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的规范与引导

2024-05-14 09:19宁乐锋王一豪
兵团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引导资本

宁乐锋 王一豪

[摘要]马克思对资本的辩证评析是中国式现代化规范和引导资本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贯穿着对资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发展。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既实现了对资本力量的“用其所长”,又保证了资本运行始终处于社会主义力量的规范和引导下发挥正效应,始终保证人民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受益者。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规范和引导资本的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与行为规律,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资本;规范;引导

[中图分类号]F124;F09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2—0027—07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复制品,也不是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衍生品,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对资本的规范和引导。中国共产党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历史证明,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用资本力量之所长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需要的现实的正确选择。

一、马克思对资本的辩证评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2]如果将资本具体化,那资本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利”[3]31-32,就是不断超出自己的量的界限的无止境过程,更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天然是逐利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逻辑统摄下的资本却成为“万恶之源”,马克思以科学的态度对此进行了辩证评析。

(一)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的丑恶面

首先,对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逻辑做出了最本质的揭示,即“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297。一方面,对国内的土地和劳动力,通过剥夺农民的土地和资源,迫使他们变成无产阶级工人,从而扩大了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家的利润。同时,城市手工业者也遭到同样的剥夺,他们被迫成为工厂工人,被迫处于极端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尽管面对剥削和虐待、工时长但工资低等不公平的对待,但为获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拼命地工作。另一方面,面对海外的巨大财富资源,殖民地掠夺成为另一种重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率先通过工业革命迈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通过战争和殖民,掠夺其他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获取了巨额的财富。奴隶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一部分,欧洲国家从非洲大陆绑架和贩卖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作为奴隶,为自己的生产体系提供廉价劳动力。这种掠夺性的殖民主义引发大量的暴力和不公正,给原住民带来沉重的灾难。资本逻辑支撑的发展就是依靠血腥和暴力,血和肮脏的东西遍布其全身。

其次,对资本生产过程的批判。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增殖过程。在资本生产逻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是导致人的异化、资本的物化以及剥削与奴役无产阶级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进入劳动市场寻求一位资本家购买其劳动力,看似是工人在自由地选择资本家,而面对庞大的劳动力基数,为求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工人只能一再地降低自身需求。事实上,工人在进入自由市场伊始,就处于看似自由而实际上不受任何保护的状态之中。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后,资本就“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5]306。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工人成为资本家可以任意操作的提线木偶,资本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去扩大超出工人自身价值的价值,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攫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初所讲的“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6],换来的是工人没有选择的权利。资本家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是资本家和货币储藏者所共有的”[7]179。在资本逻辑统摄下,持续地剥削和压迫、长时间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之中最终导致工人身患重疾或过劳而死。资本在无限和不间断的资本积累中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值,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原罪是一致的。

最后,对资本破坏生态环境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导的工业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而导致的工人生活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进行了持续关注。一方面,资本追求增殖和无限扩张的本性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自然界作为一个可以无限压榨剩余价值的“有用物”被纳入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满足其需要的手段和工具。自然界中储备的自然资源被资本家不加限制地开采、掠夺,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消费品被消耗。过度的开采和消耗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的失衡。相比于对环境的破坏,其对生态环境的“养护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7]。燃烧煤炭产生的大量浓烟污染着空气,冶金、染坊产生的废水、废渣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中,造成河水“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浑浊不堪了”[8]。不单单资本控制的工业领域是这样,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4]234另一方面,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底层生活环境的恶劣,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煤矿、冶金等各行业工人们遭受的恶劣工作环境的情况,如磨工面对着大量灰尘状的、极细微的、有尖锐棱角的金属屑的迫害,冶金和玻璃制品工人面临着高温的危害,采矿工人每天都在狭小、黑暗、潮湿的地下巷道里工作,患上肺部疾病已经司空见惯。此外,居住地的水源和空气污染也极其严重,甚至工人们只能吃质量很差的马铃薯,肉经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鲜活的事实证明,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生产“不是为工人健康着想,而是为便利产品生产着想的环境下进行”[9]。

(二)对资本的文明作用的肯定

在批判资本黑暗面的同时,马克思也揭示了资本的文明一面,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因素的创造[10]。

