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诠释:教育效能视角*

2024-05-16 01:07俞国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管理者效能心理健康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2)

面对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不懈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拓展、高质量发展,实属因势利导、势在必行。效能是一种集体效应、集合概念,是对效率、效果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评价。即人们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率与效果,反映了所开展活动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及其实现的程度。它是“一种生成能力,将认知、社会、行为子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服务于多种目的”(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下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2.。关于教育效能,雷诺兹和泰德利通过整合数百项相关研究,认为教育效能包括九大要素,即领导力效能,聚焦学习,正向的学校文化,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高期望,监督学校层面、课堂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进展,让家长参与,有效教学,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赋予学生参与教育全过程的责任和权利。(2)David Reynolds and Charles Teddlie,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London: Taylor &Francis Group,1999),232.此后,埃德蒙兹提出了在学校层面的五个因素,即强有力的学校领导力、强调基本技能的获得、促进学习的有序氛围、对学生取得成就的高期望以及经常监测学生的进步。(3)大卫·雷诺兹等.教育效能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J].教育研究,2020,(10):116-133.我国研究者认为,教育效能就是教育主体生成和创造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组织与活动的能动性与稳定性、师生健康程度和持续发展水平的内在品质的有机融合而成的整体能量。(4)温恒福,温宏宇.教育效能的本质、特征与改进方法论[J].教育学报, 2020,(2):66-74.一句话,教育效能就是学生、教师、管理者乃至学校教育活动效能的总和。就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而言,其要素包括教育主体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5)俞国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效能的基本估计:调研证据[J].基础教育参考,2023,(9):3-14.我们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这个概念是在2021年(6)俞国良,靳娟娟.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来自调研的证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2):48-58.,当时确属应时所需,尤为兴奋。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以学生具有更加良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为宗旨”(7)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1):136-145.。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即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它是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工作成果的尺度,更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第一受益者

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看,关键在于落实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发展,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成才保障和“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高效率、高效果、高质量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并使他们终身受益。即通过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正确的“三观”,培养自我接纳、情绪乐观、人际和谐、理性平和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为成长、成才和幸福人生固本强基。就具体目标而言,一是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夯实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特征;了解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自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二是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重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以及正确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社会适应等方面;中学生和大学生除上述教育内容外,要配合学习成才、升学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做好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三是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不断提高心理调适技能,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减少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及时调节负性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实践健康生活方式,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创新的智力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文明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实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健心,以美润心,以劳强心”的育人目标。

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内容看,主要反映在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的认知与评价上。通过对全国20个省市82所中职学校6453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有待加强,仅有47.1%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较高,21.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8)张哲等.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研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3):48-63.进一步研究发现,(1)在制度建设上,54.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比较完善;51.7%的学校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社团;(2)在课程建设上,66.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符合自己的心理特点,63.2%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较大帮助;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评价最低,认为心理健康课能吸引自己兴趣的学生占比不足半数;(3)在机构建设上,78.5%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室,但是,仅有18.8%的学生曾进行过辅导与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师的评价上,72.3%的人认为他们的专业水平较高;在咨询效果方面,67.9%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与咨询对自身的心理发展有帮助;(4)在师资队伍建设上,72.3%的学生对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较高评价,六成左右学生表示在心理健康课程之外,其他教师也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9)俞国良,邵蕾.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多主体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80-90.

可见,学生作为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大受益者,其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提升,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因为心理健康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心理状态。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抑郁症方面的知识匮乏,明确对抑郁症没有歧视的学生只有六成。这一结果低于2008年澳大利亚青少年对抑郁问题71.7%的识别率(10)Louise Farrer et al.,“Age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Literacy,”BMC Public Health 8, no.1(2008):1-8.,与2013年伊朗青少年对抑郁问题大约一半的识别率相类似(11)Cecilia A.Essau et al.,“Iranian Adolescents’ Ability to Recognize Depression and Beliefs about Preventative Strategies, Treatments and Causes of Depressio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49, no.1(2013):152-159.。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调研结果距今已有十多年。显然,学生亟需补上心理健康知识这一课。二是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从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来看,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评价要明显低于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一方面可能与多数心理健康课程仍沿用传统授课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可能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趣味性期待过高。因此,保障心理健康课程效能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明确心理健康知识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能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三是要积极建立多层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实现朋辈间心理互助的重要平台,它不但最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效能。为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从班级到院级再到校级的多层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求助意识。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觉察和解决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学校不仅要助力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诊断和干预,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让他们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并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指导。

