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拆迁办36号汉墓简报

2024-05-14 21:34马晓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关键词:南阳

摘 要:2012年8月,南阳市拆迁办在南阳市建设东路新建住宅小区时,经文物钻探发现古代墓葬279座,报批后,由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处墓葬进行清理发掘,发掘了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墓葬269座,出土了一大批不同质地的文物,其中36号汉墓较为完整,出土各类文物10余件,且摆放位置明确,为研究南阳地区西汉墓葬和汉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南阳;砖室墓;西汉晚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43

2012年2月至8月,為配合南阳市拆迁办新征地基本建设工程,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东周至明清时期的墓葬279座,其中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墓葬269座,明清时期的墓葬10座。出土了陶器、铜器、瓷器、玉器和铁器等文化遗物。现将其中的36号汉墓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1 墓葬的位置和形制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平坦,构成马蹄形盆地“南阳盆地”,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南阳历史文化悠久,汉代的南阳经过汉初70年的休养生息,已成为全国的五大都市之一。南阳冶铁业发达,土地肥沃,这里达官贵人云集,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李白曾留下许多诗句赞美南阳,其中的《南都行》中说:“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阛。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南阳市拆迁办新征地位于南阳市建设东路南侧,东面和罗庄变电站相邻,北接宛城区法院,西与南阳市税务局相隔。这里地势略高,距离西汉宛城遗址很近。近几年来,经过文物钻探和参考考古发掘资料,认为此处是南阳古代墓葬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是南阳市区内汉代墓葬分布和发现较多的地方(图1)。

南阳市拆迁办36号墓为长方形单室砖券墓,方向156度,耕土层厚约0.30米,墓口长2.98米,宽1.12米,墓口距地表深0.88米,墓底距墓口深1.3米,墓壁高0.68米。墓壁为平砖错缝垒砌,拱形券,竖排对缝起券,底部到券顶高1.30米。封门则用平砖错缝垒砌,由南向北呈弧形与券顶相接,铺地砖为横排对缝平铺。整个墓葬所用小砖尺寸均为长31厘米、宽15.5厘米、厚6厘米。墓葬保存完整,历史上并无盗掘、扰乱现象,未见葬具和尸骨痕迹。葬式不详。随葬品主要集中分布在墓室南部(图2)。

2 随葬器物

出土物均为泥质灰陶,共12件。器型主要有鼎、盒、圆奁盒、双耳罐、仓、灶、井、猪圈、狗、钵、小罐、器座等。现分述如下:

鼎 1件。标本M36∶2。子母口微敛,口沿两侧附长方形竖耳,耳中有方穿,深鼓腹,腹中部有二周凹弦纹,圜底,三踞熊足。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博山炉盖,上有四周模印纹饰,纹饰内容清晰,连续半圆形的轮廓表示山峰。第一至第三圈均为中部略高的半圆形连峰式山峦,每个山峰分界明显。第一圈山峦前模印有射箭、格斗人物、野兽(可辨认出双犬、野猪、骆驼等)等。第二圈山峦前模印各种走兽和树木(可辨识出鹿、牛、犬等),有人物在其间。第三圈山峦前模印有坐、站人物和动物。第四圈模印三角形松树。顶部有一凸起的纽。口径20厘米、通高26.5厘米(图3∶1、图4)。

盒 1件。标本M36∶12。子母口,腹中部以下斜收,腹中部有一周凹弦纹,深腹,平底。口径20厘米,底径8厘米,高13.5厘米。博山式盖,为五周模印纹饰,纹饰内容都比较清晰,轮廓较分明。最下一圈连峰式山峦,各山峰形态明了,每座山峦前模印不同纹饰,内容有射箭人物、犬、骑士、动物(可辨识的有象、野猪)等。第二圈半弧形山峰,山峰前主要模印各类形态的树木,间或有劳作人物。第三圈仍为连续式山峰,山峰前模印持戟、挽弓、击刺武士,间以动物及树木。第四圈为半弧形山峰,峰前模印禽、兽、袍服人物、树木等。第五圈整体模印成近三角形的常青树,纽为蟾蜍形,口径21.5厘米、通高24.5厘米(图3∶2、图5)。

双耳罐 1件。标本M36∶3。敞口,口沿上有一周凹槽,高领,肩部有对称半环形双耳,鼓腹,腹上部饰印绳纹,下部饰拍印篮纹,圜底内凹。口径17.5厘米、高30.5厘米、腹径28厘米(图3∶3)。