第一,资本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1]资本的拓展撬动了中世纪神学的地基,为拨开宗教迷信的迷雾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启新的理性生活创造了物质基础。从马克思对资本的揭示看,资本打开了人类发展的闸门,使得人类获得了远超于传统的丰富的需要。这种日益丰富的需要不仅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数量与质量上的提升,更使得人“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12]。此外,资本还利用机器等先进工具代替人类的劳动,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加和社会关系的丰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资本对孕育新的社会形态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资本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落后发展到先进、由分散的区域性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世界历史。资本创造了一个新的、与之前“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3]90的社会阶段完全不同的新阶段。人类开始摆脱了对自然的崇拜,在面对自然时人类将其视作真正的人的对象。人类开始摆脱封建制度严苛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平等权利在口头上是被承认了”[13],哪怕依然是被别人统治着,然而“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14]200、更能被接受了。相对于奴隶制、农奴制,资本极大地促进了人的政治解放、独立发展,但其催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又造成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所以马克思指出:“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9]406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能支配这个“魔鬼”,唯有寄希望于新的社会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对资本认识的突破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力量,借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与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理解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5]。中国共产党在规范和引导资本力量的实践中,既实现了对资本力量的“用其所长”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有效地控制了资本的无序扩张,使资本始终处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导控范畴之内。

(一)对资本的节制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就对资本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李大钊认为,资本是“指那些能够生出使用费的东西”[16],应当“把资本、劳力与天然均成经济化”[17]。陈独秀看重资本的促进作用,认为资本是一种经济力量,是“社会上最重要的东西”,提出“资本归公”“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18]的构想。这也为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利用和控制资本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在党纲中明确提出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的三大(1923年)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成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在孙中山主持下的召开、新三民主义的产生、第一次国共合作,“民生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节制资本”,要“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毛泽东在早期革命实践中,提出要利用好资本的力量来搞发展;在苏维埃政权时期,提出“在苏维埃法律范围之内,尽量鼓励私人资本家的投资”,也要“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做到“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奖励私人经济发展”[19]130;瓦窑堡会议后鲜明地提出“保护和鼓励民族资本的发展”[19]160;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20]。整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资本的认识还处于起始阶段,总体上是以节制资本为主,同时也认识到需要利用资本的革命性。将具有一定革命性的资本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将有助于革命和民生的民族资本加以保护和鼓励,将阻挠革命、迫害民众的官僚资本给予消灭,将其他私人资本给予节制,进而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助力革命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利用资本的探索为后来能够平稳地实现对资本的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对资本的改造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为快速恢复国民经济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开始鼓励并扶持有利于国民生计的民族资本企业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一方面,鼓励发展有利于国民生计的私营企业,促使其在合法规范、为国为民的道路上发展,对其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态度;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和哄抬物价等恶劣资本行为,防止资本破坏经济秩序和初生的国家政权。进入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反思苏联斯大林时代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国有化和农民与小资产阶级的强制集体化的教训,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金融业的改造,采用“四马分肥”等和平赎买的政策实现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全部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这不仅实现了在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而且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赎买构想”变成现实。完成“三大改造”后,毛泽东提出:“使资本主义企业逐步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即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用各种方式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和合作的、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21]党的八大后,毛泽东提出:“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22]在这一时期,由于资金的严重短缺、市场供求关系紧张、技术水平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以及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等诸多国内外情况影响,致使此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行政计划而展开,必须集中有限的资金、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1957年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资本=资本主义”的观点盛行,在这一阶段资本被教条地对待,盲目批判资本为“万恶之源”。总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依靠计划经济体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保留一小部分私有制,实现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实现迅速发展,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被动卷入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历史到主动改造资本的转变,实现了以和平过渡的方式完成对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对资本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分析,也为改革开放后探索资本在计划与市场良性互动中的强大作用奠定了理論基础。

