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聋

  • 右心声学造影检测突发性耳聋患者右向左分流的临床价值
    耳聋在临床上简称突聋,患病率较高,约为5/10万~30/10万,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也逐渐年轻化[1-3]。突聋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伴随症状较多,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突聋的病因学研究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有较多研究发现内耳微循环障碍可以导致听觉的严重下降甚至消失[4]。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RLS)可以影响微循环通路。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3年6期2024-01-11

  • 突发性聋发病率高且趋于低龄化
    整理|豆子突聋,学名为突发性听力损失,或者叫突发性聋。近些年,突聋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低龄化趋势。今年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当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听力学中心组长,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傅新星医生就突聋给大众更多讲解和建议。傅新星医生表示:“从临床数据上来看,近几年突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的人群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学生、上班族也有发生突聋的情况。突聋的发病原因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有一些影响因素可能与病情相关,如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睡眠

    至爱 2023年5期2023-09-13

  • 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进展
    上升。气滞血瘀是突聋的临床常见证型。文章通过查阅近10年来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突聋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中医内治、外治、综合治疗等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发现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听力、减轻伴随症状、改善焦虑情绪等,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关键词】中医;气滞血瘀;突聋【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0-0063-03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5期2023-06-13

  • 血脂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急症,指72 h 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在相连的2 个频率听力下降 ≥20 dB[1]突聋发病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血管功能障碍,如血管疾病或血液粘度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突发性听力损失[2]。因为耳蜗是终末器官,仅由一或两个迷路动脉供应,当发生血管功能障碍时,会导致耳蜗供血不足,所以其对缺血、缺氧的损伤格外敏感[3],任何引起血管功能障碍的原因,都可能引起突聋的发生。脂质代谢异常可以引起血液粘度增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4期2023-05-30

  • 《四型突发性聋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临床观察》摘译
    200092)突聋的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假说聚焦于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002年初Tran等提出内耳膜迷路积水(EH)与听力下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Nagawama及Nakashima等提出的内耳膜迷路磁共振的3D-FLAIR成像推动了相关研究。本研究纳入单侧突聋患者,进行鼓室内注射钆内耳膜迷路MRI检查(3D-FLAIR序列),运用课题组提出的容积参考评分系统(VR评分)评估膜迷路积水程度,旨在探讨EH在四型单侧突聋中的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2年1期2022-11-27

  • 突发性耳聋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72 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2个相邻频率听力下降≥20 dB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1]。突聋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急症,每年发病人数高达160/10万,且我国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并呈现年轻化特点[1-2],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交流。患者就诊后往往急切想得到有效的治疗,但影响突聋疗效的因素繁多[3],很难评估个体的预后。为此本研究纳入可能影响突聋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可更好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20期2022-11-03

  • 突发性耳聋与血脂、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常因数分钟、数小时或3 d 内突发原因不明的听力损失而就诊[1],部分还会出现呕吐、眩晕、耳鸣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突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2]显示,当供血发生障碍时,内耳迷路动脉难以快速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导致严重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耳聋。凝血功能障碍、脂代谢异常等因素均可引起缺血,导致内耳细胞受损。然而,由于患者听力受损程度差异、个体伴随症状不同以及治疗时机不当等因素,常造成部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年5期2022-09-21

  • 补体C3、C4、抗凝蛋白及血液流变学与突发性耳聋发病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耳聋(以下简称“突聋”)指72 h内出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特点为患者至少在2个连续频率听力损失≧20 dB HL,且病因不明,其发生给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困扰[1]。因突聋病因及机制并不明确,现今并未有确切有效治疗方案。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认为结合突聋听力曲线分型予以相应治疗对患者大有裨益,但尽管如此,不同患者预后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甚至经系统治疗后听力也难以恢复正常水平,寻找相关指标以帮助临床预判预后并针对性干预仍是当前突聋研究领域一项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2年4期2022-08-18

  • 心理状态与不同分型突发性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常见的耳科急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因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稳定,给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2-4]从社会和心理学的视角对突聋进行探讨,发现负性情绪、心理压力、生活方式等因素易诱发突聋并影响预后,是对突聋生物学机制的有力补充。然而,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对突聋的影响方面,心理状态与突聋不同听力曲线分型有无相关性的研究甚少,尚无具体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2年2期2022-04-19

  • 微循环障碍危险因素与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loss)简称突聋,是一种在72 h内突然发生的、具体发病原因不明的、在连续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及不同程度的压力等各种影响,其发病率在日渐上升。突聋的病因尚不明确,考虑可能和内耳血管、炎症、免疫因素等有关。突聋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在治疗上也多以改善血管循环为主要治疗手段。1 微循环与突聋微循环是微动、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功能是保持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

