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知深读小说

2024-05-14 14:01郭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郭蓉

摘要: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创造真正的学习活动,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需要促进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在外国小说教学时有以下策略可以尝试:紧扣主题,凸显小说核心价值;全面思考,以点带面解全篇;细致品读,见微知著悟深意。本文以《复活(节选)》一课为例,展示了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外国小说的教学尝试与相关思考。

关键词:外国小说教学;深度閱读;小说主题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作为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学习单元,选编了世界经典小说、戏剧节选,然而国家民族的隔阂、时代社会的距离、个人人生阅历的欠缺增加了学生阅读障碍。如何引导学生落实深度阅读,激发思维活力,在本单元产生了新的难题。

语文教学旨在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1],活动的背后是思维,要促进学生形成内在的语文学习品质和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想。也就是说,学习的本质离不开深度思考和实践,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创造真正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学习能力持续长久的变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正源于此。接下来,就以《复活(节选)》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的教学尝试。

一、学生学习外国小说存在的常见问题

进入高二的学生虽已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小说阅读学习经验,但落到实际难免力不从心。

首先,学生的小说阅读常常重个人感受,轻理性思索。学生往往更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关注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期待着新奇有趣的故事,被外在吸引而忽视小说内核。阅读过程中,学生容易忽视阅读策略对文本解读的助力,进而忽略小说家的匠心,背离欣赏小说主题、艺术性的阅读宗旨。以小说三要素的应用为例,可能仅是以此组成大意,以中心思想概括代替小说鉴赏,无视小说内在精妙的艺术构思。

其次,外国小说阅读存在的多重障碍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外国文学作品本就存在因国家、民族不同带来的文化壁垒,各国作家笔下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人情风物各有不同,作者的思想倾向更是有所差异。如果是中长篇小说,以节选部分作为课文内容,那么学生会因为缺乏全篇的支撑,而陷入断章取义、囫囵吞枣的阅读困境。就学生自身而言,其个人人生经历的单纯简单,对于人情世故的不甚了悟,都会造成理解困难,加以兴趣的缺乏,如是层层累加,外国小说阅读确乎障碍重重。

由此可见,出于深度思考的学习要求,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要引领学生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走向深处,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升才是学习素养的提升。

二、以《复活(节选)》教学为例谈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紧扣主题,凸显小说核心价值

小说虽非“大道”,却也蕴含“大道”之理,优秀的小说呈现出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整体认识,表现社会的真相与人生的理想。小说固然有虚构或变形,但其核心主要是传递人生经验,让读者感受到某种特定的人生体验。因此学生要跨越国别的限制,聚焦小说的根本创作意图,紧密围绕小说主题展开阅读。

根据学习提示,小说以《复活》为题,对于人的精神“复活”进行了探讨,因此,教学中我紧扣对于“复活”的主题,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理解人物行为、动机以及心理,进而构建对于“复活”的深刻理解。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如下。

文本初读阶段:了解“复活”的主体以及“复活”的基本内涵。

文本解读阶段:理解“复活”之难,感受“复活”之可贵。

文本延展阶段:领悟“复活”的意义。

(二)全面思考,以点带面解全篇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基于作品整体而言的,如果课文是节选部分,那就必须以联系的眼光来处理,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对全篇作品的认识,把作品主题理解得更为透彻,这是对于阅读广度的要求。

节选内容是选编者精心挑选的小说的重要部分,或是交代了必要背景信息的全篇引子,或是勾连全篇小说内容的关键情节,或是凸显人物典型形象的重要篇章,等等。总之,作者笔力、构思见诸于此,如果仅是孤立解读小说节选部分则价值不大。

《复活(节选)》从内容上看,记叙聂赫留朵夫为祈求玛丝洛娃的宽恕而第一次探监,是其人性复活的开始,是整个故事发展的起点和铺垫。但这故事发展的前因是什么,发展、结果又是什么,如果不兼顾全篇,对“复活”这一主题的理解是苍白无力的。

(三)细致品读,见微知著悟深意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于外国作品的研讨一定要基于文学阅读,鉴赏作品中语言的运用,是文学阅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操作上,要注意发掘文本本身特质,找到合理的分析鉴赏点。

从写作特色上看,《复活(节选)》以双人对白和大量心理描写构筑主要内容,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双双走向“复活”的心路历程。这就要求分析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聚焦内心独白,体味人物心理变化,关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的综合应用。

品读的是人物的语言,揣摩的是人物的心理,探寻的是人物的经历,体察的是人物的动机,在细微处寻找真实的人物形象。同时,切忌仅以课文内容就事定人,尽可能地去探寻人物的形象的各种可能性,以课文文本为起点,力求逐步还原其完整人生框架,以求收获人物形象的立体丰满。

文本解读既要有广度的延伸,也要有深度的拓展。从课文出发去探究人物完整人生经历、与其相关的人事,亦能窥见海面下的冰山。在《复活(节选)》中探寻男女主人的形象的同时,托尔斯泰笔下俄罗斯社会文化风貌也会随之浮现,其本人精神上艰难探索的历程也会随之展现,进而触动读者的心灵,给予精神世界的震撼。

三、《复活(节选)》的课堂实践

具体教学中,我以“谁复活了?”作为主问题,不断叠加问题串连起了课堂,逐层深入,落实对于“复活”这一核心主题的理解。

(一)初步思考:谁复活了?

