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芦苇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存

2024-05-14 21:34崔炳杰赵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崔炳杰 赵辉

摘 要: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濩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21年3月至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阳城县博物馆对境内芦苇河流域进行了系统调查,重点对30多处新石器时代-商代遗址进行了勘查。此次调查采集陶片等遗物非常丰富,文化内涵复杂,时代跨度大,填补了该区域考古工作和认识上的空白。芦苇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调查收获对于完善沁河中游考古学文化谱系、考察该区域文明演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芦苇河流域;考古调查;文化谱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41

阳城,地处太行、太岳和中条三山交会之处,古称“濩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属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春秋属晋,战国时迭属韩、魏,为濩泽邑。秦置濩泽县,属河东郡。境内多山,东与晋城市泽州县相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西南与运城市垣曲县接壤,西部、北部与沁水县为邻。发源于沁源县境内的沁河,经沁水县从县境东北部的屯城村人境,向南流经润城、白桑、东冶、北留等乡镇,至东冶镇黑水铺北入河南省济源市。发源于固隆乡白涧岭的漫泽河为季节性河流,全长75千米,横贯阳城东西,最后在白桑乡流人沁河。芦苇河《水经注》中称“阳泉水”,发源于沁水县鹿台山下的石沟河,经芹池、寺头、町店、八甲口等乡镇,至润城镇下河村匯入沁河,全长49千米。芦苇河河谷比较开阔,两岸地形以坡地和台地为主,适宜农业,至今当地仍有种桑养蚕传统。芦苇河两岸二级台地及其小支流交汇处遗址分布比较密集。

本次调查发现有仰韶中期文化遗存的遗址数量最多。典型遗址有贾寨村东遗址、刘善老君坪遗址、町店遗址、郭河遗址、蔡家庄遗址、刘西遗址、下东圪坨遗址。

其中时代略早的是下东圪坨遗址。该遗址位于寺头乡马寨村下东圪坨庄东100米的台地上,南临八芹线及芦苇河,东至冲沟,西至村界。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00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陶器质地主要以夹砂为主,器表颜色以红色为主。器型主要有罐、钵等。陶罐多为夹砂罐,大部分为侈口,圆唇,腹部饰绳纹。采集陶器标本有泥质红陶钵口沿、盆口沿,泥质灰陶彩陶钵口沿,夹砂罐口沿等。标本21XDGT∶23(图1),泥质灰陶红彩钵口沿,敛口,口沿外绘有一宽7厘米的红彩带,下部残。器型与北撖遗址中的H34∶30(图2)和H34∶31(图3)陶钵相似,均为灰陶红带①。

标本21DGT∶2、21DGT∶6、21DGT∶8、21DGT∶4、21DGT∶7与北撖第二期和第四期夹砂陶器相似(表1),均以红褐陶为主,主要纹饰为绳纹。21DGT∶8与北撖第二期夹砂陶器H32∶22敛口盆相似。21DGT∶6与第四期夹砂陶器T5⑦∶1直壁缸相似,方唇内折,沿内有一周凹槽,腹壁近直,器表饰竖绳纹。21DGT∶4,口径26.5厘米,底径15.5厘米,高28厘米,与第四期的夹砂陶器H1∶5侈口罐相似,A型铁轨式方唇,斜折沿,鼓腹程度较大且明显下垂,肩部多饰数周弦纹,腹部饰斜绳纹,近底部为素面。21DGT∶7,口径25厘米,残高4.5厘米,与第四期夹砂陶器中的H10∶10敛口盆相似,凸唇,弧腹。21DGT∶2,口径45厘米,底径23厘米,高46.5厘米,与第二期夹砂陶罐中的H32∶24侈口罐相似,北撖第二期多为铁轨式口沿,矮领,束颈,鼓腹,平底,器表均饰绳纹,一般上腹部为横绳纹,下腹部为斜绳纹。

贾寨村东遗址发现彩陶数量最多。遗址位于贾寨村东150米的台地上(图4),地势北高南低,西靠东河,东为一季节性冲沟,南临芦苇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左右,面积约30000平方米。采集陶片质地以泥质陶为主,陶色有红陶和灰陶,器型包括罐、盆、小口尖底瓶、钵、碗、瓮等。纹饰有弦纹、线纹、绳纹、附加堆纹,部分陶片施白色陶衣或红色陶衣,彩陶以黑彩为主。采集的小口尖底瓶均为双唇口,底部角度较小,具有明显的仰韶中期特征(图5)。方格纹彩陶罐21ZHDH1∶9(图6)与《垣曲古城东关》的IH233∶3(图7)BⅡ式深腹罐相似②。其余彩陶花纹图案主要为弧线三角纹、勾月纹、勾叶圆点纹(图8),而圆点纹、直线纹、弧边三角纹。口沿处多施黑色彩带。

