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辽墓假门装饰题材含义试析

2024-05-14 19:38左风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左风英

摘 要:假门装饰题材由来已久,大同地区辽代壁画墓中使用了较多的假门装饰,其形制及位置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随年代变化,假门装饰题材的内涵也发生了转变,早期的假门形制传承了晚唐以来的中原传统,是灵魂的出入口;晚期假门形制逐渐“本土化”,成为前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大同地区假门装饰题材还与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妇人启门图”有较大关联,对大同地区辽墓中假门装饰题材形式和内容的探究,对“妇人启门图”的区域研究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大同;辽代壁画墓;假门装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31

自20世纪50年代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大同一带发掘了多座辽代壁画墓,为研究辽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拟从大同地区辽墓中假门装饰出发探究本地区该类墓葬装饰题材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信仰、丧葬观念。

1 大同地区辽墓中假门的基本情况

大同地区辽墓中的假门可以分为砖雕假门和壁画假门,它们都是辽代壁画墓的装饰题材。大同地区的辽代壁画墓极具地域特色,从辽代早期到晚期,形制固定,均为坐北朝南的圆形单室砖墓。目前大同地区见诸报道的辽代壁画墓有几十座,其中图像资料披露的假门有卧虎湾4号辽墓①、卧虎湾5号辽墓②、卧虎湾6号辽墓③、周家店纸箱厂辽墓④、许从赟夫妇墓⑤、十里铺27号辽墓⑥、十里铺28号辽墓⑦、南关M2⑧、和平社M45⑨、机车厂辽墓⑩等,还有一些壁画墓因为发掘年代较早,图像资料不完善,但从文字记载可知墓葬中使用假门作为装饰,如卧虎湾3号墓k。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大同地区辽墓的假门及其在壁画中的位置情况,特绘制表格如表1所示。

2 假门画面形式分析

依据表1中大同地区辽墓中假门形制、假门在墓中的位置,并结合墓葬年代可知,本地区墓葬中的假门装饰题材有明显的阶段性。

辽代早期,以许从赟夫妇墓(982年)和周家店纸箱厂辽墓为代表。砖雕假门为板门形制,对称分布于墓室的北壁和东壁。

辽代中期,以机车厂辽墓和南关M2为代表。发掘报告称机车厂辽墓墓葬形制与许从赟夫妇墓相似,且随葬的喇叭形器在装饰手法、装饰内容上都与晚唐、五代的相同,辽代中期以后北方地区不再出土该类器物,故将其定为辽代早期。但从壁画中的仿木构使用了普柏枋,假门不是砖雕而为绘画考虑,机车厂辽墓可能晚于许从赟夫妇墓,应为辽代早期到晚期的过渡形式。南关M2“应是大同辽代壁画墓由早期向晚期的过渡形制,但其年代已距晚期不远”l。此时,假门已经不是砖雕形式,而是用绘画方式绘制的,还出现了门半开的图像。同时,假门在墓壁的分布位置也开始发生变化。

辽代晚期,假门全部为绘画形式,此时的假门形制以隔扇门为主,绘于墓室的东壁与西壁,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糕点厂辽墓与和平社M45中的隔扇门与直棂窗被设置在一个建筑内,假门均绘制于墓壁的下端,在视觉上表现出一种纵深感。卧虎湾5号辽墓、卧虎湾6号辽墓(1093年)、十里铺27号辽墓以及十里铺28号辽墓在壁画画面布置、设计安排方面都较为一致,直棂窗与隔扇门不再共存于同一个建筑中,假门形制更为简单。卧虎湾4号辽墓(约1107年)m是上述墓葬中年代最晚的,东壁和西壁的假门均为开的状态,东壁妇人微启板门,西壁男子进门,较特殊。

砖雕板门、直棂窗、灯擎等墓葬装饰题材最早产生于晚唐时期的中原一带,以后逐渐流行开来,并呈现出区域特色。如河南地区唐墓中的假门n都位于北壁,以砖雕为主,辅以壁画;宣化一带的假门o见于北、东、西三壁,多无壁画;大同浑源唐墓p中北壁砖雕两扇红漆大门,东壁与西壁各有一小门相对。周家店纸箱厂辽墓和许从赟夫妇墓的砖雕装饰、假门布局和形制都与上述唐墓较为一致,说明此时大同虽被划入辽代版图,但依然保持唐代以来的传统,可见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之深。

