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挖掘与应用

2024-05-13 12:34游淑红
天津教育·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素描教师应美术

游淑红

艺术取材自生活,从生活入手挖掘生活元素,可以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给学生带来更深入的认知和体验。为了优化高中美术教学,教师要关注生活元素的开发与融入,从生活实际研究做出分析,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出拓展,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环节,拉近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本文对生活元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挖掘与应用途径进行探究,并围绕教材开发、教学展示、练习任务、有效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映照艺术。从联系来看,民间美术的教学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美术认知,为其带来更深刻的艺术体悟。在实际中,为了调整美术教学,将生活元素渗透在美术中,教师应立足教学进行钻研,寻找适宜在教学中展现的要素,再进行深入开发,形成针对性的展示过程。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教师要强调资源开发,用图片、视频的展现带领学生领略生活元素,同时要关注任务的布置和活动的构建,借助合理的要求与引导推动学生扎根现实,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调研,感受生活元素与美术的联系,加深学生的体悟。

一、做好教材開发,理清生活联系

教材开发应是教师关注的一个要点,教师要着手实际进行分析,想办法整理理论素材,将其融入教学中。联系实际来看,教师应利用教材分析探寻教学的主要内容,再立足教学内容开发生活资源。

(一)研究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生活元素的开发需要有目的性,且确保开发的生活元素能够合理地嵌合到美术教学的实际设计中。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教师应关注课下研究,借助实际调研分析教材的实际内容,再综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来量化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指导生活元素的获取与整理。

例如,在《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进行教材的研究解析,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中国画笔法墨法的表现力,更好地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追求,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目标的设计上,综合本课要求和学生需求,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问题,即“中国画有哪些造型特点?”“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如何理解?”“中国画的‘意境传达如何理解?”围绕这三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整理,开发生活元素,找到推动学生有效理解的方法,并进行针对性的检索与探究。

(二)立足教学内容,开发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的开发需要围绕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从实际来看,美术教学中适合渗透的生活资源多表现为图片、视频和故事等形式,为了有效地获取这些资源,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整理相应的素材。一般而言,教师可以走近生活,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开发生活资源,寻找生活与美术的联系点,也可以借助网络检索,访问资源站点,探寻合适的拓展资源,融入教学实际中。

例如,在《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一课教学中,为了实现生活元素的发掘,教师可以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构成进行分析,尝试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画作让学生欣赏。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画的一大派系偏向写实,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记录,包括人物画、山水画等。相应地,为了发掘生活元素,拉近美术鉴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依托教材提供的中国画进行拓展,选择种类丰富、内容多样的中国画来进行展现,以帮助学生鉴赏。在实际搜集过程中,教师可以检索《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中国画名作,然后为学生解读。在展示中,教师可以选择用画作描绘地点的照片作为对比展示,引导学生体悟与分析,让学生尝试着分析中国画独有的魅力,加深其理解。

二、优化教学展示,强调生活展现

展示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要点,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发展,从学科实际出发设计展示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实现生活元素的开发,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分析现有的展示方式,探寻展示的优化要点。一般而言,教师应关注展示过程中生活要素的联系,合理地使用工具进行展现,也要注意思考问题的提出,围绕展示的内容展现相应的问题,用问题推动学生思考。

(一)联系现实生活,展示生活作品

生活作品的展示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和多媒体展示两种途径。对于实物展示,教师可以选择采用画像展示和物品展示的方式,将需要展示的生活物品带到教室中,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这样的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展示元素,但其限制较大。对于多媒体展示,教师则要预先搜集并整理相应的生活元素图片或视频,并将其安排到课件的合适位置,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做出展现,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理解。

例如,在《文化与习俗——从“泥土”中诞生的美》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本课的教学需要做出展示的构建与设计,用生活作品的展现来帮助学生体悟作品中的文化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寓意。在设计的展示中,实物展示可以设计为剪纸、风筝、桃符等小型工艺品的展现。在展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心地触碰实物,并细致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可以设计为一些传统服饰、泥塑、瓷器、陶器等物品的展现,这些物品由于获取难度较大或占地面积较大,并不适宜在教室内进行实物展示。教师在展示这些物品的同时还要辅以简单的介绍,用介绍帮助学生进行研究。

(二)提出思考问题,推动学生感悟

展示的目的是推动学生进行认知与思考。为了做好生活元素的展现工作,教师在展示生活物品的同时要给出配套的思考问题,用问题推动学生研究。为了确保这一环节有较高的效益,教师应做出问题的预设,在课前围绕展示内容形成对应的思考问题。在问题的提出中,教师还要斟酌提问的方式和问题展示的媒介,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让其说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文化与习俗——从“泥土”中诞生的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围绕实际的展示内容来设计一些思考问题,推动学生探究。在问题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初步展示后提出问题:“民间美术一般都是由谁创作的?”通常来说,学生可以通过探讨得出民间美术的作者是普通劳动者。在后续的展示中,教师可以围绕剪纸的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民间美术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以此引领学生思考我国民间美术的诞生土壤,推动学生联想与分析。在节日相关的传统服饰展示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民间美术对传统民俗的传承有何作用?”借助这一问题,教师便可以推动学生有效思考,帮助学生感悟民间美术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融入生活元素,布置练习任务

