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工笔画当代发展环境的一般思考

2024-05-13 07:14张见
书画艺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笔画当代艺术跨界

张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博士生导师。

绘画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表达能力,工笔画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断锤炼出来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工笔画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一定会带着历史的文化信息、审美态度、技术标准,她能生生不息,繁盛至今,证明了她有着活态的优秀基因,这是我们向历史回望的重要资源和取之不尽的艺术蓄水池,应该努力继承与弘扬。在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包括今天的数字时代,印证这种绘画方式从哪里来,又经过多少磨练行进至此,我们会如何用这种方式表达这个时代,并如何在这个时代里表达自己,会引起思考。

以前还有人会讨论中国画和油画谁更高明的问题,用讨论的结论来获得某种平衡,甚至是优势。西方人以前并不太在意中国,好像不太纠结于这方面问题,但他们现在乐于攻击我们的经济、科技等问题。可见一般颓势一方会更乐于讨论,因为这样取得的安慰会简单容易一些。所以我认为如果工笔画一直停留在东西方关系的讨论上,证明工笔画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最起码自我精神上还没有。佛教造像壁画汉时从西域传来,逐渐形成中国自己的艺术趣味,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传统经典。交融应被看成是一种有益的进化过程。尤其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形成一个封闭的艺术进化圈还有可能吗?如果你听过歌剧,再听一段昆典,听过钢琴,再来一段丝竹,就不需要费力解释东西方艺术的差异。

中国工笔画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此刻的视野应该更加开阔,面向世界美术史整体,不分朝代、中外,甚至我认为是跨学科的,这是由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工笔画的拓展分为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而理论上工笔画本体部分向内拓展的可能性永无止境。而向外的拓展相对是有边界的,如果从广义的艺术创作角度讨论,这个边界越自由越模糊越好,而且这才是真正健康包容的艺术创作态度。但我们需要厘清跨界后的主次关系,不要用居功的心态混淆概念。在我看来一些我们讨论的所谓跨界融合,有一部分是基于工笔画语言本体,植入了新的艺术观念。另一部分根本与工笔画已经没什么必然关系。如果把它看成一个项目,那么甲方或者大股东已经不是工笔画了。这些作品进入一个更为宽阔的综合材料、多媒体等领域,从根本上说这是思想的革新,而不仅仅是视觉审美的变革,完全无法用原有的工笔画艺术标准去衡量,需要建立新的价值标准。而此时工笔画不能有娘家的心态,不然按此逻辑,是不是《雍正朝服像》应该被理解为西方油画的跨界突破,凡·高《邮差鲁林的肖像》应该被理解为浮士绘的跨界延伸。我想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意外的惊喜并不能代替我们对于工笔画语言本体的努力。工笔画这三十年来创作风格日渐多元,有两点最为突出:一是画家更加自觉地关注自身与新时代发展的互动关系,更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出现了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巨制佳作。二是创作观念化倾向愈发明显,更侧重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度植入,创作方向更加个性化,这使得工笔画绘画风格的探索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实每一代人都在努力解决每一代的问题,并且同一代人分头解决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代,我认为虽然这是一个文化的盛世,但是对于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恐怕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这样激烈地在此刻交织,引发我们好多路线之争。

今天“新工笔”的影响不仅是自身的表现问题,并且以反作用力的方式植入了中国画主题性创作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对于前者更多是从形式语言层面进行了影响,因为中国画主题性创作自身也同样面临笔墨当随时代前进的问题。对于后者,中国当代艺术向内看,向历史回望,自然也就会看到由中国古典文化内生出的“新工笔”以及由它引发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路径的探讨。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融入当代文化语境,独开新面,是当代工笔画有所进步、有所成就的原动力。

任何艺术的创新都会让一部分人不适应,产生置疑,同时让另一部分人产生新的兴奋点,并循着这一点角度上的微差繼续往前走。这一点微差数年后可能产生巨大的距离,这可能是信息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距离。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美术史的改变晚了一点,环境也更复杂,但速度更快。

对于个体艺术创作而言,仅仅停留在宣扬个性上是不够的,但抑制个性的发展是万万不行的,是违背艺术规律的,应该把这两者统一起来看。我们要让工笔画具有同声传译,甚至国际语言的能力,做连通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桥梁。对未来工笔画发展,我认为只要生态是平衡的,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最终筛选下来一定是这个时代应该沉淀下来的东西。

猜你喜欢
工笔画当代艺术跨界
当代艺术看得懂
《昼》工笔画
跨界
跨界
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