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标准化研究
——以山西剪纸为例

2024-05-11 00:00李怡龙王知路张阳阳王佳烨管卫卫
大众标准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遗物活态剪纸

李怡龙,王知路,张阳阳,王佳烨,管卫卫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标准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有“车同轨,书同文”的初级标准化形式。在语言、文字、度量衡实施统一标准后,逐步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将物质、文化的宝贵财富得以固化,形成传承,体现了标准的初衷。本课题将运用标准化的方法,探索山西非遗剪纸保护和传承,用标准来规范先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规范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流程,建立保护和传承非遗剪纸的标准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等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化,因而常常是瞬间即逝的,而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还鲜有机构或管理部门将标准化方法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

山西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经历了漫长地发展、创新和演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用剪子剪或小刀雕刻的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体验。山西剪纸能够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风俗以及实际需要进行动态改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国剪纸的研究是从剪纸艺术传播到国外开始的。20世纪初,一些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国外学者对中国剪纸艺术产生了兴趣,德国学者Wilhelm Grube于1901年出版的《北京民俗学》对中国剪纸艺术的图样以及寓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Alfred Koehn于1948年在北京撰写出版的《富于象征意味的中国新年窗花》详细阐述了中国剪纸的象征意义,题材和内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得中国剪纸艺术在国外被广泛认识和传播,还为当代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剪纸艺术早期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不同视角。

国外对中国剪纸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剪纸图样、题材以及寓意内涵方面,关于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方面并没有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而且从国外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学者都是对不同派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进行总体性研究,以某地剪纸作为个案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和画册极少。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目前关于剪纸艺术的研究主要是从风格流派、传承发展及创新应用这三个方面展开。

风格流派相关研究,陈竟于1992年出版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了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发展及各类剪纸的产生、形式、内涵和纹饰特征等。李新威、吴素琴在2009年出版的《蔚县剪纸》中介绍了蔚县剪纸的起源发展、制作过程、内容与形式,对蔚县剪纸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意义进行了阐述。郭万祥在2010年出版的《胶东剪纸》中,收集了胶东染色剪纸的窗裙、窗心、角花等作品上百幅,并记录了胶东剪纸的题材形式、剪纸艺人和民俗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传承发展相关研究,目前国内以剪纸艺术传承发展为主题,以个案为例进行系统详细研究的相关书籍较少,但学术界相关论文研究成果并不少。焦琨从满族剪纸的艺术价值、传承与发展现状、创新的必要性等方面,对满族剪纸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问题提出了创新思路和发展策略。

创新应用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剪纸艺术应用于文创设计的研究成果较多,还有不少探究剪纸艺术应用于文创和服装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潘雨佳提出应寻求庆阳剪纸孝文化图形与现代剪纸图形相关文创设计衍生品的契合点,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董飞将剪纸的色彩、工艺、图案等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构形式相结合进行了设计实践,指出将剪纸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在传承发扬剪纸艺术的同时可以使现代服装设计创新出更多设计手法。

2 山西非遗剪纸的现状

剪纸是中国民间较为普及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2006年5月20日,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冷漠,非遗剪纸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许多年轻人并不热衷于学习非遗剪纸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更倾向于追求新潮的消费文化和娱乐方式。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不断老龄化,后继者的缺失使得非遗剪纸传承面临挑战。

2.1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针对山西剪纸艺术,对18~30岁为主的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进行简要分析,鉴于水平有限以及调查问卷受众相对较小,可能代表性不够强,一些分析仅代表人们社会实践成员的自身观点。

2.1.1 大众了解程度

据调研结果图1显示,听说过山西非遗剪纸文化的大多数为山西本地人,且在本省的知名度较高,但在外省的知名度较低。大部分人对山西非遗剪文化仅限于了解一点,只有极少数人对该领域文化非常了解。

图1 受调查者了解程度

2.1.2 感兴趣程度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关注,非遗剪纸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普通人对其的兴趣度有所提高。据调查结果图2显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活动,非遗剪纸走进了民众的生活。据调研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人对山西非遗剪纸比较感兴趣,对于不感兴趣的群体,剪纸入门门槛较高是其主要原因。

图2 受调查者感兴趣程度

2.1.3 发展前景

据调研结果图3、图4显示,半数以上人群认为剪纸本身文化魅力较大,政府等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比较重视,扶持力度较大,所以认为山西非遗剪纸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少部分认为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原因是内容缺乏创新,宣传力度不够,大众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

