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敌之坚,大敌之擒”谈兵法活学活用

2024-05-16 04:13张有凤
滨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敌用兵粟裕

张有凤

(潍坊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孙子几乎在《孙子兵法》每一篇里都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军事辩证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比如,孙子提出强弱、大小、速久、 全破、奇正、形势、虚实、专分、众寡、迂直、利害、文武、治乱、勇怯、动静等辩证概念,再仔细通读一篇,读者会发现这些文字几乎渗透到全文的各个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法》就是一部“概念的辩证法”,这其实也是《孙子兵法》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孙子提出的这些辩证概念,既要“死抠”其概念,同时还要活学活用。比如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的解读,就需要对关键的字词进行考证。孙子的用词非常考究,这里说“知”不说“识”,是因为“知”有通晓、深知、智慧等意思,古时候讲“知音”“知己”,就是非常了解的意思。打仗时需要深入详细了解敌方情况,才能做到不被敌人打败。而“识”是一般的认识,对详细情况不了解、不知道,如果对敌人的情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必然会打败仗,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那为什么要说知“彼”,不说知“敌”呢?因为这个“彼”,指彼方,包括敌人,也包括敌人的盟友,所以,一个“彼”字就用得非常客观准确。《孙子兵法》中也多次提到“敌”,但在这句话里,孙子表达的“知”,是详细全面了解敌方及其盟友的情况,而不是仅仅指敌方。现在很多人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与孙子的原文是不符合的。孙子先说“知彼”后说“知己”,是因为“知彼”很难,敌方及其盟友的情况怎么样,我方很难了解全面。把“知彼”放在前面就是强调“知彼”的重要性。而了解自己则相对来说容易得多,所以,把“知己”放在后面。为什么不说“百战百胜”,而说“百战不殆”呢?这里的“殆”是指“陷入危险、陷入困境”的意思。现实中,即使做到“知彼知己”,也未必每战都会取胜,这要看对方的情况。所以,用“殆”更客观,虽然不一定百战百胜,但也不会陷入危险之中。这样去辨析每个字的深刻含义,就会更好地理解孙子的思想。

用这种“死抠概念”的方法研究孙子兵法,会有很多的收获,但最终目的不能偏离,就是要活学活用,而且重在活学活用。比如,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谋攻篇》)这句话,就揭示了大胜小、多胜少、强胜弱、优胜劣的一般战争规律。如果“死抠概念”的话,那就要抠一抠“坚”字的含义了。从《十一家注孙子》可以看出,各家对于“坚”字的理解各不相同。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1]67曹操认为,弱小的一方不能抵挡强大的一方。显然,这里的“坚”就是“抵挡、抵抗”的意思。李筌曰:“小敌不量力而坚战者,战者必为大敌所擒也。汉都尉李陵以不足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而见殁于匈奴也。”[1]67李筌认为,“坚”为“坚战”,即死战,并举例,汉都尉李陵以不足五千之众,对匈奴十万之军,最终全军覆没。杜牧曰:“言坚者,将性坚韧,不能逃,不能避,故为大敌之所擒也。”[1]67杜牧认为,“坚”为“将性坚忍”,即将帅的性格坚毅坚硬,有韧性,能忍耐,在巨大困难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强,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孟氏曰:“小不能当大也,言小国不量其力,敢与大邦为仇,虽权时坚城固守,然后毕见擒获。”[1]67孟氏认为,“坚”为“坚城固守”,即凭借坚固的城池严防死守。梅尧臣曰:“不逃不避,虽坚亦擒。”[1]67梅尧臣认为,“坚”就是硬拼、顽强抵抗的意思。王皙与梅尧臣观点一致。何氏则以汉匈战争中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将兵三千余人对抗单于兵数万的例子,说明以小敌大,必为敌所擒获。他对于“坚”的理解就是“力战”,即拼死战斗。[1]67张预曰:“小敌不度强弱而坚战,必为大敌之所擒。息侯屈于郑伯,李陵降于匈奴是也。”[1]68张预则认为,小敌不度强弱而坚战,显然是因为将帅不考虑己方力量的强弱,以卵击石,被大敌击败。在《地形篇》中,孙子提出“兵有六败”,其中第一败就是“以一击十”,而这样的失败就是因为将帅“不识众寡之用”,瞎指挥造成的。

综上,“坚”的含义有以下几种:一是“抵挡、对抗”,二是“坚战、力战”,三是坚城固守,四是将性坚忍。 各家对 “坚”的解读各有不同,要准确理解字义,不仅要在句中解词,还要在篇中看意。“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出自孙子的《谋攻篇》,整段话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2]42。结合上下文,可以深刻认识这段话蕴含的军事规律,即以多击少、以众击寡的一般用兵原则。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最好要以非战、非攻、非久的方式取得胜利,减少破坏和损失,最好是能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这就需要将帅通晓用兵的一般规律,即多胜少、强胜弱的一般规律,否则以弱小的一方对抗强大的一方,就会被“大敌”俘获。于是,孙子进一步强调了将帅对于安国全军的重要性,因为再好的用兵原则也需要将帅来实施。