(三)對资本的利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重新审视资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国尽管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但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跨越。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3]63-63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改革以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开端,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后来通过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逐步建立了小商品市场,并且扩大到国有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市场。对此,邓小平指出:“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23]376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判断是极其准确的。1978年以重庆钢铁公司为代表的6家地方国营企业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1981年首钢在国务院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开始实行承包制。“三个有利于”更是将“姓资还是姓社”的迷雾彻底拨开,彻底消除了思想桎梏。随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373的提出,中国共产党驾驭资本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4]。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指出,“国家和集体控股……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同时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经济特区发挥好带动经济、辐射周围、示范全国的作用。党的十六大对运用市场机制释放资本活力作出更大程度上的肯定,强调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更加放宽对微观资本主体的运营。党的十七大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享有物权给出确定性答复,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从而实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个体资本等各类资本迸发出巨大活力。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方的优势,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时代主题,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健康的发展。从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再到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共产党通过驾驭资本开展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逐渐形成国有企业牢牢掌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重大领域的控制权,其他各类资本作为激活市场活力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的局面。在不断深化对资本认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资本和资本主义彻底区分开来,实现了利用资本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创举,也为新时代实现对资本的导控奠定基础。

(四)对资本的导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借助资本力量来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能力也极大增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利益共同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整为“决定性作用”,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25],以此促进各类资本在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范围内持续健康地运行、发展。这表明,资本已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一分子。与此同时,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也有所凸显,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等现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采取了有效应对政策,增强了对资本的导控能力。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与行为规律,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2022年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问题进行了集体学习,提出要对资本实行“红绿灯”管理。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的要求,强调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坚决防止资本因无序扩张而造成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利用和限制资本的探索性阶段发展到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治理性阶段,党规范和引导资本的能力愈益强大,对于“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是发展经济的方式和手段”[26]的认识愈加深刻,对资本逻辑、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形成了系统性的应对方略。

三、中国式现代化规范和引导资本的经验启示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逐渐深化的认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大胆突破观念束缚和实现思想解放,迈出改革的步伐,历史性地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新变化,坚决规范和引导资本的运行,更好地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新的重大考验,对中国共产党深化认识与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提出更高要求。回顾历史,我们得出以下四方面启示。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国家力量对社会生产和发展进行指导和调节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驾驭资本、实现对资本力量的规范和引导是历史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的重大责任。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在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统筹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最大效率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资本力量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保证了资本运行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资本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于合理的范围内发挥正效应。其次,党的领导是规范和引导资本力量的政治保障。党通过对资本设置“红绿灯”、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资本无序扩张,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资本搞产业垄断的把戏。设置“红绿灯”旨在引导资本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规定范围内积极作为,毕竟“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亮“红灯”、开“绿灯”的力量保障和政治保证。最后,必须不断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一以贯之地落实“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的要求,同时积极推动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引领作用,使私人资本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的根本利益才会被置于首位,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阶段,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此起彼伏,各种颠覆论调不绝于耳,蓄意扰乱舆论场。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通过歪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利用资本、驾驭资本的实践是走“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企图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一脉相承关系。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与资本逻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历史境遇,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一方面,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加深对资本、市场经济、商品交换等概念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将“资本”“市场经济”“商品交换”等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库”中剥离开来,将其工具化、中性化。在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践不断加深对“资本”“市场经济”等概念的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再将资本视为资本主义范畴内的特殊内容,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经济手段、生产要素,使其同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28]。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不但保管好、使用好、发展好公有资本,同时也注重激发包括非公有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活力,坚持为各类资本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不断促进各类资本良性竞争、共同发展。

(三)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经济领域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3]110-11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实践中“方向准、不变形、不改色”,核心就在于抓住了“公有制”这一关键,形成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经济成分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强大作用,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第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重视第三次分配作用,发挥好第三次分配在扶危济困方面的重要作用,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确保劳动性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引导资本性收入多用于服务社会劳动,最大限度地使全体劳动者共享资本发展的成果。第三,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充分利用國家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以达到国家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强大的制度和物质保障。

(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与资本主义利用资本的目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利用资本目的在于为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服务,是真正实现劳动价值复归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制度保障人民与资本服务人民相结合,利用资本能够激活和促进社会生产的正效应,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吃穿用住行等各方面的需要。在经济领域,牢牢抓住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激发包括非公有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活力,促使其发挥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等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便利人民生活。在文化领域,坚持利用资本推动文化生产发展繁荣,同时注重充分发挥文化蕴含的社会效益对资本运行的反作用力。通过正向的引导和严格的审查,不断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文化产品,促使文化生产回归到人们的真实精神生活需要。在生态领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引导资本力量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作出贡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坚信各类资本都具有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20.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7-92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16]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

[17]李大钊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7.

[18]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10、242、1238.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2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6;286.

[2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0.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6.

[2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5.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17-218.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72.

[2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2022-05-01.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引导资本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