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指标看,基于学生视角,我们借鉴荷兰学者克里默斯(Bert Creemers)的教育效能动态模型构建评价体系,该模型强调教育效能的诠释可从制度设置、课程实施等不同层面进行(12)Bert P.Creemers and Leonidas Kyriakides,“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pproaches to Modelli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Dynamic Model,”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7, no.3(2006):347-366.;同时结合国际心理咨询服务协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准则(13)李毅等.IACS鉴定标准及应用对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的启示——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74-79.,将机构建设、活动开展也纳入评价体系中。最后,从制度设置、课程实施、机构建设、活动开展及学生成长等五个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指标中,活动开展权重最大(42.24%),其次是课程实施(23.83%)、机构建设(14.50%)、学生成长(13.46%),制度设置权重最低(5.97%)(14)张哲等.基于中职学生视角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33-40.。

从中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是影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设置”的重要性程度则较低。这说明,在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的指导下,虽然大多数学校能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并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同时,可能还有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课程或心理辅导、咨询,致使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如心理情景剧)、社团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难以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加油站”。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设置”这一指标的数值波动不大。这可能与国家和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有关,使得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健全和落实。一言以蔽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内容表明,活动开展已成为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关键因素,并意味着今后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将侧重点放在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尤其是针对学生常见的自我认识、情绪调适、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也是重要的助推方式。如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手机应用程序、互联网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与全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直接交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组织社团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自我、模拟环境甚至模拟世界,构建人与人之间新的心理体验和联系(15)俞国良,张哲.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1):19-29.。

二、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贡献者

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看,作为主要贡献者和实践者,教师(这里特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育人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聚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灵活运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和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实现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意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心理品质,健全心理调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绩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和体验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技能;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情绪调适能力;提高学习成才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健康和娱乐,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承受困难挫折、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对有心理冲突、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同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内容看,教师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对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认知与评价上。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对全国20个省市82所中职学校171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56.5%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可操作性较高,学校领导及其他部系支持水平较高,但学校用于心理健康工作的经费较少、审批困难;(2)71.5%的学校已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但47.8%课时数没有满足教育部基本要求;(3)学校心理辅导室硬件设施初步具备,九成以上学校已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测查与干预机制,但仅有20.8%的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尤其欠缺;(4)师资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仅有42.0%的心理健康教师为专业出身(16)邵蕾等.中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研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3):64-80.。进一步发现,(1)在制度建设上,49.2%的教师认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相对完善; 55.6%的教师认为相关制度对学生具有针对性,但他们对制度可操作性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2)在课程建设上,52.2%的教师报告课时数不少于36学时,85.9%的教师还会从个体发展角度,考虑到学生所处身心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关于课程实施,45.9%的教师会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完成授课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过程中,69.8%的教师会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4.2%的教师还会通过讲座等其他活动形式扩展教学方式。(3)在机构建设上,78.5%的教师确定学校配备有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和其他配套设施, 93.5%会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92.8%会在入学后再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筛查。对于筛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85.5%的学校已经建立较为完备的转介机制,90.7%的学校已经形成心理危机应急预案。 (4)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虽然九成以上教师学历符合本科要求,但是来自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占比仅为42.0%。拥有心理咨询师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也只有24.9%,认为自己在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上能胜任当前工作的教师仅占32.8%和35.0%(17)俞国良,邵蕾.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多主体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80-90.。

