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贞安的别录馆

2024-05-16 09:55冉前锋
红岩春秋 2024年3期
关键词:云阳县云阳图志

冉前锋

刘贞安(1870-1934),字彦恭,一字问竹,重庆云阳人,著名书法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次年癸卯科以朝考二甲十名进士及第,先后在贵州、四川州县任知州、知县。

在官场上,他深受官民矛盾的困扰,深刻同情民间疾苦,始终保持一个正直文人的良知。由于目睹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残酷无情,他义无反顾辞官归乡,隐居故里,以教书、卖文为生。

刘贞安的书法圆劲古苍、大气磅礴,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以及万州纯阳洞、西山公园等地都留有他的手迹碑刻。应政府邀请,他出任民国版《云阳县志》总纂,和当地知名人士一起完成编纂工作。经多年考察,他单独著述《云阳县图志》,以图文方式记录家乡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特色建筑等。

1912年,刘贞安回乡,在云阳县城小码头巷开办私塾性质的“别录馆”,设十三经、诸子文词、训诂等课程,以讲座形式鼓励学生推考、辩难、争论。他继承孔子“有教无类”“游学”的办学理念,提倡教育平等、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他秉持“游学”精神,开设“别录行馆”,带领学生走出书斋,到周边区县游学。

刘贞安堂弟刘孟伉自幼跟着他学习,文武兼修,在别录馆意外获得《新青年》杂志后,如饥似渴地学习,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学说。刘孟伉同刘贞安探讨当时中国的出路,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刘贞安虽然缺乏接受新文化思潮的思想基础,但也对旧中国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现状深感不满,因此对年輕人的革命思想采取包容态度。他资助刘孟伉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文化,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1926年,刘孟伉参加刘伯承领导的泸顺起义,任起义指挥部政工干部,在刘伯承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刘孟伉潜回云阳,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他数次躲到别录馆,用化名从事地下工作,得到刘贞安的庇护。

鉴于刘贞安的社会影响,反动派不敢贸然搜查别录馆。刘孟伉安全离开后,刘贞安才接受了反动县长“茶叙”的邀请。他只字不提刘孟伉潜伏别录馆的事情,只在回答问询时,一语双关地对县长说:“老十(刘孟伉)篆草书法过我远矣。别录小馆,定不是他栖身之所!”

1947年,潜伏在齐耀山深处石笋河畔冉溪故居的刘孟伉接到上级组织通知,连夜赶往云阳县城与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彭咏梧碰头。彭咏梧代表组织任命刘孟伉为云奉南岸工委书记兼川东游击队七南支队司令员。刘孟伉坚决执行党的指令,率队在川鄂边地区开展山地游击战,攻占票草场,攻打岐阳关,突袭恩施板桥乡公所,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

此时,刘贞安早已仙逝,别录馆也已关门。但他留下了巨著《云阳县图志》,为云阳培养了国学人才。别录馆作为国学书斋,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董婉妮

猜你喜欢
云阳县云阳图志
我是国宝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四(1)小鹰中队
那个叫云阳的孩子
图志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妙趣横生的识字教学——观云阳县第八届小学语文赛课活动有感
云阳县院 开展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主题的联络活动
云阳县促进水库主要建筑物除险加固设计
万山之王——云阳山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