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2024-05-13 13:08弓锋辉齐宗锁纪桂兰
天津教育·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

弓锋辉 齐宗锁 纪桂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学科,数学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取决于正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放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素质教育。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形成抽象思维与直观的想象思维,在熟练掌握数学运算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分析等学科关键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综合考量这一阶段学生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巧妙实现核心素养教学。

一、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成效,这样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的数学教学方式与当前的教育大环境相适应。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的兴趣,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这一目标下进行的初中数学教学,将会更加适合现代教育、更加高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培养,只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抽象数学问题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其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此外,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自主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初中生的各项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对数学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无法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所以,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符合当前的教育政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数学思维的培养程度不足

初中的数学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不断夯实数学基础,为高中数学的深化学习做好铺垫。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逻辑的课程,并且基础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定理,这些定理非常抽象和复杂,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种数学知识点进行串联,同时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就当前的教学情况而言,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充分地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对问题的思考程度也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抽象数学问题的理解比较薄弱。另外,初中数学教师本身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过分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非常不利。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相较于初中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知识相对容易得多,很多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由小学数学步入初中数学的这一过程。首先,初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并且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还未掌握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学习起来存在很大困難。其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艰巨,通常需要在一节课程当中讲解大量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再次,面对初升高的学业压力,以及教师布置的大量数学作业,在题海战术面前,学生的意志被消磨,出现极度疲惫的状况,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长期熬夜,导致生活作息被打乱,白天注意力无法专注在课堂上,严重影响了学习进度,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压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最后,数学知识架构层次感深,每节课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很容易造成“捡芝麻丢西瓜”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斗志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学习态度消极,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久而久之,教学质量下滑,学习成绩不佳。

(三)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许多初中教师仍然保留传统的教学观念、沿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将数学概念传授给学生听,但这样的口头讲解往往难以让学生迅速消化和理解。首先,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通常侧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授解题方法和技巧,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但是无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教师在讲课时一味强调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展示自己,自身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这些问题逐渐积累,最终会严重影响学习进度。再次,部分教师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没有自我探究的意识,不懂得如何针对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无法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导致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不足,设计的教学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这不仅降低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加趣味课堂导入,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意识水平发展不够成熟,而情境教学能够创造画面,便于学生自我代入虚拟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示的空间,从故事中的情节接收到强烈的信号,从而快速进入课堂角色。因此,教师应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合理穿插情境环节,通过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

以《生活中的轴对称》教学为例,为了营造趣味横生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带着兴趣学习课本内容,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飞机剪纸、京剧脸谱、五角星等,并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设计“印墨”实验,让学生在一尘不染的干净纸张上滴一滴墨水,然后将纸张对折、展开,观察纸张的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对折之后的纸张两侧分别留下墨迹,这时教师指出:“大家发现没有两块墨迹到纸张折痕的距离相等,而我之前展示过的剪纸、脸谱、五角星却都有这样的特征,不信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思考生活中存在哪些轴对称现象?”为了进一步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鼓励学生起立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平台。

通过引入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教师能够有效调整学生的思维,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境下,原本抽象的轴对称概念通过生动的实例呈现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观察轴对称现象到动手实践,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和特点,从而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有效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

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借助数学符号,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符号,但是由于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考虑联系实际生活,挖掘身边有趣的事例,帮助学生快速理解。

以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为例,为了让学生把握实际问题与公式之间的联系,完成数学建模过程,使其学会独立建立数学模型,教师提出这样的假设:“小明的母亲为全家购买了三双鞋,已知小明的父亲穿42码的鞋,鞋的长度为26cm,小明的母亲穿39码的鞋,鞋的长度为24.5cm,小明穿41码的鞋,请问小明的鞋的长度是多少?”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意识。经过分析,学生初步建立模型y=kx+b,其中y可以代入已知量26和24.5,x可以代入已知量42和39,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未知量k和b,计算得出k=0.5,b=5,由此得出模型为y=0.5x+5。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贴合实际生活,可以结合身边事例帮助学生营造问题场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快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运用数学符号或公式,学生难以在大脑中形成抽象的公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反复举例,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问题之间的相同点,以运用数学公式或以往学过的知识求解。

(三)组建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学会逻辑推理与数学分析

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能力,其中邏辑推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依据已知事实进行判断和推导,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心智水平,包括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公共平台上积极展示自己的见解,借鉴彼此的优势,通过合作探究掌握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会自主分析数学问题。

以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几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巩固知识。之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制作全等三角形的任务,待学生完成制作之后,教师询问:“大家如何证明自己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呢?”接着,组员之间展开讨论,逐步猜想、对比、验证,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然后通过验证达成推理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共同完成缜密的推导过程,从而探寻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取长补短,彼此的弱势得到互补,与此同时,形成了自主分析意识,提高了数学分析能力。

(四)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想象

要想学好立体几何,必须具备直观想象的能力。作为学习立体几何的铺垫,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直观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初中数学教材没有涉及几何内容,但是具备直观的想象能力,一定程度上拓展想象空间,既符合数学核心素养教育观念,又能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发展。不少数学知识需要数形结合。

以初中数学《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为例,课堂开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现在说出两个数,大家能够快速比较二者的大小吗?”在学生给出肯定答复之后,教师说道:“37和56哪个大?哪个小?”学生自然答出“56大于37。”教师接着问:“那么3/7和0.45呢?大家能够快速说出谁大谁小吗?”在学生犹豫时,教师指出:“虽然大家能够快速比较简单数的大小,但是形式不同的数字比较起来有些困难,下面我教给大家更准确、更快速的方法。”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数轴,强调数轴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如图1所示。再将3/7和0.45表示在数轴上,观察哪个数在左,哪个数在右,从而比较出来两者的大小。

通过数与图形的有效结合,学生发挥想象,在脑中构建画面,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解题诀窍,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数学学习过程更轻松。

(五)巧妙设置作业习题,引导举一反三,掌握数学运算捷径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往教师需要布置大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通常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但是如果不加强训练,学生则无法提高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创新作业设计,在帮助学生复习知识的同时,使其掌握运算的捷径。布置作业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利用创新思维,转变作业模式。以初中数学《配方法》为例,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精心准备的习题布置给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类习题通常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利用配方法求解,而在核心素养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反向推导,从而解出方程。比如,“下列哪个不是完全平方式?”给出四个选项。这样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不需要反复做题也能掌握深层知识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运用创新思维巧妙设计作业,不可以采取题海战术,以避免产生负面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课堂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创新课堂导入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自主分析、自主思考,从而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数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