    河北医药 2022年4期2022-01-01

  • 近30年突聋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简称突聋,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突聋是临床常见的耳科疾病,患病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世界各国的治疗方案尚未统一[2]。近年来我国的突聋发病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1],但当前仍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进行支撑,美国的患病率为5-27/10万[3],美国每年新增约6.6万例。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是对文献特征进行定量研究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年5期2021-10-26

  • 鼻咽癌放疗后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赵质彬突发性聋(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既往大多数研究者推测其可能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肿瘤、遗传等因素[2,3]。国外有研究者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人群中突聋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4]。在临床突聋诊治过程中通过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发现少数突聋患者有NPC放疗史。然而,既往较少有研究对N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年4期2021-07-13

  • 突聋”不可拖延治疗
    王宁宇“突聋”是突发性耳聋的简称,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即在72小时之内发生且相邻两个频率的听力下降20分贝以上。“突聋”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40~50岁发病率最高。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身体机能有所衰退,并且工作压力、生活负担普遍偏大,“突聋”便容易乘虚而入。突发性耳聋是由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除了突然发生听力下降以外,80%~90%的患者伴有耳鸣,50%的患者出现耳朵发闷的情况,30%的患者会有头晕不适的症状。“突聋”并非只会

    科学导报 2021年40期2021-07-07

  •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分析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是指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1]。据2015年版的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统计分析,约30%的突聋患者伴发眩晕,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2]及内耳供血障碍有关。由于本疾病极大地困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根据中国突聋多临床研究中心指南[3],不同听力曲线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并对症治疗眩晕症状,记录突聋伴眩晕与不伴眩晕的治疗效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1年3期2021-07-06

  • 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对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观察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作为一种耳科常见急症,危害性大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据报道,美国突聋每10万人中有5~27人发病,每年新发约66 000例[2];2011年德国突聋指南报告中指出德国突聋发病每年新增(160~400)例/10万人[3]。根据听力损失的主要频率和程度不同,临床上通常将突聋分为5型,分别为低频下降型、中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其中我国中频下降型发生率较低,故国内研究多将中频下降型纳入低频下降型[1]。2013年突聋分型治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1年2期2021-05-07

  • 突发性聋预后研究进展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其定义为72小时以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1],发病率约为每年5-27/10万人[2]。其病因不明,主要以激素治疗为主,但患者的预后存在差异[2]。探索能够准确预测突聋预后的因素及模型对于疾病防治、减轻公共医疗负担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报道了许多可能影响突聋预后的因素:临床特征、炎症指标、凝血功能等,但关于预后模型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开始运用机器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年2期2021-04-25

  • 突聋”年轻化,预防听力损失10建议
    发性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一般认为,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分贝以上时称之为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耳聋多指重度听力损失。以前突发性耳聋多见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可现在正频频降临到青少年身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占到30%。突发性耳聋的原因目前并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突发性耳聋诱因众多,多与熬夜、过度劳累

    江苏卫生保健 2021年9期2021-03-27

  •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不少年轻患者的“突聋”都与熬夜有关。目前,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很多因素可能诱发“突聋”,如劳累、精神紧张、突发情绪起伏、持续噪声环境、高血压等基础病,以及早期神经肿瘤等。“过去,‘突聋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与其自身存在基础病有关。近年来,到耳科来看‘突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同仁医院耳科主任赵守琴说,突发性耳聋发病不分年龄,治疗只有一个原则——“越快越好”。“有时候发生‘突聋前会出现程度不重的听力下降。这

    科学导报 2021年14期2021-03-11

  •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加,与此对应的,突聋也在挑战着我们的认知。去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张女士因为连续熬夜清空购物车,导致左耳突聋,好在就诊及时,病情得到了控制。突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需要住院治疗吗?多久才能康复?突聋爱“找”哪些人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即在72小时之内发生,且相邻两个频率的听力下降20分贝以上。当到医院就诊时,医生会为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并绘制听力曲线,然后根据听力曲线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突聋。一般来说,每种疾病都有自己

    大众健康 2021年3期2021-03-10

  • 妊娠期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效果
    001突发性聋(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3]。突聋可在不同人群中发病,包括孕妇,但国内外有关妊娠期突聋的报道较少。临床实践中,偶尔也有妊娠期突聋患者前来就诊,患者在被告知常规药物治疗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后往往拒绝接受治疗。由于妊娠期突聋的病例数较少,因此临床医生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了解较少,然而如何在确保胎儿安全的前提下挽救孕妇的听力是耳鼻喉科医生必须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于湘西土家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6期2021-01-30

  • 血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对评价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作用△
    婧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指短时间内紧急发生的、至少相邻2个频率听力下降达20 dB以上,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耳鸣、耳闷及眩晕。突聋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膜迷路积水、免疫应激有关。突聋的预后取决于初始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发病到治疗的时间间隔,以及是否存在眩晕及耳鸣等[1]。临床研究显示,部分突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升高,可能存在感染[2,3],为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年1期2021-01-15

