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石器时代人面陶塑及相关问题探讨

2024-05-14 19:38李维维陈翠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山东地区

李维维 陈翠芬

摘 要: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一些人面陶塑,虽数量不多,但独具特色。文章研究立足于山东地区后李文化时期的人面陶塑,着重对造型特征、雕塑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人面陶塑;制作工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34

陶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的遗址中就有陶猪、陶兽首、陶人面塑等的发现。多数陶塑造型简单、制作粗糙,部分甚至只呈现大体轮廓,但仍然表现出早期陶塑器型、技法的一些特点。后延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步发展,陶塑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陶塑动物形象的种类、数量及和人体、人面塑像较早期更多出现,且呈现出更加具象化的规律。

章丘境内发现的西河遗址和小荆山遗址,是山东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李文化的典型遗址。在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自1989年起陆续采集、发掘5件人面陶塑和人面陶铃。其他地区如烟台、曲阜、潍坊等地,多年来也陆续出土人面形鼎足、盖纽等。

本文主要根据已发表的相关考古发掘资料,依据不同器类、时代,就山东地区发现的人面陶塑等予以介绍,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发现情况

经笔者梳理,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面陶塑共计7件:

①标本F56∶11,1997年西河遗址出土①(图1∶1、图2∶1),后李文化时期。宽5.6厘米,残高4.1厘米。呈半圆形,上半部分残。夹砂红褐陶,高鼻,圆眼,形状似人面亦像猫头鹰。制作方法是在圆形泥饼上贴附泥条,塑捏成眼睛、鼻梁和眉毛,最后用管状物戳刺两个圆孔作为眼部。

②标本C01,1998年西河遗址采集②(图1∶2、图2∶2),后李文化时期。夹砂红褐陶,面宽5.6厘米,高7.4厘米,厚4.5厘米,呈半圆面具状,器物完整无缺损。高鼻,大圆眼,眼距较宽,眼眶用手捏塑而成,自鼻根向后延伸。眼眶周围用细管戳刺出多孔来作为鼻孔和装饰,鼻下用工具划出一道横沟表示嘴部,无后脑部分。总体来看,制作简单朴拙。

③标本C02,2000年西河遗址采集③(图1∶3、图2∶3)。夹砂红褐陶,半圆形,内中空高10.3厘米,面宽7.7厘米,厚5.4厘米。陶塑人面前额圆突,鼻子小而直,鼻与眉连为一体,连至鬓间;长斜眼,眼缝是在贴附的泥饼上刻划出来的。眼上下饰四条凸泥条作为眉部和颧骨。头顶端有一环形纽,径0.5厘米。有使用痕迹,推测是用绳系挂起来的装饰品。

④标本C03,1990年小荆山遗址调查时发现④(图1∶4、图2∶4)。夹砂红褐陶,下半部分残缺,残高3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鼻与眉捏塑而成,连为一体,直至鬓间;长斜眼,眼窝长且深,是在面部直接深划出来。鼻下部残缺,嘴部缺失。

⑤标本C04,1983年长岛大黑山岛北庄遗址出土⑤(图1∶5)。泥质红褐陶,呈倒三角形,上宽下窄,高15厘米,厚4.7厘米。上额宽阔,额头部分有脱落,显得凹凸不平。眉脊细长,眼眶深凹,鼻梁细长高耸,鼻尖残。唇微张,下巴向前突起,整个人面显得瘦长。两鬓还有几缕卷发,具有一定西方人面貌特征。

⑥标本H1∶2,196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⑥(图1∶6)。泥质红陶,椭圆形脸型,男性人面,面高6.5厘米,最宽处5.9厘米。两眼外凸,高眉骨,高鼻梁,眼睛呈闭合状。鼻子扁而低,颧骨高,鼻下部位较整个面部有明显下陷,无嘴部,似脱落缺失。后脑部呈不规则内陷,有未透的小孔。

⑦标本T14②∶4,1991年栖霞杨家圈遗址出土⑦(图1∶7)。面高2.5厘米。泥质灰陶,圆颅顶,头部微仰,高鼻较立体,眼、口均成洞状,有颈部,两耳残缺。口部大张呈椭圆形,似在发声,颇具动态,使整件陶塑颇有灵动之态。

另有存在人面因素的陶器3件,包括:

陶铃1件。标本H431∶1,1989年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宁家埠遗址中发现⑧(图2∶5)。泥质褐陶,正面略呈梯形,饰人面纹,椭圆形口,顶部有两孔。口宽5厘米、高4厘米。