刘善老君坪遗址位于刘善村西北老君坪台地上,地势西高东低,西临苇园沟,东临刘善村,北邻沁河,南临台阶台梯。遗址文化内涵较为单纯,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基本属于仰韶中期。此处发现灰坑1处,遗物数量不太多,采集陶器标本有盆、钵、罐、釜、尖底瓶等。老君坪遗址采集陶钵基本为泥质红陶,以敛口、直口居多,腹部形态有深浅之分,多为素面,彩绘少;罐类多为泥质陶,少量夹砂,多施线纹或素面;彩绘陶片较少且碎,多红底黑彩;盆基本为泥质陶,器表多为素面;釜偏红褐色,直口圆唇,腹较鼓,肩部饰弦纹,不太凸显;尖底瓶为泥质红陶,双唇口,表面饰线纹。

町店遗址位于町店村西,南临芦苇河,北为台梯,西靠冲沟,地势西高东低。遗址西北部东西向断崖上暴露出一段文化层,采集陶器标本有罐、盆、钵、尖底瓶等,其中素面红陶比例较大。町店遗址采集的弦纹罐、红陶钵、敛口凸唇盆等器型与翼城北撖四期陶器器型一致(表2),如21DD∶4陶罐与北撖H1∶5、21DD∶3与采H1∶2陶钵器型相同,只是口径较小。小口尖底瓶底部21DD∶1与西阴H30∶61、H32∶18,21DD∶3陶钵与西阴H30∶52、H33∶49,21DD∶4陶罐与西阴H32∶21、H34∶26同类器型相同③。町店遗址陶盆敛口凸唇口径与西阴遗址的陶盆相比也较小。

郭河遗址位于郭河村村东北,东临大冲沟,西靠郭河村,南临小西河,北为台地,南部大部分被破坏,南北长23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46000平方米。在断崖上暴露出四五座灰坑,地面也采集到较多陶片。采集到的陶器标本主要有罐、盆、钵、豆盘和鼎足等,还采集到二里头时期的鼎足和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豆座。郭河遗址采集彩陶罐21GH∶1(图9)与西阴H30∶40相似,弦纹罐21GHH1∶2与西阴H39∶35、素面罐21GHH2∶1与H39∶36、曲腹钵21GHH1∶1(图10)与和H30∶1,器型相近。区别在于西阴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曲腹钵以红陶为主,彩陶或施红、白陶衣者常见,而郭河遗址的曲腹钵为灰黑色,与和村遗址同类器型相同。

蔡家庄遗址中有少量仰韶中期遗存,陶钵21CJZ∶10(图11)与垣曲古城东关二期部分陶钵IIIH1002∶22(图12)均为泥质红陶、素面、敛口,形制相似。

刘西遗址位于芹池镇东部刘西村村北、芦苇河北岸,地势北高南低,东临红河,西临冲沟,南临村界芦苇河,面积约80000平方米。陶器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器表颜色以红色和灰色为主,器型主要有釜、罐、盆、钵。盆基本为泥质红陶,以敛口居多,多为素面。釜为泥质红陶,饰弦纹,与翼城北撖四期的遗物相似度较高(表3)。

芦苇河流域仰韶晚期阶段遗存在川河遗址中有所发现。该遗址位于川河村东北部,距村庄约100米。遗址内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30米,面积约26000平方米。遗址东北部断面发现有灰坑和灶。采集的小口尖底瓶与垣曲古城东关四期小口尖底瓶ⅠH56∶57均为双唇口、泥红、素面磨光、竖颈、沿面为弧形。陶盆与垣曲古城东关四期陶盆ⅠH56∶58(图13)均为夹砂、素面、敞口、方唇④。

芦苇河流域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仰韶中期最丰富。陶器反映的文化面貌与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庙底沟类型或庙底沟文化几乎完全一致。显示庙底沟文化从晋南向北扩张的同时,通过垣曲盆地与王屋-中条山之间的孔道向晋东南传播。本次调查发现的遗址多分布于芦苇河流域北岸,河流南岸基岩裸露、地形局促,非理想的定居栖息地。其中多数遗址又位于芦苇河与其支流交汇处,遗址的面积不超过30万平方米,时代也集中在仰韶中期-晚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址数量较少。调查结果对于认识该区域仰韶中期-二里头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和文明演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翼城北橄遗址发掘报告[J].文物世界,1993(4):1-51.

②④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古城东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③田建文,范文谦,常如意,等.西阴村史前遗存第二次发掘[J].三晋考古,1996(00):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