對美术教学而言,绘画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实现生活元素的挖掘与渗透,教师可以围绕练习任务的设计做出调整,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做出任务内容的具体规划。布置任务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用语言与展示辅助细节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绘画中涉及的技巧和原理。

(一)围绕现实生活,布置素描任务

素描是美术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素描任务的布置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元素来布置素描任务,让学生借助素描的方式对生活元素进行发掘与整理。在这一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个生活元素的载体,让学生观察,然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素描。在素描中,除了基本的技能要求外,教师也可以对素描时间作出要求,为学生增加挑战难度。

例如,在《描述人间温情——怎样刻画人物》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围绕生活现实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向开发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学习用绘画描述人物的方法。在实际展示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为学生解读,如对于《父亲》这一幅肖像画,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素描临摹任务,并在学生动手临摹之前为其解读画像的元素,以及作者的绘画手法。在实际素描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为学生展示多幅参考画作,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进行临摹。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绘画技能发展情况灵活做出安排。

(二)结合细节解读,推动学生理解

细节解读的开展是帮助学生实现技能理解的关键。在生活练习任务的布置中,教师还需要借助细节解读的设计来帮助学生解读生活元素,分析对应物品的特点,让学生理解素描的要点,加深对素描绘画的认识。为了做好细节解读工作,教师需要采用实物展示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解析方式,用全方位解读的方式提升展示效益。在解读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运用,尽可能多地构建师生交际场景,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与机会,这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技能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描述人间温情——怎样刻画人物》教学中,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师便可以结合学生的画作评价做出引导,为学生进行细节解读,对比展现学生素描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呈现的原因。以部分学生存在的线条刻画不当这一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对比展示《父亲》这一作品,并通过扫描仪将学生画作上传到计算机上,对比学生画作存在的线条问题。而后,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绘图软件帮助学生修改作品,让学生了解线条安排对作品结构和效果的影响。

四、基于生活现实,构建有效活动

教师在实际中应联系生活元素构建实际的美术活动。为了做好这一点,教师应注重活动的主题选择,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来构建主题,开发相应的生活元素,进而提出多样的生活化要求,用要求来引领学生创新与探究。

(一)选择合理角度,形成生活活动

对美术学科而言,可支持的生活活动多种多样,从生活元素的绘画素描到一些生活用品的制作,都可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一部分进行建构。为了构建高效的生活活动,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角度来形成活动主题。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自主选择的意识较强,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构建多个主题,让学生做出选择,进而围绕学生的选择构建相应的学生小组,让学生按照对应的要求参加相应的活动。

例如,在《我“形”我秀——作品陈列与展示》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挖掘生活元素,以形成生活活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出生活选材的要求,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选择主题来构建对应的生活活动。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选择的主题,如“生活一角”“乡村生活”“午餐”等。在展示主题后,教师也可以从相应的主题出发给出几个示例作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作品设计的角度。

(二)提出多样要求,引领学生创新

要求的设计是活动有效进行的要点之一。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生活活动,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从预设的活动出发形成对应的活动要求。在活动要求的规划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对生活元素的认知、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等多个要素,然后形成对应的要求。考虑到学生活动参与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可以将要求分两个阶段提出。第一阶段是生活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提出基础要求,用要求引领学生完成低难度的活动操作;第二阶段是学生的基本活动完成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阶活动,这一阶段的活动难度应高于第一阶段,且能形成承接关系,推动学生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我“形”我秀——作品陈列与展示》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结合艺术展览活动的构建设计相应的活动,促使学生进行尝试。其中,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先按照学生选择的展览主题引导学生做出展览的初步制定,让学生撰写策展书,并根据相应的内容预设整个展览过程。在第二阶段,待学生完成基本设计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审阅,并给出创新调整意见,用创新调整意见引领学生革新展览的步骤与流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显现自己的个性。如此一来,借助要求的提出,教师就可以推动学生的创新调整。

五、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元素的开发应用可以让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丰富学生的认知。为了优化美术教学设计,推动学生有效发展,教师要注重生活元素的挖掘与应用,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规划。本文从教材开发、教学展示、练习任务、有效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生活元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细化调整方案。

猜你喜欢
素描教师应美术
初夏素描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武汉素描
素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凡·高的早期素描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