有鉴于此,为了大幅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第一要务是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权重。学校应为教师营造支持性的反馈环境,鼓励教师为学校管理和教育制度建言献策(18)张颖,苏君阳.学校领导反馈环境对教师建言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教师教育研究,2020,(1):32-40.,并在最终决策环节重视他们的意见,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其次要增加对教师的经费支持力度。研究表明,教育经费可以正向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9)辛素飞等.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9-2016年[J].教育研究,2018,(11):120-130.。第三,千方百计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校际教师联盟、集体备课等方式集思广益,引入角色扮演等心理剧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使课程内容更专业、形式更丰富,发挥更大的课程教学功能。第四,构建多层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师队伍。在参与调研的教师中,仅有二成教师承担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而余下八成以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则是巨大的后备力量。实际上,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实践者、贡献者,关键在于其专业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胜任力将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水平(20)大卫·雷诺兹等.教育效能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J].教育研究,2020,(10):116-133.。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努力形成专职教师带动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共同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是当下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最优解。

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指标看,从教师视角出发,对教育效能的评价通常分为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三个层面,包括学校文化、教学有效性、学生的教育责任与权利以及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等方面(21)同上.。结合第四代评价理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22)陈如.教育评价模式与发展特征探析[J].江苏高教,2000,(1):71-74.。综合上述观点,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是保障教师能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根本;从学生层面,专兼职教师的主要职责包括讲授心理健康课程和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从教师层面,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是评判其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制度、课程、心理辅导和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作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评价的四个主要维度。通过对全国20个省市82所中职学校1714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师资潜力(59.74%)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占比最大,其次是课程教学(22.36%)、制度建设(9.89%)和心理辅导(7.99%)(23)邵蕾等.基于中职教师视角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25-32+50.。

根据评价体系的权重计算结果,师资潜力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评价中的权重系数高达59.74%,说明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再次佐证国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我们曾对比了2010年和2022年两次全国性调研结果,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胜任力、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胜任力稳步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升明显,教师在绩效、薪酬和心理健康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更加规范。(24)俞国良,邵蕾.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变迁与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71-79.未来应以“优化存量”为主,通过完善资格证书评定、培训机制和岗位分析等方式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以“做优增量”为辅,通过培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储备人才、提高心理健康教师地位、促进人才流动等方式吸纳更多优质的专兼职教师。尤其是由教师专业背景和资格证书所代表的“硬实力”大小,往往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高效性、持久性。相比制度、课程和心理辅导等外在因素,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受其自身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影响较大。今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应提升对教师专业背景和资格认定等专业硬实力的权重占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完善资格审查和认定机制,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中心任务。同时,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赋能提质的决定因素。因此,一方面,在进行教师绩效考核时,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与专业资格认定的考核权重;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优化心理健康教师的资格评定机制,从源头上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在监管层面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三、管理者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核心设计者

从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看,必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重在教育、立足育人的基本要求,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规范建设、课程阵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管理者的“顶层设计与管理监督”能力。从具体的管理目标看,要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验、辅导咨询、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树立系统思维,促进学段衔接,坚持分层分类,推进资源整合,规范工作流程,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要面向全体学生,指导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师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努力构建和完善不同层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并建立从学生骨干、班主任和辅导员、专兼职教师到班级、年级、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和健全从教育机构到专业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内容看,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主要包括从领导和整体规划层面,在制度、课程、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绩效。对全国20个省市82所中职学校439名管理者的调查表明,(1)在整体层面上,72.9%的管理者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62.2%认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存在不足,亟待完善;(2)在具体层面上,就工作意识而言,83.6%认为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校本特色;就基本状况而言,91.3%认为学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在制度建设上,97.7%认为已制定具体的制度;在专兼职教师要求上,91.6%认为学校已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69.5%认为学校有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信息化能力上,74.9%认为学校已设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3)管理者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工作状况、制度建设、专兼职教师胜任力和信息化能力均存在显著区别。(25)赵成佳等.中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研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3):81-94.后续调研进一步表明,(1)在制度建设上,九成以上管理者反馈学校已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并且,在制度落实过程中,78.8%反映学校已形成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72.9%认为当前心理健康制度建设的完善性较高。 (2)在课程建设上,91.3%报告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已设为必修课, 96.4%的认为学校会经常采取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机构建设上,97.3%表示所在学校已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并且86.8%的学校配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对专职心理咨询师工作满意度较高的管理者占比72.9%。 (4)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管理者认为,目前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占比为91.6%,其中77.0%的学校有2名及以上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管理者还认为, 76.7%的学校会对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量作具体规定,并且在绩效考评时,59.3%的学校已经形成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考核方案;56.3%的学校是按照行政人员的标准为心理健康教师发放薪资,36.7%的管理者表示心理健康教师比一般教师岗位更易晋升。(26)俞国良,邵蕾.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多主体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80-90.

