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2024-05-16 03:25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邹素洁
天津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学—评目标评价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 邹素洁

初中语文教师采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开展授课活动,既可以使教、学、评三方实现有效统一,又能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对此,为了使一体化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目标、评价、活动三个视角出发,阐述教师设计一体化授课目标、制定一体化评价标准、开展一体化授课活动,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评”一体化概述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与学之间、教与评之间、学与评之间实现目标和方向上的统一。对课程教学而言,知识讲授、学生认知、课程评价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的关系。在教与学的一体化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更加明确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而自身作为教育者应当如何教授他们,以及将学科知识教授到怎样的程度。在教与评的一体化中,教师应当将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要利用积极评价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他们自主认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认知效率。在学与评的一体化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到课程评价活动中,使其能够进行有效反思。另外,教师应当认识到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科素养,围绕课程教学标准,科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在查缺补漏的过程中,得到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原则

在“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目标一致原则,让知识讲授的内容、教授的方法与学生的求知需求相一致,同时,课程评价标准要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相一致。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结果要与教师的授课目标相一致,这样能使教、学、评三个方面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效率。

(二)贯穿始终原则

根据“教—学—评”一体化授课模式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课程评价时,要遵循贯穿始终原则,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和评价激励,利用有效评价帮助学生找到知识探究的正确方向,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认知效率与质量。

三、初中语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开展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综合多元要素,设计一体化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既是教师知识讲授的主要参考方向,也是课程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评”一体化授课模式中,语文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不仅要参考教材中的授课要求和学科教学标准,还要考虑到当前班级学生的求知需求,深入了解他们目前的真实学习能力,再结合上述信息制定明确的一体化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使其快速找到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向,从而提升课程认知效率与质量。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本单元收录的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讲述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语文教师要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课程教学标准,制定清晰明确的授课目标。课前,教师要分析文章内容,思考学生可以从文章中学到哪些知识,再深入了解实际学情,探究班级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后融合两方面信息设计教学目标。比如,学生应当通过课程学习知道鲁迅的文学成就,了解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创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够从具体的语句中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其中的写作意图。另外,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开阔文学视野,增强自主探知意识;阅读课文,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点划分文章段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和结构梳理能力;深入研究文中具体词句,如“似乎”“确凿”“有人说……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了解语句的修辞手法,总结作者的写作特点,提高深度阅读能力,提升细节分析水平;细致分析文章段落,研究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侧面反映了哪些真实的生活现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情感感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围绕学科素养培养要求,结合当前学生阅读求知需求,融合单元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评”一体化授课目标,既实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又能为之后设计统一的课程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授课目标,设计一体化课程评价

根据“教—学—评”一体化要求,语文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到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遵循目标一致原则,设计与之相符的课程评价内容。另外,要想让课程评价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合理优化评价方式,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此来激励学生高效学习,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制定综合化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评价要素,指的是具体评价什么,如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第二,等级标准,指的是判断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比如,中等学习水平、较强能力水平等;第三,具体指标,指的是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怎样的认知表现,比如,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主动表达个人观点等。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上述评价要素,围绕一体化授课目标,根据单元授课活动,设计契合度、统一性更高的评价标准。

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五四制)第四单元第14 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教师要结合单元授课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目标一致的一体化课程评价标准。首先,语文教师要从知识讲授的最终目的出发,设计评价标准。比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是否理清了本篇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否掌握了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学生是否明白第二自然段中“问号”和“感叹号”的内在含义,是否掌握了将抽象信息直观化表达的方法;学生是否知道本篇议论文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是否能够概括出作者所列举的各个论据;学生是否能够概述第一个事例(石蕊试纸的发明)的中心论点,是否领悟到事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学生是否明白第二个论据(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是否知道这一事例的表述目的;学生是否能够概述第三个论据(睡觉时眼珠转动)的含义,是否能根据三个论据总结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其次,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依据他们的实际认知能力设计课程评价标准。比如学生是否通过深入阅读课文内容细致研究文中词句,提高了深度阅读能力;在阅读探知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各种认知活动、是否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是否端正了阅读学习的态度;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与他人沟通、是否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否提高了合作认知能力;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是否提升了语言表达水平、是否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师设计目标一致的课程评价标准,不仅加大了评价与教学之间的契合度,还能利用课程评价使学生实现有效反思,进而提升最终学习质量。

2.采用嵌入式评价模式。

对于“教—学—评”一体化语文课程而言,其教学评价不应只针对课程测试或者课程作业,而是应当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围绕“教”和“学”设计嵌入式评价活动。首先,教师应当形成嵌入式课程评价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认知态度、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其次,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成果,及时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调整授课活动,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次,教师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化认知能力,综合多方面因素,对其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要让评价起到教学激励和认知鼓励的作用。最后,教师应当完善嵌入式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通过多视角自评与互评,实现有效的课堂反思,进而提升最终认知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五四制)下册第六单元第22 课《太空一日》为例,本篇课文选自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火箭升空时的不适感、在飞船中的所见所感、太空中的神秘声音、惊心动魄的归途。语文教师在教授上述四部分内容时,要巧妙融入课程评价,结合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同时,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状态适当给予其一些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疲惫状态时,教师可以创建趣味性的互动活动,如合作朗读课文、交流杨利伟的太空体验等,并针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激励性点评,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其主动认知的积极性,利用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三)融入课程评价,设计一体化授课活动

为了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掌握“教—学—评”一体化的授课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下文从教学实践视角出发,通过列举具体案例,直观呈现教师的一体化授课过程,利用自主探知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阐述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授课策略。

1.开展自主探知活动。

在“教—学—评”一体化课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自主性知识探索授课活动,利用有效评价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快速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

以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 课《中国石拱桥》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教—学—评”一体化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创建自主探知教学活动。首先,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讲述赵州桥和卢沟桥建造工艺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两座桥梁的外形特点,知道赵州桥的设计思路,以及卢沟桥的桥梁结构建造方法等。其次,教师结合视频内容提出探知问题,如赵州桥的建造特点是什么?卢沟桥的美丽奇观出自哪里?中国石拱桥的辉煌成就取决于什么?再次,教师采用激励评价方法调动学生自主探知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探索课文,找寻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可以创建课文细读活动,让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他们客观对比两座桥梁的特点,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别之处,领悟古代匠人的匠心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引导和客观评价,点评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深度阅读活动,是否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了综合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知活动中,教师将教、学、评融为一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还能更好地达成授课目标,提升知识讲授效果。

2.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授课目标开展小组合作探知活动,让学生采用协同互助的方式学习单元知识,使其在相互鼓励、相互激励、相互评价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知识查缺补漏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四制)第六单元第21 课《智取生辰纲》课程为例,本篇课文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小说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创建小组合作探知活动,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合作认知的质量。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各组以交流讨论的方式自行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总结故事的前因后果,探讨文中明线和暗线的作用。其次,教师鼓励各组学生积极分享学习成果,讲述从文中了解的各方面的知识,如词义、句意等。最后,教师要让各组针对合作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先让学生自评,引导他们反思合作探知的状态与行为,找寻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后让组员互评,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学习的榜样,同时获取更高效的认知方法。教师开展一体化小组探知活动,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自我反省和向他人学习的意识,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多元评价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教—学—评”一体化授课模式,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的“评”都能围绕同一个目标展开,让教学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教—学—评目标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我们的目标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