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国情学视角下的《上古天真论》英译

2024-05-13 18:21李春蕾丁燕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上古灵枢内经

李春蕾 丁燕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奠基之作,由《素问》和《灵枢》组成。《素问·上古天真论》(以下简称《上古天真论》)是《素问》第一篇,围绕人体生理变化规律和不同层次养生境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对话体展开讨论,是打开内经的第一道门,意义非凡。在语言国情学视角的观照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对吴连胜父子英译本和李照国英译本的《上古天真论》译文进行对比。

内经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奠基之作,是我国医药之祖、医家之宗,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华医药的研究和发展。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各81篇,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古代哲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是中外多学界众学者研究传播的对象。

自1925年加拿大籍美国人P.Dawson以文章形式节译《素问》部分内容起,有关内经的英译本以节译、选译及编译等多种形式陆续出现。其中,旅美华人中医师吴连胜、吴奇父子和翻译家李照国出版的是英语全译本。在语言国情学视角的观照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对这两个译本的《上古天真论》译文进行对比。

语言国情学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苏联的一个新兴学科,尤其着眼于语言的文化载蓄功能,认为“从群体角度看,语言作为社会现象,成为操某种民族语言和具有同一种语言文化的全体成员所获得的世界信息的贮藏器,语言被看作本民族的共同财富,是民族文化真正的镜子”,很看重语言承载的独特国情或民族文化。重点研究对象是词汇文化,其中独属于某民族文化具有浓郁深厚文化特色无法在目的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意义重大,被称为无等值词。某种程度上讲,掌握某个文化的这部分词汇就掌握了该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如何翻译无等值词和增强实际翻译抵达程度以保存独特文化值得深思和探讨。

译文宏观对比。《上古天真论》是《素问》第一篇,由黄帝和其老师岐伯围绕人体生理变化规律和不同层次养生境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对话体展开讨论,是打开内经的第一道门,意义非凡。

宏观对比两个译本,在形式上,吴家父子英译版本(以下简称吴本)通篇用英文的行文来组织语言,无附加成分;李照国英译版本(以下简称李本)则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力求“译古如古”,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文内注解的意译为辅,用小括号标出,整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没有但为了使表达流畅和语法符合英文规范不得不适当增加的字词用中括号标出。另外,李本于篇末辅之以部分概念的释义,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有些概念甚至提供中文,为信息的传达上了三重保险,更符合语言国情学重传达文化特色的初衷。

虽然在视觉明晰程度及阅读体验流畅度上李本稍微逊色,但是将原文没有的内容用不同方式区隔出可以使目标读者更清楚原文的原质特征,使读者明白何为原文所有,何为译者注解内容。用译者李照国的理解,即经典翻译如内经者尤其不能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妄加衍化,因为它几千年来,以及还将继续指导后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能有任何有意的衍化,否则会因渗透进译者的思想观点最终“以文害意”而“误解作者、误达读者”。

译文微观对比

黄帝是氏族少典之后代,本姓公孙,曾居于姬水,所以也有人说其姓姬,名轩辕,建都于有熊,也称轩辕帝或有熊氏。轩辕帝为何被称为黄帝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根据五行学说,五方之中属土,五色之黄亦属土。黄帝所居之地为中原,同属土,土色黄,而黄帝有土瑞之德,所以称为黄帝。吴本译作Yellow Emperor,李本译作“Huangdi,or Yellow Emperor”。后者用拼音做主名、直译为副名的方法不仅让英语读者没有障碍地用自己熟知的母语获悉文中提问者為谁,为进一步探索名后深意埋下种子,同时也对“黄帝”源语内的确切称呼和发音获取了确切的第一手信息。利用篇末对“黄帝”进一步的注解,读者对其有了基本了解,较对等地传达了“黄帝”一词的内涵。

黄帝之“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它的颜色之本意与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完美统一;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Yellow所表达的色彩概念与Emperor文化内涵是否能够交融尚需假以时日或可深入英语目标读者理解,源语拼音Huangdi的加入非常有必要。语际学习交流中让语言深入文化也正是语言国情学所期待达成之目标。

