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翻译

2024-05-13 17:46王士杰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王士杰

近些年,随着国际化交流日渐频繁,“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开展,外宣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外宣翻译意义重大,译者应肩负起时代责任,提高自身翻译水平,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双语版为例,在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下,探究外宣文本对词语、句子和修辞的翻译,以便加深对外宣翻译行文特点的理解,如词语是否需进行增译及减译,句子是否需进行改译,以及修辞是否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各国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外宣文本成为外界更好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当前,“一带一路”积极推进,外宣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传播中国的媒介,外宣翻译需要译者持认真态度严谨对待。外宣翻译工作有其特有的规律,对翻译工作者有着特殊、更高的要求,外宣翻译工作者每一张口,或每下一笔,都要以沟通为目的,需要具备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功底,不能仅为了完成翻译而翻译,真可谓难度大,要求高。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向世界傳播中国的声音,翻译时着重于内容而非形式。不同的文体文本,因其语言形式、语言风格、交际功能,以及目的不同,所以在翻译中应采取相应不同的翻译策略。就外宣汉译英而言,由于翻译目的是让译文受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因此外宣英译要以目的语为归宿,使其受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遇到障碍。交际翻译强调翻译文本信息产生的效果,译文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清晰流畅地阅读翻译的文本,使原文信息在目标语中准确传递,以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翻译这类文本,译者要站在译语读者的角度,为译语读者提供信息,更适宜采用交际翻译理论,来传达外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读者的阅读效果尽量与源语读者接近,交际翻译理论与外宣翻译有较高的适配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4月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展现了中国青年在新时代的发展成果,介绍了党和政府在新时代为青年创造的良好条件,勉励青年应抓住机遇,勤勉向上,坚定信念,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双语版为例,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运用所学翻译策略,来分析其中词语、句子和修辞的翻译。

交际翻译理论

纽马克,英国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两种翻译模式,一种是交际翻译,另一种是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侧重于原文的内容和语境,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语义翻译更侧重于尽可能贴近目的语语言特征,将原文信息更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论翻译哪类原作,译者都要考虑到这几个问题:一是,语言上倾向原文语言还是译文语言;二是,翻译的焦点是原作者,还是译文读者;三是,翻译的目的是说服读者,还是为读者提供信息。这些问题便决定了译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交际翻译或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相较于语义翻译会更加主观,它关注译文读者,倾向于某种具体的语言和文化。交际翻译对于译者而言灵活度会更高,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素养和知识水平,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语句进行重新组织,还可以增添各类词语以达到语句的通顺流畅。

案例分析

在外宣翻译中,词语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考究译者的语言功底,译者在翻译时需将其放在语境中才能准确翻译。只有在特定语境中,词语才会有确定的含义。我们不能静态地琢磨某一英文词语词义的每一个要素来确定中文的相应表达方式,必须动态地估量特定词语在传递原文信息中的作用及其在原文读者中可能产生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具备类似效果的译文信息。另外,蔡力坚认为,“选词有时还需要从问题角度考虑,中文里用词往往不怕重复,重复不仅能使表达的思想更清楚,还经常作为修辞手段,成为‘反复,以此来突出表达效果,形成排比句式,朗朗上口。英语中除了有时也需要前后照应而有意重复,一般情况下最忌讳重复”。另外,理查兹认为,大多数词语在从一个语境转移到另一个语境时,其含义会发生变化,方式也多有不同。

例1,原文:“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

译文:Great times make fine young people and flourishing ages nurture true talent.

一方面,原文中“时代”指某一段时期,“盛世”指发展兴旺繁盛的一个阶段,联系上下文和现实生活,我们可知这两个词在本句都特指中国当前繁荣富强阶段,若直译则第一个词只用翻译为“Age”,不需增译“Great”一词,译文则将“时代”和“盛世”用“Great times”和“flourishing ages”英文短语翻译,两者相互照应,更符合语境,使读者了解我国当代繁荣盛状,加深了译文读者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原文中“青年”一词出现两次,若直译则为“youth”或“young people”,译文将第二个翻译为“true talent”,与前文“成就”一词相呼应,表达青年生逢盛世,发展成才的意思,这样译文读者在阅读时,就能产生与原文读者几乎相同的阅读效果,能够准确接受原文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例2,原文:“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译文:The Chinese nation has achieved a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 from obtaining independence and becoming prosperous to growing in strength, and the current new era bestows prosperity and hope. Chinas rejuvenation has become an unstoppable process.

