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2024-05-15 06:53张丽军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外国交际英语教学

张丽军

美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语言,只有了解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识别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讲解。

本文试举几例,谈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如何联系教材和教学渗透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一.联系教材和教学,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英语词汇作为英语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能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正因如此,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重视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词汇,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例如:America指美国还是指美洲?我们知道,美洲大陆分成北美洲和南美洲两部分,而中间连接南、北美洲的狭长地区被称为中美洲。北美洲是一个地理词汇,它由美利坚合众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拉丁美洲则是一个带有文化含义的用词,用来指位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那些非英语国家。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是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墨西哥也属于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尽管來自美洲大陆其它地方的许多人都不赞同用America来指代美国,但是这种用法现在还非常普遍。

又如教材中出现的Washington, D. C.一词。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在Washington 后面加上D.C.,教师应告诉他们:美国首都称Washington, D. C.更准确。大家知道,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叫George Washington.在美国,除了首都叫Washington,还有一个州叫Washington,。首都Washington,在District of Columbia,与 Washington State距离数千英里。为了以示区别,人们通常把首都叫做Washington, D. C.。教给学生这些词的历史渊源,将更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二.联系教材和教学,在日常交际英语的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除了教给学生词汇的音、义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在不同场合得体地使用它们,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在教学“How old are you ?”这句话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句话该何时用,对谁说。这对于学好英语,会用英语正确交际是很重要的。中国人尊老敬贤,见面打听年龄很平常。而西方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他们不喜欢别人询问自己的私事,认为这是很不礼貌的。如果首次见面与中国人一样先谈吃,再问上哪儿,以及年龄,收入等,会令人生厌,甚至反感。因此应当遵照英美人的习惯,从天气入手而进入谈话的正题,以免犯忌。

又如“Can you help me ?”这句话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回答“Yes.”“Certainly.”“Sure.”“Surely.”和“Of course.”但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这几种答语在使用时是有区别的,用“Yes.”来回答语气较生硬,用“Certainly.”语气较委婉,语势也较强。“Sure.” 和“Surely.”是美国英语,英国人很少用,而“Of course.”会有“那还用问。”“连这点也不知道,太傻了。”的意味,因此在与长辈或上级谈话时用要特别谨慎。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他们不公开接受赞美并总是自谦一番,送礼时,他们常说:“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而受礼人几乎从不当面打开礼品。在英语文化中,这样处理就会很不得体,西方人听到赞美通常会表示感谢,收到礼品通常会当面打开并表示赞赏。中国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很自然,被夸奖的人颇为赞赏。这里有一个经典的笑话:有对中国夫妇到机场去接一位外国友人,当那位外国友人称赞这位先生的妻子时,“ You are very beautiful.”,这位先生连忙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回答说“Where? where?”,那位外国友人一听心里纳闷:“怎么我称赞你的妻子漂亮,你怎么还问我哪里漂亮?”没办法,他只好说:“Every where.”。其他学生听了开怀大笑,在笑声中,他们也就记住了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

三.联系教材和教学,在习语和典故的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在阅读训练中有这样一个短语:take pot luck。如果只知道字面意思是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短语的,应告诉学生:英国旧时一般农户都把一个pot放在炉子上,用餐时各人从这个大铁锅里舀东西吃,要是临时来了客人,pot里有什么就吃什么,这要看客人的luck了。于是后来人们就用pot luck指“正巧有的饭菜”,用take pot luck表示“吃便饭”。还有一个这样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学生查字典后仍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许多英语典故都来源于历史,神话和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物。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许多台词流传至今,有些话已经成了日常英语的一部分。例如:Thats all Greck to me 。(我对此一窍不通。)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并不一定都是金子。)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英语中来自神话典故的词语有: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指一个人(或组织、国家等)的弱点。a Pandoras box(潘朵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祸害的礼物或其它物品。教师要联系教材,将文化内涵渗透于习语及典故的教学中。这样教,学生觉得有趣,会终身难忘,将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总之,教师要长期、自觉、系统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内涵渗透,使学生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另外,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比如,介绍文化方面的读物,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了解英语国家的音乐、绘画、舞蹈、饮食习惯等,庆祝外国节日,举办英语晚会,与外国友人通讯并互赠礼品等等。不要让学生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应鼓励他们借助一切可能的方式扩大知识面,从而使文化知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知识,而是成为语言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的分析、欣赏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猜你喜欢
外国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外国公益广告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