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本理念下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4-05-13 11:10杨美丽
天津教育·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教师应幼儿园

杨美丽

幼儿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根本,这充分体现了幼儿园运动课程科学构建及科学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幼儿园运动课程不管是在构建还是实施环节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利于幼儿运动兴趣的激发、运动意识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运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进行人本理念的贯彻,在以儿童为本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园运动课程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实施,使幼儿在科学运动课程内容、良好运动环境等因素的全面保障下,获得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以奠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儿童为本理念下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构建

在对幼儿开展运动课程的教学中,运动课程的构建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运动课程只有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构建,幼儿才能在运动课程的参与中获得良好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应在儿童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对不同阶段幼儿的身体素质能力、运动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以此为依据,科学构建幼儿园运动课程,为幼儿园运动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课程保障。

(一)科学把握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构建原则

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过程,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因素。因此,在对幼儿园运动课程进行有效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科学把握其构建原则,以此实现各种课程因素的协调发展,为幼儿身体素质的增强提供课程保障。

1.兴趣导向原则。

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较差,在最初的幼儿启蒙教育中,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在以儿童为本理念作为理论基础的幼儿园运动课程构建中,教师应将激发幼儿兴趣作为最重要的导向,运动课程只有完全符合幼儿的运动认知和运动兴趣,才能得到持续性开展。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在运动课程中融入大量的游戏元素,以实现幼儿运动积极性的有效激发。

2.整体性原则。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身体素质的增强、运动意识的形成也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幼儿园运动课程具备良好的整体性特征,课程内容不仅要在横向上相互融通,也应在纵向上呈现逐步提升的连续性。因此,教师在构建幼儿园运动课程时,应有效把握整体性原则,使幼儿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实现身体素质的增强。

(二)明确制定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构建目标

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在以儿童为本理念为指引构建幼儿运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明确制定课程构建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教师应积极贯彻“儿童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深入地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具体学习要求等,并依据幼儿成长发育规律来确定幼儿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达到的相应标准,这样就更加合理地制定了幼儿运动课程目标。其次,幼儿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效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明确制定幼儿园运动课程构建目标的过程中,应对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进行深刻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分别制定总目标、分目标以及课时具体目标等层层递进的目标体系,并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等融入具体的各层目标中,为幼儿身体素质的逐渐提升给予目标层面的保障。

(三)合理设置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具体内容

幼儿园运动课程内容的构建解决的是幼儿需要学习什么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考虑设置怎样的运动内容,才能使幼儿获得更良好的学习体验,实现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儿童为本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充分结合幼儿好玩、好动、认知能力不足的具体学情以及本身既有的身体素质基础,合理地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例如,幼儿的运动机能尚处于发育时期,更加适合移动性、非移动性以及操控性等动作技能的学习,教师就应结合幼儿这一运动需求安排相应的运动内容;另外,幼儿对游戏活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应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针对性地设计游戏类的运动形式,在激发幼儿运动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幼儿分享、探究、交往等间接经验的获得,有助于幼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启蒙。

(四)积极完善幼儿园运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全面的评价视角、多层次的评价标准,都能从很大程度上体现课程构建效果,以此发挥诊断、反馈、优化发展等教育功能。因此,在幼儿园运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优化幼儿园运动课程评价机制,以评价推动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完善构建。例如,教师应以幼儿发展为视角构建运动课程评价机制,结合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对不同的幼儿实施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策略,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评价机制的激励中获得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儿童为本理念下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施

在培养幼儿良好身体素质、运动意识以及运动习惯的过程中,仅依靠幼儿园运动课程的科学构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构建幼儿园运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运动课程进行有效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应在儿童为本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具体的幼儿园教学实践,来积极有效地探究幼儿园运动课程实施策略,以实现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创设富有童趣的运动环境

在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施中,运动环境的有效创设是一种开放的“隐性课程”,能够充分发挥环境因素重要的渗透教育功能。因此,在以儿童为本理念为指引、有效实施幼儿园运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运动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并通过富有童趣运动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注重室内运动环境的营造。

室内环境是幼儿在园期间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环境,室内运动环境的有效营造能够对幼儿的运动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站在幼儿视角,利用室内环境中的诸多宣传载体来宣传运动意识和运动精神,以实现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有机融合。