镂孔人面形盖纽1件。标本C05,1958年曲阜尼山采集⑨(图2∶6)。泥质黑陶,正面上寬下窄,左右各伸出一角,面镂有三条长孔,象征人的鼻、眼,似人面形。通体施红色彩绘,与器盖脱离,盖部缺失。

人面形鼎足1件。标本T5④∶6,1998年烟台乳山小管村遗址出土⑩(图2∶7)。高6.8厘米,夹砂红褐陶,方形平头足。外侧刻划一人面,高耸眉,圆形眼,长直鼻,三角形嘴,五官刻划准确,形象逼真。

2 形制、技法浅析

在山东地区,早期的人面陶塑是与陶器制作一同发展起来的。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主要采用捏、贴、堆、筑等基本手法塑形,细节运用刻、剔、雕、镂、镶、彩绘等较为复杂的技法打造细节,部分需要贴附的构件,晾干后再经过焙烧而成。到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制陶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陶塑类内容也有了一定丰富,出现人像、动物(如猪、狗、鸟)、房屋等。这些人们熟悉的实物开始被加工成陶器,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居民在温饱之余开始更进一步观察生活、美化生活,一定程度上,在如今看来并不美的陶塑堪作当时艺术品。一方面是制陶技艺提升,陶器制作者对泥、水原料掌控力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人生活能力、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赏玩”余力,有了更高层次上精神上的追求k。但就总体来看,目前发现的存世陶塑数量不多,制作水平大多仍较为粗糙,尚未出现质的提升。基于此,笔者推测新石器时代的山东地区陶塑制作很大可能仍处于陶器生产“添加剂”的地位,有学者认为当时已经有经验丰富制陶工匠开始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前述10件人面陶塑(表1),后李文化4件,大汶口文化3件,龙山文化3件。西河遗址的人面陶塑及同时期出土的陶猪形器等皆为夹砂陶质,主要采用捏、戳技法,简单粗糙,整体造型较为抽象。杨家圈遗址出土的人头陶塑,头顶有一尖尖的突起,形象写实,比例均称,有一定立体感,细节方面,五官戳刻清晰,较为具象生动,整体看来与仰韶文化陶人头像较为接近l。姚官庄遗址出土的人面陶塑,面部用浮雕手法制成鼻、眼、眉弓,刻画清楚,轮廓角度处理恰当,塑造出了凶悍的面貌特征,或可解读为表情,较为传神。姚官庄遗址发现的人面陶塑,不仅再现了一位成年男子的面貌,细看还可品出平和而又庄重的特定表情。

虽然人面陶塑样品有限,辅以同时代出土的动物陶塑等分析,即可了解山東地区新石器时期陶塑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后李文化时期雕塑技法简单,多是将陶坯粗捏塑出大体形状,再用工具(推测使用树枝或石锥形工具)戳刻、戳刺出人面的眼、口、鼻等(耳部多缺失)。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使用贴、堆、镂、雕刻等方法塑造五官,贴附面部,技艺更加复杂、多样化。到龙山文化时期,陶塑的制作开始变得程式化,更多的用戳刺、贴附、镂孔、刻划等方法表现动物的鼻、眼、嘴、羽毛等部位,看上去也更加细致。人面陶塑因塑造的是人类面部这一呈现表情、情绪的重要载体,具象之外的情绪呈现也从无到有,且各具特色,有的甚至诡谲怪异,似人非人,耐人寻味。

3 小结

山东地区发现的人面陶塑有独立的陶器小件,也有作为构件与陶器结合,简、拙、朴为其整体风格。除陶铃、盖纽、鼎足有明显的功能性外,其他几件如西河遗址或出土或采集的陶面塑等独立小件,其功能性不明显,用途不甚明确。尽管如此,我们仍能通过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像主题的陶塑研究,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艺术审美发生、发展等情况。

注释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J].考古,2000(10):15-28,97-98.

②谢治秀.辉煌三十年:山东考古成就巡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

③李芳.章丘西河遗址出土的最早的人面陶塑像[J].齐鲁文史,2008(1):46-47.

④章丘县博物馆.山东章丘县小荆山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4(6):490-494.

⑤魏骏.陶塑人面[N].中国文物报,1999-01-31(003).

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G]//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⑦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⑧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3.

⑨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曲阜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63(7):362-368.

⑩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乳山小管村的发掘[M]//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k何德亮.山东史前时期的陶塑艺术[J].文物世界,2003(1):8-17.

l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J].文物,1979(11):52-55.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山东地区
三氯甲烷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