前沿讲座、科学体验、科学课程、科创项目、科技竞赛、科普实践和成果孵化等七大类项目,及一体化、二融合、三协同、四结合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相互促进。

我们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支持下,探索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创新型科学课程结构,形成特色鲜明、螺旋上升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围绕中小学生创新、创意能力设计等8项评价指标,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科学素养能力提升方案。

我们依托北京科技大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科研实验条件,经常开展科普公益课程活动,通过趣味化学实验、智能车制作、扬声器制作、电磁秋千、单筒望远镜等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激发学生们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家精神深入课堂,去年12月8日,由北京科技大学6名在读学生组成的科普宣讲团走进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了以“培育钢铁脊梁,弘扬冶金科学家精神”为专题的科普宣讲活动,带领学生领略冶金科学家们的动人故事。同学们还积极观看由院士领衔主讲的《大国钢铁》系列公开课精品课程,进一步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意識。

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学科融合教学,以高科技为主题,以高效能为原则,以高质量为目标,将前沿科技、尤其是颠覆性科技的相关科普知识引入各学科教学,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科技攻关意识,带着问题进行学科学习与探索,把内在的创新潜能引向科学方向,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大局。

参考文献:

[1] 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2]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沈书生.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3]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4] 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31-47.

[5]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6] 胡莹,方太坤.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3):1-13.

[7] 李昊恩.高校科研育人视域下青年学生科学精神培育论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05):46-49.

[8] 潘俊强.厚植科幻产业发展土壤[N].人民日报,2021-11-05.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北京 100083)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德育创新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