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2024-05-12 11:34全威帆
先锋 2024年4期
关键词:驿站成都人才

全威帆

4月春招季节,山西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宋露露奔赴1000多公里,到成都参加招聘。让她省心的是,可以直接免费入住成都的青年人才驿站。根据应聘单位所在区域,宋露露入住的是位于青羊区的青年人才驿站。

“驿站不仅提供住宿,还设置了人才政策阅读区和共享学习空间,为我们求职者提供了获取更多信息的渠道。”宋露露说,自己也顺利应聘留在了青羊区。

持续优化青年成长发展环境,今年,成都将“建好青年发展型城市”作为重点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自2022年成都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关注青年发展,旨在让更多青年爱上成都、选择成都、扎根成都,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28个青年人才驿站,助力毕业生低成本求职

4月3日,来自成都各学校的百余名大中学生,走进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等地参观学习,了解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体验工业遗产与多元文化的创新交融。

实地走访之后,成都市就业局创业促进处的老师还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就业课,介绍成都从政策、岗位、服务等方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举措,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这是成都开展的青年发展启航行动——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感知行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和理论授课的形式,搭建大學生就业交流发展平台,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成都正努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实现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的双赢。这次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热情与期待。”参加完当天的活动,成都锦城学院学生唐珩蓝感触颇深。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目前,成都14~35岁青年人口近690万、占常住人口近1/3。着力为初入社会的青年解决实际困难,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成都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印发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社区建设,高标准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生态,推动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当下,正值春季招聘黄金期,不少从外地来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到成都青年人才驿站办理入住手续,这里,也成为许多“蓉漂”的温暖“落脚点”。成都在全市23个区(市)县已建成28个青年人才驿站,针对来蓉、应聘求职的青年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还提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城市融入等方面的信息,主打“一站式”服务。“青年人才驿站不仅提供入住服务,还有相对独立的主题空间以及适合学习、办公和休闲的区域。”入住青年人才驿站的曾悦说。

近年来,成都以系列活动支持青年人才来蓉发展。例如,打造“蓉漂人才荟”城市雇主平台,赴海内外重点城市举办招才引智活动;探索“以赛引才”新模式,开展“蓉漂杯”系列赛事,精准招引海内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团队)项目落地;集中举办“筑梦成都”人才大型网络招聘会、“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城市直播间”直播带岗等,吸引青年人关注和投递简历。以“蓉漂人才日”专属节日的方式礼敬人才,努力营造识才尊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丰富青年城市场景,吸引并留住年轻人

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首先要吸引并且能留住年轻人。成都吸引年轻人的生活图景里,还有丰富的公共空间。

4月9日傍晚,在春熙路街道“青年之家”,一节钢笔淡彩课如约而至。桌上摆放好钵钵鸡、东坡肉等四川美食参考图和画笔、颜料盘,特邀美术教师为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钢笔淡彩的基本步骤和画材使用方法,并展示了如何用色彩画出四川美食麻辣见长、活色生香的特点。

“平时工作很忙,很难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但在这里的一个多小时,我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很解压。”青年学员陈女士表示,短期课程十分适合自己,也期待接下来夜校能开设更多的项目。

除了春熙路街道,成都多地也纷纷试水“青年夜校”,多由区(市)县文化馆、少年宫及街道等承办,也有企业主办,成都市青少年宫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从今年3月开始加大对‘青年夜校项目的建设,包含舞蹈、创意美术、国画、书法、非遗、瑜伽、八段锦等各个方面的课程,仅一个月时间就服务超过2000人次。最快的一次,课程五分钟就被抢光。”成都市青少年宫青年夜校赵超老师说。

火爆的不只是“青年夜校”,青年参与运动的热情也同样被点燃。成都充分利用高架桥下、废弃厂房等城市闲置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为青年提供运动、休闲、健身的场所。同时,集运动场所、交流场地、景观休憩为一体的青年发展型主题公园也渐渐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目前,成都已建成“金角银边”公共空间229个,各类公园达1556个。

在成华区桃源社区,当地就将街道和小区之间的闲置空地改造成体育小广场,免费向居民开放。

位于成华区府青路三段立交桥下的府青运动空间,以“时尚运动”为主题,以“开放式”为布局,构建时空走廊、摩登花街、彩虹乐园、光影舞动、萌童乐园、电音滑板、时尚球场及社区活力等主题片区,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富有年轻活力、全年无休的多功能青年运动空间和青年“家门口”的运动空间。

据了解,2024年,成都还将继续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一县一品”建设,聚焦青年生活发展的最小单元,纵深推进青年发展型社区、园区、企业建设,打造青年友好街区、场馆、商户,广泛布局青年之家建设,营造更多符合青年特点,彰显青春元素的城市场景,让更多青年爱上成都、选择成都、扎根成都。

打造青年成长的舞台,让青年在成都更有为

随着越来越多青年汇聚成都,成都的青年志愿服务也正在蓬勃开展。“青聚锦官城·青年志愿服务”平台自2017年上线以来,已累计吸引注册志愿者超150万人。同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成都的乡村(社区)。

“小青椒”是成都大运会志愿者的昵称,“青椒”谐音“青交”,即青年交往,体现大运会是一场世界青年交流的盛会。去年,2万余名“小青椒”活跃在志愿服务点位,赛会志愿者如繁星般散布在40个竞赛场馆中心和18个非竞赛场馆中心,为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观众等各类客群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此外,还有1.1万名城市志愿者、800余支城市志愿服务队,驻守在场馆、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1000余个城市志愿服务小站,为成都大运会保驾护航。

来自意大利的四川大学志愿者李艾利说,参与成都大运会志愿服务,重新点燃了他对运动的热情,也让他更加喜爱成都这座城市。“成都是一座充满活力和运动文化的城市,我2015年来到成都,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成都大运会志愿者展现出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和使命担当,架起与世界青年沟通交流的友谊桥梁,帮助并鼓舞着更多人在挑战中突破自我,在成都成就梦想。

成都与青年间的双向奔赴从未停止。成都提出,要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青年如何发挥作用?90后杨隆梅给出了答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传承人,她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回乡创立“杨隆梅工作室”,对竹编产品进行“跨界”创新:项链、耳环、背包等小玩意儿走上了工艺美术的路线;灯具、家具乃至户外造景等大件作品则延续了竹制品的实用特色,深受客户喜爱,还探索出“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非遗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特色路径。

如今,杨隆梅不只想当好非遗“守艺人”,更希望将非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青少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近日,共青团成都市委印发《关于助力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深化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工程的实施方案》,围绕功能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治理融合、创新融合、人才融合、规划融合开展19个项目。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聚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为主题,开展“乡村青创荟”成都青年创新创业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创聚乡村”创业青年加速训练营、“创意乡村”青年走播活动、“创赢乡村”青年创新创业合伙人计划三项行动,整合双创资源,推动青年在乡村创新创业。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成都将持续优化青年优先发展的城市环境,打造青年成长的事业舞台,让青年筑梦成都、圆梦蓉城。

猜你喜欢
驿站成都人才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人才云
穿过成都去看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数看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