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展开阅读,可能会限制思维,导致认识刻板化。所以,我没有先行介绍《复活》整本书的内容、创作背景等,而是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先展开“素读”,即直接面对文本,结合学习提示、书下注释,了解课文节选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回答“谁复活了?”这一问题。

初读之后,學生很快以“聂赫留朵夫的自我复活,以及希望让玛丝洛娃也复活”回答了我。可是,当我提问这“复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时,学生一时语塞,只能回以“精神复活了”“人性复活了”这些空洞话语,这样自然就暴露出浅阅读的问题——仅了解课文情节内容并不意味着对于小说主题的真正理解。接下来我布置了研习任务,进一步深化理性思考,题目如下:

小说以“复活”为题,对于人的精神的“复活”进行了探讨。有人说,作者托尔斯泰在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寄寓了人性理想,因此小说表现的是他的精神“复活”。也有人认为,玛丝洛娃比聂赫留朵夫更有光彩,作品也表现了她的“复活”,而且这一“复活”更为可贵。对此,你怎么看?请研读课文,并结合整本小说和相关资料予以探究,并请以“谁复活了?”为题,写作一篇读书札记,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一作业不是简单地分析复活对象到底是谁,而是强调对课文的进一步细读,同时结合相关背景资料,联系小说整体内容,完成学习任务,透过课文节选,对小说的思想主旨进行探究,理解“复活”的内涵和价值。

(二)理性思索:什么是“复活”?

“谁复活了?”的作业中学生展现了更完善的思考,并且收获了一系列背景资料作为辅助。接下去还是要回归文本,紧扣课文展开分析,由已知引发对未知的探究,找出其中联系。

我提示可以从“复活”的本义出发去理解,抛出了“什么是‘复活?”这一问,帮助学生架构起思考框架,深化认识。

复活,即“死而复生”,这当然不是说主人公已然死亡,但指向了其“行尸走肉”的现状。更何况,“死亡”还意味着之前“活过”,这又是怎样的状况呢?课文节选中有何体现呢?

课文中当然存在着两人精神上“活过”的表现:聂赫留朵夫一心救助的女子并不一直是谄媚爱钱的风尘女子,两人曾经相爱过,拥有过真挚美好的情感。这“精神的复活”指向的是他们原有的美好人性的复活,主人公“死亡”的现状,更显示出“复活”的价值。更何况,这复活不如想象般容易,玛丝洛娃看起来是那么冥顽不灵,聂赫留朵夫心中也存在着蛊惑他放弃的“魔鬼”。这样看来,复活之“难”彰显了复活的“可贵”。

(三)深度探究:复活,“难”在何处?

复活的可贵,正在于其“难度”之大,那么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之难”,“难”在何处呢?课文节选部分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也以此为鉴赏抓手展开了热烈的课堂讨论。

先看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难。

外在困难显然是玛丝洛娃的拒绝态度,但更主要的还是聂赫留朵夫本人内心的痛苦纠结,课堂就此自然导向了对于人物内在心理的分析。同学们关注到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特点,如人称的变化,第二人称“您”“你”的变换,实际上反映的是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的是他走在真正的“精神复活”“人性复活”的道路上时,选择的艰难程度。

理解聂赫留朵夫直面自我的艰难,还体现在对于其“复活”的开始时刻的讨论。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是否是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开始?对此,学生间存在如下争议。

学生一:他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时,即是复活的萌芽,他看到她,想起的还有当年的自己,曾经的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少年,进而内疚自责,想要救助她。

学生二:真正的“复活”契机,应该是从他探监时喊出“请你饶恕我”开始,之前他还是存在着犹豫,不够坚定。

于是,根据小说内容,同学们分析了他为了祈求宽恕所采取的方式及其实质:最初,他想为她洗白冤情,使之出狱,与之结婚,其目的是通过改善女方处境,进行物质补偿。这确乎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但更多是为了自己摆脱罪恶感,本质上属于施恩式救助。真正的“复活”在于他想唤醒玛丝洛娃恢复其本性,这是人文关怀意义的救助,是把玛丝洛娃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这是他思想上的升华,精神的觉醒,这才是良心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再看玛丝洛娃的复活之难。