猪圈 1件。标本M36∶7。长方形,前后院墙有较宽的出檐,前墙有3个长方形窗,山墙两侧为猪舍,后墙两端各有一望亭,四阿式顶,两亭正面各有一个高3.5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门,门对应着亭前的斜坡道,圈内底部有3个圆形孔。长25.6厘米、宽28.5厘米、高18.5厘米(图3∶4、图6)。

仓 1件。标本M36∶8。小口,折肩,筒腹,腹自上而下渐收,近底部有一圆孔象征仓门,平底。口径7.8厘米、底径11.5厘米、高25厘米。博山式盖,盖面饰三周纹饰,底层上模印人物、树木和山峦,第二层有大象、骆驼等动物图案。第三层树木,顶部尖状凸起。口径8.6厘米、通高30.5厘米(图7∶1)。

钵 1件。标本M36:11。敛口,浅腹,腹壁弧收,平底,轮制,底部有线割痕。口径17厘米、底径5厘米、高4厘米(图7∶2)。

圆奁盒 1件。标本M36:1。仅存盖,盖顶部呈半圆形,直壁桶状。口径21.3厘米、高21.5厘米(图7∶3)。

井 1件。标本M36:5。圆筒形,口微敛,宽平沿,方唇,束颈,腹向下渐粗,近底部有凹弦纹一周,平底。内有一汲水小罐。口径15.6厘米、底径14厘米、高14厘米。汲水小罐为灰陶质,侈口,束颈,鼓腹,平底。口径2.6厘米、底径2.8厘米、高5厘米。(图7∶4)

罐 1件。标本M36∶9。口微敞,平沿,方唇,束颈,平底。口径10.2厘米、底径6厘米、高13厘米、腹径12.5厘米(图7∶5)。

器座 1件。标本M36∶11。口呈喇叭形,口沿外翻,腹较浅,平底。口径17.5厘米、底径9.5厘米、高6.5厘米(图8∶1)。

灶 1件。标本M36∶4。呈长方形,灶面上有3个圆形火眼,放置四釜一甑。灶前有挡火墙,灶后设有遮烟墙。灶前有弧顶形火门,半圆形挡火墙正面模印一望亭,四阿式屋顶,遮烟墙正中凸起一圆柱,表示烟囱,两侧对称模印一阙,四阿式屋顶。长36.5厘米、宽14.8厘米、高20厘米。釜:4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泥质灰陶,敛口,折腹,平底。口径4.2厘米、底径3.2厘米、高3.5厘米。甑1件。泥质灰陶,敞口,折肩沿,方唇,腹壁斜收,小平底,上有四个箅眼,腹上数周弦纹。口径11.4厘米、底径3厘米、高4.5厘米(图8∶2、图9)。

狗 1件。标本M36∶10。左卧姿,昂首,平视,睁目,阔口,脸颊旁鬣毛外张,卷尾落地。中空。手制。长28.5厘米、高14厘米(图8∶3)。

3 结语

3.1 墓葬年代

南阳市拆迁办36号汉墓在发掘以前没有遭到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其完整的墓葬形制、成组的随葬品、明确的摆放位置是南阳市近年来考古发掘中所不多见的,为我们全面认识西汉时期的埋葬习俗提供了参考。这座墓内没有出土有明确纪年的文物,因此可以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组合来确定这座墓葬的相对年代。从墓葬形制来看,这座长方形单室小砖券顶墓的形制与南阳市丰泰墓地M333①形制相同;与南阳一中M3②形制较为相近。而且与两墓中所出的随葬器物的组合和形式也大致相近,除了西汉早期以前惯见的鼎、盒、壶、罐组合之外,还增添了仓、灶、井、狗、猪圈等日常生活的器具,这也是中原地区西汉晚期墓中常见的器物组合形式③,反映出这一时期发达的庄园经济和社会面貌。《南阳豐泰墓地》《南阳一中战国秦汉墓》中将该形制的墓葬定为西汉晚期晚段。据此,推断该墓的时代应是西汉晚期晚段为宜。

3.2 墓主人身份

这座墓葬出土器物组合较完整,据此墓主人身份应不是一般平民,起码也是一位家境比较富足,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综合考虑,墓主人应为西汉时期较为富庶的小地主或小贵族。

发掘:宋煜辉

绘图:潘洁、潘泳

照相:张海滨

执笔:马晓婉

注释

①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南阳丰泰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26.

②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一中战国秦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26.

③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41.

猜你喜欢
南阳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杨虎城南阳“扫黑除恶”传佳话
游苍岩山聊隋南阳公主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童迷黑白秀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锻造南阳电网“中坚”力量——南阳中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走笔
卧龙电气拟收购南阳防爆
南阳五种石油蜡的组成与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