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永不悔,军心永不变

2024-05-16 08:48欧世华曾馨乐
红岩春秋 2024年3期
关键词:敌机电报教员

欧世华 曾馨乐

欧世华,1936年11月生于河南,1952年8月入伍,进入中央军委机要干部学校学习,1953年7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一师机要科译电员,1962年2月任通信兵技术学校教员,196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2月任无线电通信技术学校训练部副团职教员,1996年12月被评为重庆通信学院二系无线电通信指挥教研室副教授,立三等功一次。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电报是重要的通信方式,军队中主要通过电报传递信息、指挥作战。当时,译电员是十分重要的岗位,负责翻译转换文字与电码,他们关系着信息传达的准确与否。

1952年至1955年是我军队生涯刚开始的三年,也是最难忘的三年。我在译电员这个岗位上见证了抗美援朝的结束,这段经历激励我在往后日子里更加坚定意志。

参军入伍学习技能

译电员岗位对记忆力要求很高,招生时往往会选择年龄小的人。

1952年,我还未满16岁,即将初中毕业,适逢中央军委机要干校来校招生。经过重重选拔、审核,最后全校只有四人被选中,我是其中之一。8月,我从学校毕业后,来到长春的通信学院,跟随部队进行系统性的军事训练学习。

参军之前,我想得更多的是个人如何变强大、变优秀,为国家效力。但进入军队后,我学会了什么叫集体、什么是团结的力量。我们每天练习列队,踏出整齐划一的步伐,喊出响亮的口号,其实就是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提高士气。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有限的,当无数个体汇合成一个集体时,步伐才能铿锵有力,口号声才能响彻云霄。

记得在夜里站岗时,从哨所向外望去,可以看见一条向远方无尽延伸的铁路。看着它,我偶尔会泛起一丝乡愁,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但我知道,既然选择了参军入伍,就应当承受与家人分离的苦,把自己交给国家,用铁血丹心铸造军魂。

那时朝鲜战场烽火连天,我不知道训练结束后会去向何方,是否有机会为抗美援朝贡献力量,但对于上战场,我义不容辞。

在长春训练8个月后,我马不停蹄地来到中央机要局,开始了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作为译电员,我需要熟练使用摩斯密码。由于这是一种信号代码,要牢记各个字母和数字对应的摩斯电码才能准确使用,这就需要投入时间。

1953年6月左右,我终于掌握了摩斯密码的基本功。此时,朝鲜战场已进入停战前的谈判阶段。我接到命令,以译电员身份前往朝鲜执行翻译首长指示的任务。

敌机轰炸有惊无险

战场环境瞬息万变,指令与情报的传达速度和准确度关乎军队的部署,决定着每一次进攻、躲避突袭的成败。译电员翻译电报要分秒必争,不得延误,还要做好保密工作。译电工作不分昼夜,不论环境如何,有电报就要立即译出。

抗美援朝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许多译电员身负几十斤重的装备跟随大部队跋山涉水。隐蔽休息时,一边啃干粮一边翻译接二连三传来的电报,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累得走路都能睡着。我抵达朝鲜时,虽然战事已趋缓,但这并不代表绝对安全。在赶往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一师部队驻地的路上,我们就碰上了美军飞机轰炸。

當时,过江的桥已被炸毁,我们打算坐渡船到江对岸。突然,飞机的轰鸣声传来,抬头一看,敌机正呼啸着向我们飞来。炸弹从高空接连抛下,铺天盖地的爆炸声在周围响起,泥土、砖块在空中飞扬,眼前的世界仿佛变成了灰黑色。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真实的战争,找不到任何反击的办法,第一反应是害怕,但随即我便镇定下来,因为身边可靠的战友给了我力量。

我军战士在附近架高架炮震慑敌军,使其不敢低飞,只能在高空中投弹。负责开车运送我们的战友提醒大家立马远离汽车,朝飞机飞行的反方向跑,因为敌人会瞄准目标更大、人员更集中的汽车进行轰炸。

不知过了多久,四周渐渐安静下来,敌机终于离开了。得益于大家的帮助,我有惊无险地避开了敌机轰炸,安然无恙抵达部队驻地,开启了译电员的工作。

艰辛生活磨炼意志

起初,因为学校训练与实际工作存在差距,我无法翻译紧急程度高的电报。我觉得自己很没用,也很着急,甚至为此掉眼泪。但是凭借认真的态度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我很快就上手了,开始翻译一些较为紧急的电报。

在朝鲜一待就是整整两年。那里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国内,每天的主食是高粱米,很少能吃到米饭和蔬菜,最常吃到的肉也只是腌制的咸带鱼干。住宿环境同样简陋,大家挤在草房里。草房平时勉强能够遮风挡雨,但一到冬天就完全无法抵御寒风。为了储备过冬的柴火,我们每年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上山砍柴。

工作之余,我时常听战士们谈起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同志们,他们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看着朝鲜土地上留下的弹坑、废墟,我仿佛听到了炮火声与战士们的呐喊声。在朝鲜的日子,让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我的意志得到了磨炼。

1955年,我跟随大部队回国。国内对译电员的需求量开始下降,我服从国家安排,重新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成为一名通信教员,辗转各地,最后落脚于重庆通信学院。虽然通信教员的工作远离战场,但我始终保持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军人风范。

1979年,我完成近20万字的74型单边带电台教材编写,并与一中队一起完成“频率合成”介绍课的任务,受到上级嘉奖。我还以教学组长的身份,在炎热环境中带领全组人员完成40多部机器的质量检查和维修。

党的培养和军队的锤炼,让我拥有优秀的品质,我用知识充实头脑,用信念引领行动。即使现在已88岁,我依然保持一颗闪亮的军心。

编辑/董婉妮

猜你喜欢
敌机电报教员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冲着敌机,开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传“电报”
新中国建国后击落入侵敌机大盘点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偷架敌机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