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余生的一束光

2024-05-14 18:14陈菊
湛江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室清远市诗人

陈菊

第一次知道有“唐德亮”这个名字,是多年前的事,具体是哪一年已经记不清了。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岁月的静好撩起了我想自己一个人享受一段悠闲时光的欲望。早餐后,我独自沿着清远市区江滨公园一带的北江栈道信步而行。当我走到江心岛时,慢悠悠跺进了岛上的“一默书房”。

虽然是微信普及的时代,我依然保留着看书读报的习惯。有空时,会隔三岔五走到岛上散步、在书房里读书,这是我近些年养成的嗜好。我喜欢偶尔在书里寻找另一种生活的缤纷,探究另一个世界的精彩,以此打发无聊的时光顺便沉淀一下内心的浮躁,安抚一下空荡的灵魂。

在书房走廊的一个书架上,我随心所欲地翻阅书架上的书籍。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名叫《苍野》的诗集,作者是“唐德亮”。

毫不夸张地说,我年轻时开始就痴迷文学,偶尔会“舞文弄墨”,效仿名家们写些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之类的文章或所谓的诗句。青年时期曾经被小伙伴们称为“文艺青年”的我,因为种种原因,慢慢地与我钟爱的文学渐行渐远,较少去关注最新文学动态和文学界的人和事。打开《苍野》首页,浏览作者简介时,我发现诗人有无数个头衔:清远日报社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鲁迅研究会理事、清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等等。书面后面附录的诗人获得国内外奖项的作品足足有四个页面(还有相当部分没有附录)之多。单单是诗人名下的那一串串的衔头以及在各种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获奖的作品名字足以让我惊叹不已。清远本地居然出了一位成果丰硕的大诗人、大作家,我却对此一无所知,内心不由泛起一丝的愧疚,甚至有种与诗集“相见恨晚”的感觉。

出于对诗人的好奇,我立刻在手机上进行了一番搜索,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了与诗人相关的网页和信息,包括诗人的简介、作品以及社评。慢慢地,我了解到诗人唐德亮原来出生在广东省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政府工作人员、报社记者、编辑和报社副总编,是个地地道道的本土多产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

第一次接触诗人唐德亮,也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退休后,在2021年秋季学期我便报读了清远市老干部大学的学习班。有一次我无意从老干大学的专刊《鹤年教育》中了解到,大学里还设立一个叫“鹤年学院”的非营利性机构,专门供清远市退休干部之间交流信息、发挥自己的个人爱好、切磋学习。这个书院开设了几门免费课程,其中一门课叫《口述史料与回忆录写作》。由于当时我受家乡村干部所托,正在忙于撰写一本村史之类的书,我十分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于是就毫不犹豫的报读了这门课。

2023年9月,清远市老干部大学正式开学,“鹤年学院”的《口述史料与回忆录写作》课程如期开课,课程安排在每周星期三下午9:00—10:30上课。

想到可以在退休后可以重返课堂,重温学校学习的情景,内心异常的激动。记得第一次上课那天,我早上起来得特别早。吃过早餐后,我整理好容貌衣着,迈着精神奕奕的步伐向学校走去。来到课室,听其他学员说给我们上课的是原《清远日报》社长、现清远市老干部大学名誉校长潘伟先生。

德高望重的潘校长上课前说:这门课程授课老师是唐德亮,但是由于唐老师最近两个星期有事外出,第一、二次课就暂时由他代上。

两周之后,又到了上课时间。潘伟校长准时出现在课室里,他身后紧跟着一位六十多岁、戴着眼镜的男人。

随后,潘校长给我们介绍,此人叫“唐德亮”,以后就由唐老师给我们上课了。在这一瞬间,我脑海里忽然浮现了那天我在“一默书房”翻阅到的那本诗集的情景。我压根儿都没想到,我居然在现实中可以与这位颇带神奇色彩的作家邂逅!也完全意想不到我可以在课堂上听唐老师传授写作经验和技巧。我暗自思忖:难道江心岛上“一默书房”的那次无意中与诗人的“偶遇”,是一种生活中的预示?难道世界上真有这种“无巧不成书”的机缘?

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名人都有与众不同地方,包括他们的外表。可是眼前的诗人,外表是如此的平凡,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中等身材、个子清瘦、目光炯炯有神……要不是那套还算端庄的浅灰色西装和一副金丝眼镜,我永远都无法将他跟“作家”、“诗人”联系在一起。在网上,我曾经看到其他人对他的描写,说他“细小的双眼中,透视中深邃、智慧、洞察千里的光芒”。第一次见到他,我忍不住想:诗人平凡的外表,怎么会包裹着如此驰骋奔放的豪迈、如此对瑶山的赤子之心、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缤纷灿烂的思想火花?

唐老师虽然退休了,但是作为名作家,他的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也是很多。原以为老师也许会因为各自事务而耽误上课,殊不知一個学期下来,他仅仅请假过两次,其他上课时间几乎都是按时出现在课室的讲台上,每次上课都比大部分学员来得早。他原来是教师出身,守时、守信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操守。倒是开头几次上课的时候,每次上课都有一小部分学员迟点。在唐老师“身正为范”的影响下,学员慢慢地改变了迟到的习惯,尽量提早到课室,不错过老师的每一分钟讲课内容。

唐老师每节课都很认真负责,每次上课都会用事先做好的PPT课件辅助教学。从那一张张精心制作的课件和大量旁征博引的案例,可见他在上课之前花费多少心思和时间去备课、查询资料和举例说明。唐老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不仅对国内外文学界的人与事了如指掌,还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了解通透,让人啧啧称奇。

唐老师有超强的记忆力,他讲课时每讲到一种写作技巧、一个写作主题、一本名著,他都随时可以随时信手拈来列举一些文学界的大事、时代背景和文学人物进行举例说明,使书本上那些教条、抽象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员们记忆、掌握和运用。他反反复复地强调和叮嘱我们:口述史和回忆录的写作是属于“非虚构文学”范畴,一定要坚持“三个原则”:真实性原则、政治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唐老师的科学严谨的态度、理性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渊博的人文学养,深深地打动和启发了我们。

学员眼里的唐老师,永远都是儒雅随和、淡定从容的谦谦君子。他主张全面地看待世界、看待芸芸众生。我们感觉在诗人的眼里,这个世界尽管不会尽善尽美,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但是我们都有理由去热爱这个世界,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并感恩拥有、珍惜眼前。

与唐老师相处的几个月里,我们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清远本地的一名功成名就文学大咖,居然如此的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并经常与学员进行“一对一”交流。每次上课,唐老师都会预留时间与学员们进行交流,互换信息,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并在写作上给予启发和指导。一个学期过去了,唐老师与班上的学员们慢慢“混”成了朋友,课前课后师生之间谈笑风生,畅所欲言。唐老师不断引导和鼓励学员多写、多练、多出作品,以弘扬传统历史和本土文化,学员们内心充满了写作热情和动力。学期结束时,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地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把短短几个月与唐老师相处的时光留在美好的回忆里。

与其说唐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为我们谈古论今、传道授业解惑,不如说他为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开辟了另外一番天地,让我们在这个天地里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与其说唐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不如说他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束光,他用自己身上的光芒点亮我们退休同志的余生之路、灿烂我们退出自己事业和人生顶峰后的平凡岁月。

感恩人生中一切美好的遇见!感恩唐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谱写和传播本土瑶族文化、先进文学理念、优秀文学作品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劳作、循循善诱的教诲和卓越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课室清远市诗人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第十一届清远市三名笔会线上举行
寂寞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课室共享APP 的设计研究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高校多媒体课室管理模式初探
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室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