但是,要注意的是,孙子指出的“用兵之法”是指用兵的一般规律。现实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是举不胜举。很多时候,弱小的一方也可以战胜强大的一方,这就是用兵的特殊规律了。孙子说:“敌虽众,可使无斗。”[2]98意思是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它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这里讲的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问题。所以,我们学习兵法,要活学活用,既要了解用兵的一般规律,也要了解用兵的特殊规律。比如,以多胜少、以强胜弱是一般规律,那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就是特殊规律。孙子说的“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就是一般规律;而历史上很多战例是“弱小的一方”战胜了“强大的一方”,这就是特殊规律了。

因此,读兵书不要学赵括,而是活学活用。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先排兵布阵,然后出战,是用兵的常规;但运用的灵活巧妙,在于指挥员有独创的才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3]494所以,将帅一定要知晓战争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要灵活机变,因敌变化,在动态的战场中创造胜利。所以说,弱小的一方未必不能坚守死战,也未必会被强大的一方所擒。这些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弱小的一方”必须要坚守、力战呢?笔者认为,需要同时具备“坚”的几个条件:一是地处战略要点,位置重要;二是城池坚固,防守严密;三是粮食充足,物资充足;四是将帅坚忍,智勇双全;五是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钓鱼城之战,横扫世界的蒙古军队在钓鱼城下受挫,蒙哥4万(号称10万)大军竟然打不下小小的钓鱼城。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就全明白了,南宋具备了“坚”的几乎所有条件。一是钓鱼城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之处,上可控三江,下可屏重庆,是支撑四川战局的防御要塞、战役枢纽,自古被称为“巴蜀要冲”。钓鱼城若失,则川蜀失;川蜀失,则南宋亡。所以,钓鱼城对南宋而言,非守不可。二是钓鱼城自然地形优越,四周地势险峻,相对高度达300米,蒙古军虽有精良的攻城器具,但“炮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4]。而且,当时南宋守城将领余玠等在总结抗金、抗蒙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弃平土,据山险,以钓鱼城为中心,依山凭险、构成了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使钓鱼城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三是几任守城将领余玠、王坚、王立等人,爱民如子,坚毅勇敢,善于用兵,凭借钓鱼城险要之地,环形设防、据险守备,以攻为守,攻守结合,顽强地击退了蒙古军队的一次次进攻,最关键的是,用砲石击中了蒙哥,致使蒙哥死于钓鱼城下,一举扭转了战局。四是钓鱼城内地形平坦,有大小池塘13个、井92眼,还有炮台、墩台、栈道、水军码头、兵工作坊、军营等,可谓是兵精粮足,水源充足,因此在遭受蒙军围困半年之久的情况下,军民仍然正常作战、生产生活。五是城内军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共同抗敌。守城将领实施“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 (《合州志·无名氏传》)的军民一体的军事制度,是钓鱼城坚守的重要保障。虽然正规军队不过5000多人,但城内民众达十万多,在采石开矿、武器制造、土木工程、辎重运输等后勤保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虽是“弱小的一方”,只要具备了“坚”的诸多条件,还是可以战胜强大的一方。后来,忽必烈采取围困钓鱼城的策略,以垒制垒,也未能将钓鱼城攻下。1279年南宋灭亡,为保护城内居民,守城将领王立以不杀一人为条件投降,三十余名守将弃城后全部自刎殉国,至此,钓鱼城坚守长达36年之久。