首先,原文中“站起来”的意思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富起来”是指1978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朝着繁荣发展方向大步前进,经济向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译文中译者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准确把握了原文深层内涵,分别译为“obtaining independence”和“becoming prosperous”。若直译,那么则分别为“stand up”和“get rich”,不符合原文实际意思,易使读者阅读时云里雾里,对原文理解甚至我国的发展进程造成错误理解。其次,“不可逆转的”一词原意为“irreversible”,译文将其处理为“unstoppable”,更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增强了译文的感情色彩,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像原文读者一样产生情感共鸣。最后,译文对原文重新进行了逻辑处理,调整了语序,使译文读者读起来有更清晰的逻辑顺序,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和语言风格,达到了交际翻译的目的。

例3,原文:“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始终未变。”

译文:Looking back on a century of relentless change,

Chinas youth have never wavered in their determination to love the Party,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nor in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s and guidance of the Party.

中文善于运用成语,如文中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意为时光变迁,但若直译,则为“changes in wind and cloud,the sea and the field”,这完全违背了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译文中将其译为“relentless change”,形象传达出其内涵,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清楚接收到原文准确的意思,达到与源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在翻译成语时要究其本来意思而非按其字面意思。

句子的翻译。汉英两种语言句子结构有很大区别,如汉语多短句,英文多长句;汉语多无主语句,英文多物主句。在翻译时应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情况下灵活翻译。英语构句结构包括词、短语、小句。小句可分为主句和从句,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在一个句子中的句法地位不同,其承载的功能及其传达的信息也往往反映其重要性,这些对汉英翻译中结构的使用有重要影响。蔡力坚认为,语义不得有偏差,这是译者应该努力做到的,但如果刻意从结构、句式上更贴合中文,在多数情况下很可能是徒劳无功的。

例4,原文:“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

译文:Living in the best tim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current young generation enjoys an enabling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a broad space to grow, and wonderful opportunities to make a good career.

中文为意合语言,没有太多连接词,其句子的逻辑关系隐含在句中需读者自己体会,英文为形合语言,有明显连接词、词语的不同形式,以及句子的连接结构来表达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译文凸显了原句中的隱含逻辑,更能使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意思,把握原文的逻辑关系。

修辞的翻译。劳埃德·比彻提到了“修辞语境”概念,即说话者或作者创建修辞话语的语境。译者应准确理解修辞表达的意义,联系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用地道的表达努力向读者传达出准确的信息。

例5,原文:“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背景下,中国青年逐渐由单向的‘孔雀东南飞转变为多向的‘自由随心飞,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在适合自己的地区拓展成长舞台。”

译文: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strategy for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young people in China, who used to flock 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sou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have gradually diversified the target cities where they seek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where they can fit in and thrive.

分析:提到“孔雀东南飞”,我们都知道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的一桩婚姻悲剧。但原文中的“孔雀东南飞”并不代表这个意思,它指的是中国青年向中国东南地区的流动,所以“孔雀东南飞”是用来进行喻指的。其后“自由随心飞”也进行比喻,其指示意思是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下,中国青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奔向自己心仪的地方。译文处理得非常巧妙,将其本身意思提取了出来,舍弃了原文的修辞手法,避免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困惑,虽然语言没有像原文那样精美有趣,但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让其无论是在源语文化背景下,还是在目标语文化背景下都能得到准确理解。

对于修辞的翻译,基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查找译入语中具有类似含义的词,并筛选出最能表达原文内容和感情的方式,来使译入语读者能够体验原文的内涵,也会达到交际翻译的目的。

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下,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双语版为例,通过对其中一些词语、句子和修辞翻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词语的选择和增减、句子的语序,以及根据中英文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进行英文语句的逻辑显现,还有对中文语句中的修辞翻译为英文应该如何处理,更深入了解交际翻译理论的目的,以及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