辽代中晚期,大同地区壁画墓中的假门由砖雕发展为壁画,由板门演变为隔扇门,位置也固定下来。而同时期中原地区、宣化一带壁画中的假门仍然是两扇红漆板门形制,即使到金代,山西南部的假门也仍然是板门和格子门,与大同的隔扇门形制完全不同。这说明辽代晚期大同地区的丧葬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土化”进程,本地区的工匠对假门形制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考虑视觉效果的基础上将假门的位置从壁面中心移到画面下部,假门由看不到门后世界的板门发展到可以洞悉门后一切的隔扇门,虽然这种变化有可能是亡者生前身份、地位不同造成的,但折射出的是当时人们丧葬观念的转变。辽代晚期,在墓葬装饰程式化的背景下,假门及其他图像也反映出一定的区域文化交流。如卧虎湾4号辽墓,西壁头顶大盘的进门男子与其他人物表现出一种热烈的宴饮场景,而东壁向门外窥视的女子似被门外热烈气氛吸引,这与大同其他辽墓壁画人物呈现的敬候之态完全不同,假门形制也不是大同地区辽晚期常见的隔扇门而为板门,可能受同时期宣化辽墓的影响。

纵观大同辽墓中假门题材,有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但有一点比较特殊,即东壁假门始终保持“开”的状态,而北壁或西壁假门却保持“关”的状态,即使是辽代早期,东壁的红漆大门上也明显绘有一条黑色缝隙,而北壁的红漆大门却无此种表现,甚至特意在门上加锁,这应当不是绘制壁画工匠的失误,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总之,北壁和西壁的假门图像确实表达了门是关闭的。

3 假门画面内涵试析

大同地区辽墓中半開的大门极容易让人联想到被学界热烈讨论的研究主题—“妇人启门图”或“半启门图”。这种图像的要素有三个,即“人”“启”和“门”。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有无启门人和门的开闭状态,主要是根据大同地区辽墓出现频率较高的假门装饰题材确定的。实际上,已经有学者注意到“门”在墓葬装饰中的重要意义。刘耀辉先生就曾指出:“妇人启门题材,‘门是问题的关键。”q刘未也说“从图像内容与逻辑来看,在启门图中,门才是意义发生的主体。”r

“门,本身的意义便是空间的界限与通道,其存在,区分了空间,也暗示了空间。”s确实,门的基本作用就是分隔、连通空间。

宿白先生在《白沙宋墓》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半开的门“取意在于表示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亦即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尽头之意”t,其他学者进一步深入,认为妇人启门图用来暗示“寝”的存在u;“妇人启门图的门是天门,为灵魂升仙提供便利”v;妇人启门图的“门”,是通往万物初萌混沌的黄泉之门w。还有学者从风水学角度认为“妇人启门图”中的门是墓葬的通气之口,门的大小和开门方位与当时社会人们崇信的风水吉凶观念有关x。与妇人启门不同的是,大同地区辽代墓葬中仅三座墓葬中表现了启门人,其他都是没有启门人半开的门。

学界对大同地区辽代壁画中的半启门图有一定的关注,如认为卧虎湾4号辽墓中的女子启门和男子启门对称配置,可以增强壁画的艺术感染力y。还有研究对认识大同辽墓中半启门图有启发意义,如李清泉在《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古代社会》一书中针对东壁“开”的假门与西壁“关”的假门提出“东壁的假门中均作人物自门扉启门进入墓室,而西壁假门鲜有作开敞状的,门上还常常挂有铁锁”“应分别表示晨起开门(梳洗)和日暮关门(掌灯)的。也就是说,这类画面也在表现一天当中的时序活动”z,认为假门暗含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但是大同辽代晚期辽墓中西壁没有灯擎却有巾架,故其内涵不能完全套用在大同的辽墓中。

总体来说,前人都将半启门图置于大范围长时段的“妇人启门图”的主题研究之下,聚焦妇人、妇人与门的关系。学者们试图为该类型图式找到一个统一性解释。但对区域半启门图材料缺乏深入的整合,對半启门图与壁画整体的关系也没有进行深入探究。

前文对大同地区假门装饰题材进行了梳理,基本捋清了本地区假门装饰题材的形制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下文将对其内涵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辽代早期,许从赟夫妇墓和周家店纸箱厂辽墓的各幅画面均较为独立,人物形象是以砖雕的假门、直棂窗、衣架、灯擎为中心进行布置的,仅假门的“开”与“关”体现了对应关系,有学者在研究假门表现空间的时候,注意到壁面中梁、柱、铺作、带乳丁的大门皆呈现出房屋外立面的形象,但是点灯、更衣又不大可能会在院中进行,这种图像的呈现方式导致整个画面的逻辑关系不明晰。郑岩在《论“半启门”》中指出:“的确,单方向地将这类墓室认定为内部或外部,都是不够全面的,实际上,一座仿木结墓室具有双重的性格。”假门不是真实的门,是工匠绘制在壁面上的,有一定的超空间性,不能以现今严密的逻辑来求证开门与关门之间是否统一的室内外空间。墓葬是一个为亡者设计的使用空间,灵魂的活动范围仅壁画包围的方寸土地,一个可以打开的、能通往更广世界的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宽慰灵魂的作用,至于设计一个上锁的门与之相对,除了图像上的对应外,可能寓意着由男侍守卫的墓葬神圣不可侵犯,达到亡灵免受侵扰的作用。