课文节选中,她回避过去,无动于衷;她麻醉自我,冷漠面对;她现实功利,谄媚粗俗。精神上,原本纯洁的卡秋莎已经“死亡”了,她失去了原本的善良和纯真。托尔斯泰在刻画她时,以若干处“笑”表现其典型形象:“嫣然一笑”“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又像刚才那样的微微一笑”“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说”“讨男人喜欢的媚笑”,学生品读这些“笑”时,思维的碰撞又开始了。

学生甲:最开始的“嫣然一笑”不同于后来的“娇媚的笑”,前者是表现她的外在美,后者是带着讨好目的的笑。

学生乙:这些“笑”是同一种笑,笑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向有钱人讨好从而获利。

学生丙:这些“笑”还是一致的,性质相同,表现不同而已,这样恰恰反映出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风尘女子的现实。

我借此进一步点拨:这些“笑”加深我们对于玛丝洛娃堕落形象的认识,但人物行为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其次,托尔斯泰是否仅限于用“笑”来表现玛丝洛娃?

结合玛丝洛娃的遭遇看,正是因为她的人生始终处于被动:她被欺骗,曾经憧憬的纯洁美好的恋爱沦为了兽性占有;她被伤害,未婚生子又丧子,陷入无穷苦病;她被践踏,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未果,最终堕落为娼妓;她被审判,蒙受冤狱,却无从辩驳。这些“笑”,可以理解为自甘堕落的沉沦,也是她对抗人生无果的消极应对。

当然,对于“笑”的解读还可以从小说叙述视角的角度展开。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去分析,对于“笑”的描述也暗含了他内心感受的变化,让他内心的动摇更具说服力。最初,他心中的她还是原来的她,但逐渐地,他感受到了她的变化,看到了她功利世俗的一面,于是“笑”变质了,成了“娇媚的笑”。

由此可见,玛丝洛娃复活的难度更大,但课文中是否存在着其“复活”的希望?同样,观其行,析其言,探其心,同学们通过探究其情感波动,找到了其复活的希望,可归结于以下三点:其一,她还会“痛”,未曾彻底麻木,表现出按耐不住的愤怒;其二,她本性“善”,有着善良天性,美好灵魂;其三,她拥有“爱”,既有过去美好回忆,又有来自聂赫留朵夫的救赎,或者说两人相互间的救赎。

这三点分别指向玛丝洛娃的过去、现在、未来,课堂也由两个人物的“复活之难”导向了《复活》整本书的关联——人性的“复活”是多么可贵,是多么重要。

(四)深化体悟:谁复活了?

综上,学生重新丰富了“谁复活了”这一问的答案:“复活”指的是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其良知的复活、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课文中我们窥见了他“道德自我完善”的艰难过程和重要节点,他终将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而获得新生。玛丝洛娃的复活是指人性和生存尊严的复活,即使课文中仅有其复活的蛛丝马迹可能性,但美好的人性终将使她的灵魂复苏。但是,小说家的主题表达仅限于此吗?小说是虚构的,现实中可能存在这样的“复活”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下:現实中很难,基于社会环境和人的个体差异,恐怕不可能实现。这样,就更可见小说主人公复活之可贵,更可以看出作者托尔斯泰的个人理想。即使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发生,这部经典小说著作对于读者的心灵启迪确实不容小觑的,每个人都可能有精神复活的需要,而心灵复苏的可能性,正是由这部小说所给予。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优秀小说的主题总是指向人性的,对人性共通性的追寻,展现人的共同处境,如果学生最后能体悟到小说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生存境况的表现,进而突破文本限制走向对宇宙人生的深度思考,这堂课方得影响深远。

四、总结与补充

课堂教学结束了,但关于外国小说教学的思考还有待不断完善和深化。

首先,要依托小说文体的特质,重视小说阅读的价值,扭转学生把小说作为消遣读物的肤浅认识。学生阅读的是虚构性小说,但也会透过其中的经验事实收获对人生世界的认识与领悟,进而超越国别的限制,获得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促进自身的思想成长。

其次,要注意处理好摘录的节选文本与全篇的关系,凸显课文解读的价值所在。对于节选文本细致解读中,回溯、展望、勾连全篇,架构起全面的思考体系,有助于思维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更深刻领悟小说主题。

最后,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讨论,也不能忽视关键性问题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供学生阅读鉴赏的技法,引领学生从研习教材中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出发,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引发对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和探究的兴趣,为以后进行更广泛地阅读找到突破口[2]。在广泛接触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品味,对于学生成长是有价值的,符合提升素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1.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