“神”字在《上古天真论》中共出现七次,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对“神”的翻译,除了李本增加的音译部分,李本的意译部分和吴本均基本认同spirit,不过有时李本会同时提供mind一词,有时却没有,不知出于何种考虑。

作为中医药文化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提到“神”多达150多次,涉及其奥义的不同层面。除上文提到的7次,《灵枢·决气》中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灵枢·本神》中所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此二者道出了对生命诞生之初的独特理解,或可理解为与天之神对应的人先天之本神,究其究竟之意,或无人可下或敢下定言。《灵枢·天年》有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阐明了“神”对于生命无比之重要。《上古天真论》里提到的除“神灵”之外的六次均可理解本神存在基础之上滋养人肉体生命的生命力、能量或活力,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能量。

《灵枢·小针解》中的“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与《灵枢·平人绝谷》中的“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则倾向于指人体运行抗病思想等活动的具体物质基础。其他不一而足。

精、气及相关。《黄帝内经》核心生命观为精气神学说,“神”势必与“精”“气”紧密相连,彼此互动。《上古天真论》中屡屡谈及与之相关的用语,如“气”在《上古天真论》中意义基本一致,译作Qi日后或将比energy更易受读者接纳并传播,毕竟这是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贡献的独特元素。但是“气”也并非总会译作Qi。比如,《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气”则较接近季节。“四气五味”中的“气”则指药物“寒热温凉”的四种特质。“五运六气”中的“气”又跟风、寒、暑、湿、燥、火有关,专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诸如“湿气”“火气”“燥气”“寒气”等词中的“气”字却类似于英语名词后缀,完全没必要译出,如果译出,表面似乎忠实其实怪异且表意不清。

译者稍一疏忽就容易造成语言含混和理解困难。如“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中的“阳气衰竭于上”,吴本只将“阳气”译为Yang energy,“衰竭于上”几近漏译;李本处理为Yangqi over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此两种处理前者过于抽象且不完整,后者似乎有偏差。对照文中对女子生理发展规律的描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来看,“阳气”有没有可能指的也是“三阳脉”?至于“上”是指身体除腿之外的部分还是面部则依赖于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天地、阴阳与道。《上古天真论》在对不同养身境界的分类中,比较集中提到了天地、阴阳、道等词语。两个译本均将《上古天真论》里所提之“道”处理为“养生之道”,李本一如既往用音译名做主名,意译置于小括号内;“天地”处理为“自然之法则或变化”和具体的天地the earth and heaven,李本将heaven特意用了复数形式,可以说,两个译本的处理基本大同小异,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另外,“阴阳”除“阴阳合”中“阴阳”委婉指男女之事按需译外,都用到了音译。“阴阳”极具民族特色极难解释,属语言国情学中所言典型的无等值词,用源语汉语拼音来译为无奈之举,同时也为合适之举。在对外中医文化传播中,Yin and Yang继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之后已成为另外一个广受接受和传播的术语。

翻译是遗憾的艺术,可谓戴着镣铐跳舞,既要符合目标语的规范、考虑目标读者特点,又要传达源语的旨趣和风格。在语际交流中,源语的内涵和风格体现得越自然完整出神入化自然翻译质量越高。但古籍翻译尤其之难,单单做到一个“信”字已实属不易,信息的耗散和无法预见之重构不可避免。如译者李照国所言:“对翻译过程信息的耗散有着切肤断指之痛,对交流过程信息的重构有着雾里看花之惑”。

内经文古义奥,体系庞大,覆盖交叉了包括哲学等诸多领域,为中国文化之镜、中医药文化之宗,为其作译说是呕心沥血之工程亦不夸张,其翻译之难从不足千字的《上古天真论》的翻译即可管中窥豹。其为中国文化传播之功自然不可忽视。译难批评易,在批评中提高认识,促进交流。随着一批批学人对内经理解的深入,其译作肯定会越来越接近其深意,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

李春蕾,1986年出生,女,硕士,讲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文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多维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课题编号:NXGS2022RW06)阶段性成果;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產教融合的实践指导意义”(课题编号:ZJS2022YB001)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上古灵枢内经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上古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