又比如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七战七捷,粟裕以3万兵力战胜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12万人,歼敌5万多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史上的奇迹。如果按照孙子所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粟裕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打仗必败,然而结果却是七战七捷。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苏中七战七捷有其特殊之处。一是苏中地区有很好的人民群众基础。粟裕在内线反击国民党军,对苏中根据地的地形非常熟悉,有人民群众支持,粮食充足,后勤保障有力,情报工作做得好。所以敌人越深入解放区,就越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而我军则越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掩护,充分掌握敌人的任何行踪。正如孙子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粟裕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苏中七战七捷也验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24。二是指挥员的责任担当与聪明才智。粟裕两次拒绝从苏中调兵,上书中央,分析保卫苏中根据地的重要性以及在内线打击国民党军的优势条件,计划在华中打几场大胜仗,以稳定军心,扩大根据地。最终粟裕以自己的担当与智慧取得了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七场战斗中粟裕将各种战略战术运用到极致,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高度。比如在第一次宣泰战斗中,粟裕先发制人,主动出击,选择进攻国民党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最强的中央军嫡系部队83师,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在第二次如南战斗中,粟裕用如皋城作为诱饵,引诱敌49整编师进入我军预设阵地,师长王铁汉成了瓮中之鳖。在第三战海安保卫战中,我军依靠有利地形,利用海安打运动防御战,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以3000多人抵御敌5万多人的进攻,最后敌军主动放弃海安。此次保卫战创造了敌我双方15∶1伤亡的记录,为我军主力修整争取了时间。在第四次李堡之战中,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李堡,对刚刚抵达李堡的新编第7旅19团进行了围歼,一夜歼敌9000人。在第五次丁堰、林梓战斗中,粟裕以一部袭击海安并佯攻黄桥,集中主力3万余人向丁堰、林梓实力较弱的守军发起攻击,歼灭敌5个交警大队5000余人及正规军3000余人。而在第六战和第七战,攻黄救邵不仅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还及时运用了转用兵力战术,弥补了兵力的不足。三是每战尽可能在局部战场上形成绝对优势。虽然在整体上敌军兵力是我军的四倍,但在宣泰战斗中,我军集中15个团围攻国民党军两个团,总兵力是对方的7倍多。在如南战斗中,我军集中四倍于敌的兵力,进行远距离突袭作战。在李堡之战,我军使用了14个团打敌人3个团,差不多五个打他一个。在第六次如黄战斗中, 我军分别集中10个团打敌两个团,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兵力均是敌军的五倍。总之,七场战斗七种打法,有长途奔袭,有运动防御,有围点打援,有声东击西,每仗打得都相当精彩,展现了粟裕炉火纯青和精妙绝伦的指挥艺术。苏中第六次战斗结束后,毛泽东致电各战略区说:“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5]438这是毛主席对七战七捷中粟裕战略战术灵活运用的高度肯定和详细概括。由此,我们知道,“弱小的一方”未必会被“强大的一方”打败,但是,“弱小的一方”想要战胜“强大的一方”一定是具备很多特殊条件的,比如人民群众的支持、有利的地形、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责任担当、局部战场的兵力优势等。如果不具备这些特殊条件,弱小的一方是不可能战胜强大的一方的。

那么,弱小的一方为何要坚守,为何要死战,主要还应看它是不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要点,是不是直接影响战略目标达成的效果。在战争中,战术应服从服务于战略,战斗应服从服务于整个战争全局。比如上甘岭战役,从局部看,上甘岭仅仅是一个约3.7平方公里大小的小山头,放弃了无所谓,但是我志愿军为何不惜一切代价去坚守高地,打赢这场战争呢?因为上甘岭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是一个战略要地,非守不可。上甘岭背靠五圣山,五圣山紧邻平壤,一旦上甘岭失手,美军的部队就会逼近平壤,我志愿军将战局稳定在三八线上的目标就可能落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负历史责任!”上甘岭战役对双方而言都将是一场最后的正面战场较量,谁胜出,谁将掌握战争主动权。所以,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是完全不计成本,在这个小土山上,投入了大约6万兵力、大炮300余门、坦克近200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等,目的就是要在正面战场打一个胜仗。[6]128我志愿军为此战也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在43天的战斗中,我军持续投入了4.3万人,与敌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共击退敌900多次冲锋,以令敌不可思议的英勇顽强铸就了一道不可突破的牢固防线,彻底打垮了美军的战斗意志,成为奠定最后战争胜局的关键一战。所以,从战略上考虑,这一仗为我志愿军奠定最后胜局起到了枢纽性的作用。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战略要地或者坚固城池都要守,那也要看具体情况的,就如孙子所说的“城有所不攻”。[2]42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指挥下,人民军队迅速进入东北,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几乎造成独占东北的局势。由于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占领中心城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党中央提出“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战略指导方针,主动让开主要交通线及大中城市,占领敌人力量薄弱的中小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要实施这个战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是正义战争,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人民军队离开大城市和交通线,到广大的农村去,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于应付敌人,最终让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又比如,在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后,面对十倍敌人的进攻,党中央主动撤离了延安。毛主席提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他指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7]299这一战略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就连延安的孩子们在撤离的时刻也懂得“城市无关紧要”,主要任务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他们一边计算着被消灭的蒋介石军队的数目,一边若无其事地随母亲转移到了山里。正如毛主席所说:“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丧失全部的土地,更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3]26所以,灵活性对于毛主席来说,就是根据情况正确地改变战术和手段。对于兵学思想,毛主席一向是最重实效、最能批判地接受,而不是机械搬用。

总而括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这句话揭示了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而现实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诸多战例则体现了用兵的特殊规律。因此,我们学习兵法,一定要活学活用,不仅要研究用兵的一般规律,还要研究用兵的特殊规律,后者尤其重要。能不能打胜仗,就要看指挥员能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聪明才智,因敌制胜,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脱离敌情,照搬照用。

猜你喜欢
大敌用兵粟裕
第一次开飞机
“大敌”当前,你我能干点啥?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不良情绪:哮喘患者之“大敌”
“满堂问”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
世界需要应对两个“大敌”
粟裕谈黄桥战役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施琅用兵的特点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