实际上,契丹族在由野葬转变为土葬的过程中,也较早地应用了假门图像,天赞二年(923)的赤峰宝山辽墓的石房中就有此种图像。这种图像作为装饰题材不仅在墓壁中使用,也在葬具中使用。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是辽早期墓葬,墓中的彩绘木棺棺首有一个两扇小门,门上有铜锁、钥匙,小门两旁各站立一人。毫无疑问,棺上的小门就是亡者灵魂的出入口,这与契丹人信奉萨满教、信仰灵魂不灭有关。大同市博物馆馆藏一件辽代彩绘弧形盖陶棺,棺前阴刻小门,门两侧各有一侍女,说明灵魂不灭思想在辽代的流传范围较广,在佛教基础较深厚的大同地区接受度较高。

辽代晚期,大同地区辽代壁画墓中的壁画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东壁“开”的门与西壁“关”的门相呼应,构成了一个逻辑鲜明的空间,壁画很可能直接成为墓主人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途径。墓主人在进入墓室后,他的灵魂从壁画东壁中开着的门进入,接续完成一系列的仪式,最后驾车去往另一个世界,车马朝西以及西壁中紧闭的门都表明墓主人接下来的行程不会再回到墓室,更加直观地表现了门内墓主人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前期准备过程,这就解释了为何西壁的门总是关闭状态。东壁门内的衣架、衣服以及其他盥洗用品,都有净的含义,这应与当时佛教盛行有关,墓葬壁画中持幡的侍者,也表明壁画中所绘图像具有引导亡魂的作用,工匠还刻意将假门的位置放在壁面的左下角或右下角来表现透视关系,以增强壁面的纵深感。墓主人被葬入墓室后,他的灵魂从壁画中半开的门进入,经过一系列的程序,驱车前往另一个世界,也可解释大同地区辽代壁画中为何没有墓主人,壁画中的侍者及开门张望的婢女等也都表现出一种敬候墓主人到来的状态,与同时期宣化辽墓中启门女子交接物品、阔步锁门的热烈场面完全不同。

门的基本作用是连通两个空间,从绘画艺术上来说,门尤其是半开的门有利于增强画面的空间层次感;从象征意义来说,门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假门装饰题材由来已久,在发展演变中,已经成为一种图式,可以根据需要应用于不同场景中,没有统一的内涵。大同地区的假门随年代变化,其内涵也发生了转变:早期的假门形制传承了晚唐以来的中原传统,是灵魂出入口的象征;晚期假门形制逐渐本土化,成为前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隔扇门能更加清晰地表明亡者灵魂的活动及去向。本文对大同地区辽墓的假门装饰题材进行研究,不仅是从大同地区现有辽墓壁画材料出发,同时也是在学界梳理了启门图的发展演变而没有得到该图像“统一性解释”的情况下,重新审视启门图的区域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新尝试。

注释

①②③k大同市文物陈列馆.山西大同卧虎湾四座辽代壁画墓[J].考古,1963(8):432-436,7-9.

④⑧l王银田,解廷琦,周雪松.山西大同市辽墓的发掘[J].考古,2007(8):34-44.

⑤王银田,解廷琦,周雪松.山西大同市辽代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壁画墓[J].考古,2005(8):34-47.

⑥⑦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大同郊区五座辽壁画墓[J].考古,1960(10):37-42,7-11.

⑨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和平社辽金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世界,2018(5):3-7.

⑩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机车厂辽代壁画墓[J].文物,2006(10):72-77,97.

m卧虎湾3号辽墓石棺内有乾统七年的题记,即1107年。发掘报告称卧虎湾4号墓与3号墓结构及壁画轮廓内容大致相同,故可认为其年代大体相当。

n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北关唐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考古,2013(1):59-6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刘家庄北地唐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5(1):101-146.

o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紀年唐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7):23-48.

p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浑源唐墓发掘简报[J].考古发掘,2011(5):11-15.

q刘耀辉.晋南地区宋金墓葬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2.

r丁雨.从“门窗”到“桌椅”:兼议宋金墓葬中“空的空间”[C]//魏坚.北方民族考古(第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s丁雨.启门的诱惑:宋金墓葬启门题材研究反思[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21-29,108.

t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u李清泉.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J].美术学报,2012(2):5-25.

v梁白泉.墓饰“妇人启门”含义揣测[N].中国文物报,1992-11-08(002);巫鸿.四川石棺画像的象征结构[M]//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71-176.

w易晴.试析宋金中原北方地区砖室墓中“妇人启门”图像[J].美术学研究,2011(1):112-132.

x张隽.“妇人启门”再探:从宋代风水学说起[J].荣宝斋,2018(3):138-149.

y冯恩学.辽墓启门图之探讨[J].北方文物,2005(4):30-34.

z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古代社会[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郑岩在《论“半启门”》一文中论述了梁庄爱论、李清泉以及林伟正的相关研究。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1):73-95,97-103.

大同市博物馆.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