毫无疑问,管理者作为设计者、决策者,对心理健康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把握将直接决定其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潜力。特别是校长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速度,影响着教育效能。(27)黄潇潇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以地区差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3):95-112.调研中,许多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范围涉及学生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比较了解,有助于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是他们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优势。因此,让管理者支持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标,提供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建设责任、管理责任,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前提条件。

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指标看,克里默斯的教育效能动态模型指出,必须审视教育系统的不同层面(如师资层面、课堂层面等)以诠释教育效能的动态性。(28)Bert P.Creemers and Leonidas Kyriakides,“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pproaches to Modelli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Dynamic Model,”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7, no.3(2006):347-366.与此同时,研究者舍伦也发现了学校制度与改革、组织机构健康在教育效能中的重要性。(29)Jaap Scheerens,“Theories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Ineffectiveness,”i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Ineffectivenes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Knowledge Base(Dordrecht: Springer,2016),259-289.考虑上述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实践经验,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课程实施、师资配置、工作监督五个维度构建了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对全国21个省市82所中职学校439名管理者的调查发现,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监督权重最大(29.82%),其次是课程实施(29.36%)、师资配置(17.33%)和机构设置(14.80%),制度建设的权重最低(8.71%)。(30)黄潇潇等.基于中职管理者视角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7-24.

上述结果表明,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监督权重最大,制度建设的权重最低。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目前影响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关键变量,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数值波动不大,在过去十年间一系列政策及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基本得到了保障,其落实情况也较好,因此制度建设很可能已不再是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在管理者视角下,应力争消除“领导力盲点”,提升管理者工作绩效,尤应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辅导与咨询效果的考核、督导,以及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其效能增值保驾护航。

一是管理者要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这是其工作的“内生力”与“风向标”,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绩效与发展走向。首先要认真把握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思想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其次要直接参与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是有效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管理者应深入第一线,摸清“家底”,一手抓课程,千方百计提高心理健康课程地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手抓经费,切实保障专项经费专管专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底气”,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一句话,管理者应统筹规划,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是多管齐下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管理者要鼓励专兼职教师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取暖,提高他们的工作胜任力。一方面要提供校际交流的机会,搭建合作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化培训与督导,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其次,管理者要提高对专兼职教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保障,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成就感。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以及定期督导、培训和个人体验、调适,努力保障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萃集大成者

前面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三个方面,以中职学校调研为例,分别诠释了对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理解。实际上这是一个系统、整体,更需要从学校或区域的角度进行阐释(31)黄潇潇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以地区差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3):95-112.。由于学校效能就是“教育主体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32)温恒福.学校效能的基本理论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2):56-60.可以认为,学校效能就是学校的教育效能。(33)温恒福,温宏宇.教育效能的本质、特征与改进方法论[J].教育学报, 2020,(2):66-74.又因为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实施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因而教育效能就可以相应划分为教育实施效能和教育管理效能。(34)孙绵涛.教育效能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则代表使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积极特性与有效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35)张宁宁,闻万春.教育效能评价: 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新视野[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84-86.。具体到学校层面,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实施效能和教育管理效能。前者主要指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等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后者尤指教师、管理者为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采取的管理手段,包括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计划等,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等内容。为此使用自编《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国7个省市(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贵州、广东)高校的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149份,包括253份管理者问卷、491名教师问卷和10405名学生问卷,问卷题目主要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认知与评价,其中,教育实施活动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三个维度,教育管理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36)俞国良,王浩.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多主体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06-211.

