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婚俗的生产性保护传承

2024-05-13 17:46黄子曦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那曲婚俗藏族

黄子曦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也逐渐体现,藏族传统婚俗作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婚姻的独特理解,还是藏区生态地理、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微缩体现。在以那曲比如县藏族传统婚俗为例进行调查后,通过了解其现状并进行传承困境分析,罗列出几种对各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示范型的路径,对进一步探寻发展生产性保护有极大帮助。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质是将民族个性与民族审美进行活态化传承,既保留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又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共分为十大门类,其中包含民俗。可见,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分类,也是中华文明的生动体现,而婚俗,作为民俗文化和民俗物质形态一种极为关键的展现形式,在发挥诠释爱情、凝聚社会、延续人类历史等丰富作用的同时,必然也深刻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那曲比如县藏族文化基本现状

那曲藏族文化概況。那曲市地处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市内常住人口50.48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4.74万人,约占市内总人口的88.62%,拥有深厚的藏族人文底蕴与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较小的现代化侵蚀,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藏族民俗风情。

目前,那曲市已建立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代表项目名录11项,自治区级代表性名录58项,市级代表性名录11项,特别具有典型性意义的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11项国家级代表性名录。

那曲比如县藏族文化概况。比如县处于那曲市东部,常住人口7.26万人,其中96%为藏族,在那曲市的基础上,比如县的藏族人口集中性更强,藏民族文化氛围更浓厚,其淳朴的文化气息也萌生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国家及代表性项目比如丁嘎热巴;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热如果卓;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贡萨寺酥油花等,本地主要利用三趾马化石遗址、达姆寺骷髅墙等景点来吸引游客,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众多。

比如县民俗不仅表现出了浓厚的藏民族特色,内容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的侵蚀较小,体现出了自然纯朴、丰富多彩、贴近大众的特点。

那曲比如县藏族传统婚俗概况

那曲比如县藏族传统婚俗简介。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习俗,对受众民族群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婚俗无疑是民俗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规范着所属地区人口的流动与交换,还不断传达着该地区人民的世界观。藏族地区的传统婚俗大致相同,但不论是在农区或牧区,抑或是中心或周边,又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通过前期搜集和整理有关于藏族传统婚俗的材料并加以对比发现,那曲比如县藏族传婚俗从古至今并未展现出多大改变,且那曲比如县的藏族传统婚俗基本保持着原生态,并将各类已录入或未录入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现其原本形态的情况下多样化结合,达成一种多彩与和谐的统一。如将男女双方所穿的民族服饰、表演的民族歌曲舞蹈、宴请的特色吃食等各方面相结合才组成了完整的婚礼过程,其中既是婚礼的进行,也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

那曲比如县藏族传统婚俗简述。那曲市比如县的藏族传统婚俗通常可以从两方面来讲解,一方面是通婚规则,在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中,选择配偶受到阶层制约,在婚配上,也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多种制度,在民主改革后,不仅藏民的择偶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了许多自由,从婚配来说,也基本规范了一夫一妻制度。另一方面是婚礼程序,在那曲比如县,分为婚前筹备,婚礼过程这两个主要部分。

婚前筹备主要是星象占卜与订婚宴这两个步骤。“星象占卜”在藏语中为“巴借”(),指在男女双方提出相亲之前,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进行占卜看相,确定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合适,如两人匹配,则需定好相应适宜的吉日,确定嫁妆,若两人不匹配,将会建议双方取消婚约或请僧侣到家中作化解法事,以避免相克。

订婚宴则是指在吉日接近的前几天,双方家庭都会筹备肉、酥油、茶、卡塞()等吃食,其中最主要的是“卓玛折斯”,即八宝饭。

婚礼过程则在服饰、歌舞、绘画等方面表现突出。在那曲比如,婚礼时都会给男女双方准备精致华贵的民族头饰与服装,女子有绿松石与银质的头饰,也披上各色的长布条辫饰,这种辫饰宽窄不一,上面规律地缀满银币,男子则会戴由动物皮毛制成的“英雄帽”,服装则和安多服装类似,主要由羊毛制成,配色五彩缤纷,手工刺绣着藏族传统纹样。女方会在盛装上别一簇洁白的羊毛来代表吉祥,代表给新家庭带去福分,佩戴洁白的哈达,以示幸福美满。

婚礼时,众人会唱起婚礼歌“谐庆”,这种歌曲曲调诙谐,节奏欢快,可以带动人的情绪,如下面这首通过借喻来传达喜结连理的愉悦的歌谣。

歌词大意:

山谷里的野花,平川的油菜花,虽来自不同的流域,却相聚在此地,英俊勇敢的格萨尔王,美丽善良的斯姜卓玛,虽来自不同的流域,却相聚在此地。

那曲中部的“卓果谐”()在婚礼上也十分流行,所有亲朋好友都将参与这种舞蹈活动,除了拥有藏民族舞蹈的共同特点,“卓果谐”在舞步上还有“牧平布”“左右擦步”等,男女各为半圈,顺时针方向转圈舞蹈,个性特点鲜明,形式极为奔放,同时由男性唱一段,女性跳一段,女性唱一段,男性跳一段的方式呈现,相互交错,交相辉映。