图3 受调查者对非遗活态传承发展前景态度

图4 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原因

2.2 结果分析

2.2.1 非遗物件的失真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许多非遗物件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或者追求经济效益,一些非遗物件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采用现代技术或者材料,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记忆或者理解上的偏差,使得非遗物件所蕴含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出现失真。以下是非遗物件的失真问题:

(1)传承方式不当。非遗的传承往往依赖于手口相传,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标准化传承方法。在传承过程中,由于缺乏准确地记录和整理,许多技艺和知识逐渐流失,导致物件制作过程和细节失真。

(2)现代科技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被现代技术所取代。例如,传统的手工织布被机械织布所取代,传统的木工技艺被现代机器所替代。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非遗物件的制作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快速,但也导致了物件的质量下降和失真。

(3)标准化保护意识不足。大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非遗活态传承的过程中标准化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在非遗活态传承过程中,许多人有传承保护的意识,却缺少标准化思维,导致非遗物件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2.2.2 非遗物件的失传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非遗技艺因为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或者被现代技术所取代,面临失传的危机。许多年老的传承人因为年事已高或者后继无人,导致许多珍贵的非遗物件面临失传风险。以下是非遗物件的失传问题:

(1)缺乏传承人的标准化培养。非遗物件往往需要传承人的技艺和智慧才能得以保存和延续。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工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对于年轻学徒的培养和学习流程又未加规范,导致许多非遗物件的技艺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流失,最终导致技艺失传。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与认证机制,制定传承人选拔、培养、考核和认证标准的问题迫在眉睫。

(2)生产方式的改变。许多非遗物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则更加高效和便捷。因此,许多传统的工艺品逐渐被现代化产品所替代,从而导致非遗物件的失传。

(3)标准化保护措施不当。政府和社会对非遗物件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对非遗剪纸活态传承的标准化保护措施往往不够完善和有效。例如,一些非遗物件的保护并未遵循标准化流程,或者其保护流程未能遵循统一性、协调性、普适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导致非遗剪纸在活态传承中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本质和内涵。

总的来说,非遗物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失真与失传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3 非遗剪纸的标准化需求分析

非遗剪纸产品想要在市场上流通,首先需要满足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体现剪纸自身的特点和个性。但现有的不少加工技艺和方法,仍然停留在以手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没有留存的技术文件,这为剪纸技艺标准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需要对现有非遗剪纸项目进行统计,梳理相关的现行各类标准,构建非遗剪纸标准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3.1 研制地方/团体标准,保障非遗剪纸标准化工作规范开展

地方/团体标准是非遗剪纸传承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保障传承非遗剪纸标准化工作规范开展,故应制定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与保护标准研制规划。非遗剪纸传承标准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为非遗活态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性的指导,还有助于相关专门机构的设立,系统化地对传承者进行培养。

3.2 构建非遗剪纸传承标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在活态传承非遗剪纸的过程中,通过构建非遗剪纸标准体系,能够针对非遗剪纸的保护全过程、各环节,包括原材料、制作工艺等,制定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发挥出标准化的最佳效益。以非遗剪纸活态传承的总体规划为根本依据,遵循全面性、整体性、专业性、系统性、协调性的标准体系建立原则,构建起非遗剪纸传承标准体系框架。以下为非遗剪纸传承体系的部分框架,第一层将非遗剪纸传承标准体系划分为产品、人员、传播三个子体系,而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细化,也是对第一层实施的具体化。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非遗剪纸活态传承标准体系构建

3.3 开展非遗剪纸活态传承标准化实践

非遗传承保护标准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实践问题,需要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不断探索前行的过程。实施非遗剪纸传承标准,不仅是为了维护非遗剪纸这一文化形式的独特性,更是为了提升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标准化程度,使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非遗剪纸传承的标准化实践,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将非遗剪纸的保护标准化工作纳入政府、社会团体、机构等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计划之中,形成一个多方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这不仅有助于加强非遗剪纸传承的规范化管理,还能够确保非遗剪纸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失其本真。

4 结语

标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非遗文化的原貌及寓意,还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稳固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可实施性。同时也能以此为鉴,推动标准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标准化的科学规范,更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参与,加深与标准化的合作与创新,促进标准化的发展,共同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标准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遗物活态剪纸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剪纸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活态文化
剪纸
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