例如,教师可以合理规划班级内的空间,为幼儿创设满足其基本运动需求的“运动角”,还可以利用这一活动区域中墙壁、橱柜等载体,张贴一些体现运动精神的名人语录、展现运动员风采的图片,摆放一些运动模型或运动器材,使室内运动区域充满了运动元素,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运动。

2.注重户外运动环境的创设。

户外环境是幼儿实施户外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与室内环境相比,户外环境更具开放性,更适宜幼儿运动课程的实施。因此,教师应站在幼儿视角,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创设园区内的户外空间,以奠定幼儿园运动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

例如,幼儿园的操场上不仅应放置滑梯、攀爬架等大型的运动设施,还可以放置轮胎、木板等一系列适合构建、拼搭的运动材料,使幼儿在运动过程中开展更多元的探究活动,这样就使户外环境由单一的体育运动场所变成集运动、探究、游戏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场所,有助于幼儿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

在上文的论述中提到,幼儿出于自身好玩好动的天性,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的这一身心特征,运动游戏就成为幼儿园运动课程中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在实施以兒童为本理念为指引的幼儿园运动课程时,教师应积极有效地设计丰富多彩的运动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参与多元化运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运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1.通过角色类运动游戏,优化幼儿运动体验。

幼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足,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更深刻的活动感受。因此,在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通过体验式角色类运动游戏的设计,来引导幼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运动游戏,以获得更深刻、良好的运动体验。

例如,在引导幼儿进行跳跃动作的训练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训练积极性,教师设计了“我是快乐小青蛙”的趣味性运动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青蛙,并模仿青蛙的动作进行跳跃动作的训练,不仅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内心需求,培养了幼儿的运动兴趣,而且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实现了幼儿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2.通过合作类运动游戏,提升幼儿综合素养。

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体,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儿童为本理念下,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通过合作类运动游戏的设计实现幼儿园运动课程更有效的实施。这样,幼儿不仅在与伙伴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了运动游戏,而且从中获得了良好的道德意识以及素质能力。

例如,在引导幼儿进行跑、跳动作的训练时,教师可以开展“老鹰捉小鸡”的合作类运动游戏,在游戏中,一名幼儿扮演“老鹰”,教师扮演“鸡妈妈”保护身后的“小鸡”们,而“小鸡”们只有在通力合作中,与其他“小鸡”保持动作一致,才能不被“老鹰”捉到,取得游戏的胜利,这就使幼儿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反应能力都能在这一运动游戏中获得培养。

(三)整合多方联动的运动资源

在有效实施幼儿园运动课程的过程中,课程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整合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能够对课程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仅通过幼儿园运动课程资源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通过多方联动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全面保障,更好地促进幼儿运动意识与运动能力的综合发展。

在实施幼儿园运动课程时,教师应注重家庭教育中运动资源的整合。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家长不仅是教师的支持者,更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幼儿家长的合作与沟通,并结合幼儿的运动需求来整合家庭教育中的运动课程资源,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良好的教育合力中促进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训练幼儿平衡能力的运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拍照、录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训练过程及效果。课后,教师将这些资料及数据发送给幼儿家长,同时针对每个幼儿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这样,幼儿家长就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按照计划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的平衡能力训练,成为运动课程实施的协助者,与教师一起帮助幼儿达到相应的运动目标。

(四)完善运动课程的实施保障

幼儿园运动课程体系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要想有效实施,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与保障。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应围绕运动课程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使幼儿运动课程在多角度、多元化的保障中获得有效实施,实现幼儿良好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安全无小事”,在幼儿的运动活动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如果教师缺乏安全意识,就无法有效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不利于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还会威胁幼儿的人身安全。因此,在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运动课程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不仅要在幼儿运动前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对幼儿进行运动安全教育,还要在幼儿运动中细致地观察幼儿的运动过程,适时适度地给予幼儿有效提醒,并在危险发生后给予幼儿及时救助,注重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施安全方面的保障,使幼儿的运动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中,运动课程的科学设置至关重要,是保障幼儿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良好运动意识、运动思维以及运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对幼儿身心的成长特征及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在儿童为本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具有针对性和梯度性的幼儿运动课程。同时,教师应从运动环境、运动形式、运动资源以及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出发,全面探究幼儿园运动课程实施策略,从更加全面的视角为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保障,促使幼儿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教师应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欢乐的幼儿园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爱“上”幼儿园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