从“教育实施活动”调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结果表明:

第一,课程效果有待提升。82.0%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但从专兼职教师的角度来看,41.9%的教师表示自己任教的课程为选修课,61.1%的教师表示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课时数低于36小时,这表明在保质保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还有较大欠缺。另外,46.1%的教师认为课程效果很好,47.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很有帮助,比例均未达到总人数的一半,表明课程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课程效果的不足也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上,例如,81.2%的教师表示课程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认为教学内容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比例只有52.6%,认为教学内容很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学生比例只有54.0%。

第二,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97.2%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情况看,只有68.4%的教师表示自己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而到了学生层面,表示学校会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数比例仅为45.4%。显然,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剪刀差”。

第三,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与实际效果存在不足。在宣传力度上,97.6%的管理者表示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但只有79.4%的学生知悉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14.0%的学生对学校是否有心理咨询室表示“不清楚”。在辅导与咨询效果上,57.8%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很好,只有1.4%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不好,但在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中,46.3%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很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没有帮助,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仍有不满意之处。

第四,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足。总体上看,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的教师比例分别只有40.0%和42.5%,而从学生的角度看,56.0%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水平很高,48.9%的学生认为咨询师很有水平。以上数据均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仍有不足之处。

从“教育管理活动”调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结果表明:

第一,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超过95%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与制度,但只有约七成的管理者认为制度的落实情况较好。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上。24.7%的专兼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不够完善,9.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存在不满。另外,学生在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便利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等方面的评价也不高,同样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

第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存在薄弱环节。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有制度支撑的管理者只有七成。只有49.1%的管理者表示学校有针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核方案,46.4%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非常规范,45.3%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对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有具体规定。考核过程存在薄弱环节可能也是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第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专兼职教师是直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对于获得支持力度的评价是对实际情况的较为客观的反映。一方面,52%的教师认为主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只有31.5%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自己的工作。这个差值可能反映了高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班子成员对心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例如,26.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而要改善这一点,一定还需要分管财务、资产等领域领导的大力支持。

第四,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怀还要增强。54.5%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容易获得晋升,相比之下,只有12.9%的管理者明确表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不容易得到晋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者对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具体晋升情况了解不够充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在进修与培训方面,47.1%的管理者认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多,但表示自己经常参加会议或培训的教师只有34.8%,另外还有9.3%的教师表示领导不太支持自己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或专业培训。

可见,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咨询、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教育效能不足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限。有鉴于多主体(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和学生)视角的中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认知与评价的调研证据,我们认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载体,提高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学校责无旁贷。因此,学校应从大局出发,针对学生发展需要的现实性及教师专业资源的有限性,建设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尤为重要。既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心建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又要坚持制度跟进与细化、提高机构利用率、均衡师资配置、推进课程实施,以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手段全面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育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等,促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共识和氛围营造,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痛下功夫,务求实效。

在课程途径上,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要求,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开设以活动课程、体验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设计和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缝全对接。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提供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辅助课件、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研究前沿动态等;组织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学技能比赛,提升课程教学教育水平。

在活动途径上,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明确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各学科专任教师要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健康第一”观念,将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模范表率作用,塑造良好、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管理者、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少先队工作者和专兼职教师要率先垂范。

在辅导与咨询途径上,应切实建立和加强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服务体系,开展常规性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并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开展针对全员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提高危机识别能力。特别是开展不同学段新生心理健康普测,以及常态性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尤其要做好特殊时期、关键节点的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加强对重点关注和危机学生的精准帮扶和跟踪服务。

在资源融合途径上,应强调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交叉融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择优录取”,合理利用,使其效益、绩效最大化。在校内途径上,应充分利用所有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外途径上,积极、有效地利用一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毫无疑问,无论学生、教师、管理者,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都属于集体效能的范畴,它“将影响作为一个群体的人们,选择做什么,投入多大的努力,以及在群体努力没有产生结果时的持久力”(37)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下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5-636.。因此,坚持不懈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心”。以学生、教师、管理者集体之力和集体之效能,萃集、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总效能,使之既成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两全其美!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紧紧抓住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这根“缰绳”,才能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从而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管理者效能心理健康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