绘画是那曲比如县藏族传统婚俗中极其富有魅力的一点,在婚礼时,主办双方会请技术纯熟的画师在布置宴席的地点中选取一块平坦的地面绘制代表吉祥幸福的藏族传统图案,如有着宝伞、金鱼、宝瓶、莲花等元素的吉祥八宝图,即“扎西塔杰”(),用以象征吉祥、清净、财运与自由等美好祝愿。

藏族传统婚俗传承困境

外部传承发展条件不足。那曲比如县地貌类型复杂,岩性多变,四周冰山险峰环绕,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与外界交流明显困难。并且,比如县虽然已经顺利脱贫,但财政方面仍然力量薄弱,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少数民族文化整合项目上标准制定尚不完善,宣传力度也不够。

自身传承创新机制受阻。受到藏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那曲比如县藏民的文化意识并不充足,没有探究发展婚俗可能性的意识,导致虽然有延续目前传统婚俗的能力,却没有进一步进行创新,使婚俗持续迎合时代洪流变化的趋势。同时,藏族传统婚俗虽然传承时间历史悠久,但目前由于创新性较为缺乏,人们对婚俗的新鲜感不足,一部分藏族年轻人对藏族传统婚俗的来由并不十分清楚,影响了藏族传统婚俗的传承。游客因为不了解藏族传统婚俗,虽然对藏族传统婚俗产生了兴趣,但兴趣并不能够长期保持。

对外宣传发扬力度不够。除藏族人民外,其他民族的人民对藏族传统婚俗的了解不多,藏族传统婚俗的相关知识在网络上的知名度不广,藏族传统婚俗在网络上的宣传力度不足。并且,民主改革前的一些婚俗糟粕未能彻底清除干净,例如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等旧婚制还有藏民在沿用,偶尔近亲通婚等情况还会发生,此类遗留糟粕导致政府及群众无法果断进行宣传,也会在宣传中导致不必要的误会,进而影响宣扬效果。

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可以从传统民俗、民族群体生活观念、主体受关注度、主体社会影响力、传承人及其载体、受众及市场、地方政策与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以下几种对策。

开辟线上渠道,销售婚庆宴会用品。应在线上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大自媒体传播力度,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积极入驻抖音等直播、社交互动平台,做好产品的宣传工作,让民族文化以更时尚、亲切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可以在网络直播上售卖藏族婚服、首饰等,同时在售卖时讲解藏族独特的婚俗文化,引起大众的兴趣,达到传播藏族民族文化的目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发展文旅产业,提供民族特色服务。当地政府通过联系婚庆商家链,结合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并持续坚持新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把握好旅游宣传渠道,将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做好优良口碑宣传,努力提高店铺自身的服务价值,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购物体验,并创新产品营销方式,可以多设计一些情侣、亲子等含有特殊意义的产品。

藏族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锅庄、唐卡等,可以效仿壮族通过抛绣球與游客互动的这种宣传措施来宣传藏族婚俗:可以教授游客跳锅庄,画唐卡,提供藏族服饰试穿拍照服务,以此来增加游客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让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了解藏族婚俗。

融合汉藏文化,扶持传统婚俗形式。以更被大众所接受、所适应的汉族婚庆方式为基础,加入适量的藏族婚俗元素,使大众在萌生出新鲜感的同时感受藏族传统婚俗魅力,获得一定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扩大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在被内地所习惯的汉式婚礼中,可以由婚庆公司推荐男女新人尝试在婚宴上穿藏装,佩戴藏式饰品,用青稞酒等饮品招待宾客,体验不同的婚宴方式,提高娱乐性、新鲜感,在买家感受多样民族文化的同时,得以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府举办活动,激发非遗市场活力。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动了至少万人就业,逐步发展演变成为配套设施完善的文化产品生产交易市场,以雪顿节、赛马节等传统节日作为宣传,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那曲地区游玩,政府市场借助市场与节日举办活动,能够更好地带动传统婚俗的宣传与发展。

在雪顿节、赛马节等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中向游客展示唐卡、藏香等作品的同时,附上文字、图片等宣传素材,如经费充足,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赠与游客,以达到宣传藏族传统婚俗,引起大众兴趣的目的。

藏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好自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彰显出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挖掘与保护的基础上,做好非遗生产性传承工作。一方面,相关企业应当在运营线上自媒体和电商平台上加大力度,加强藏族文化影响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客户体验感,优化服务措施;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切实地投入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做好基础管理,带头激发市场活力,将少数民族非遗品牌做到“活”地传承创新,最终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本文为西藏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藏族传统婚俗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2023XCX003)。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那曲婚俗藏族
我校成功中标西藏那曲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
援藏是一首奋进之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那曲河边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