  • 1000Hz阈值对评估低频型突发性聋预后的临床意义
    loss),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 HL[1]。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将突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1]。目前突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既往有研究显示[2],不同类型的突聋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存在差异。根据指南的定义,低频下降型突聋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年6期2021-01-05

  • 两种方案治疗难治性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疗效比较*
    发性聋(以下简称突聋)认识的深入,中国2015 年发布了新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指南中针对高频下降型突聋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均给予了详细阐明。然而,在现有的利多卡因+激素的治疗方案下,其预后仍相对较差。在未进行突发性聋的分型治疗前,既往多项研究发现补救性治疗在部分突聋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另外我国指南也推荐了高压氧或鼓室内注射激素均可作为补救性治疗。由于每种类型的突聋发病机制不尽相同,补救性治疗在不同类型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0年5期2020-12-25

  • 突发性聋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00)突发性聋(突聋)是耳科常见的急症,是指3天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及以上,多为单侧,常伴有耳鸣、耳闷、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1,2]。近年来,我国突聋患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突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只有不到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4,5],已有相关研究显示[6~8],精神紧张、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起伏、生活不规律、心理创伤等可能是突聋发病的主要诱因。突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6期2020-12-09

  • 突聋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分析
    30%~60%的突聋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或者不稳感等前庭症状[3,4],考虑可能与内耳结构中耳蜗和前庭终末器官相邻且血供和神经分布关系密切有关。近年来,随着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的应用,临床上对半规管和耳石器的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分别对突聋患者的五个前庭终末器官功能进行评估,分析突聋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0年5期2020-09-17

  • 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宿江突发性聋(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逐渐年轻化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突聋的病因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认为与感染、遗传及内耳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探究突聋的发病机制一直是该病的研究重点[3]。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微血管病变作为T2DM主要的慢性并发症成为了T2DM患者的主要致死、致残及影响其他疾病预后的主要原因[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2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0年3期2020-06-03

  • 突发性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3突发性聋(简称突聋,sudden deafness,SSHL)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已知主要病因有内耳微循环障碍、特异性病毒感染等[1]。其中最常见、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内耳毛细胞的供血和供氧不足致内耳毛细胞功能障碍。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动脉硬化和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D-二聚体(D-dimer,D-D)是监测凝血状态的重要指标,与突聋患者微循环障碍有着密切关系。故本研究拟通过检测突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Hcy、D-D水平,探讨Hc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0年2期2020-05-20

  • 突发性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珅 胡萍萍 关兵突聋为72 小时内在至少相邻的2 个频率上突发的,且原因未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超过20dB[1]。突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常伴有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听觉过敏、耳周感觉异常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等,我国近些年来突聋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但目前突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有: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2,3],近年来突发性聋的慢性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0年1期2020-03-27

  • 耳鸣治疗仪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突聋伴耳鸣的疗效分析
    132000)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病且找不出明显诱因的耳鼻喉科类疾病。该病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眩晕、耳鸣等症状[1]。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为例,分析耳鸣治疗仪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突聋伴耳鸣的治疗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1~2018年11月,1年内收治的200例突聋伴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的对照组(100例,平均39.58±8.58岁)和耳鸣治疗仪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7期2020-02-27

  • 代谢综合征对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影响
    国突发性聋(简称突聋)的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听力的常见耳科急症[1]。突聋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微循环障碍是探讨的热点[2]。内耳微循环障碍和心脑血管栓塞可能存在相似性,基于此,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评估了不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血栓因素对突聋的致病作用及对突聋预后的影响[2~4]。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集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于一身的临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8

  • 微循环障碍引发突发性聋的病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SNHL),简称突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1],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通常单耳受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突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4]。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具体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内耳微循环障碍、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等[5]。内耳微循环障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引发突聋的重要病因及病理变化,目前突聋的很多治疗方案也都是通过改善内耳微循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年4期2020-01-10

  •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的研究进展
    下降≥20dB。突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突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Gul F等[4]通过对比分析50例突聋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中各种氧化应激指标发现:突聋患者的总体氧化水平、总体氧化应激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Capaccio P等[5]也通过研究发现64%的突聋患者血清中各种活性氧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突聋患者的总体氧化应激指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均说明氧化应激反应过程中的某些因子可能是突聋的致病因素之一。最近有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年2期2020-01-08

  • 你了解突聋
    可能意味着患上了突聋,必须及早治疗。?定义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老年人多发,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听力损失。突聋多为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可在3天以内听力下降到最低点。临床上约90%的突聋患者伴有耳鸣,50%的患者伴有耳闷、耳胀,30%的患者伴有眩晕或头晕,甚至有部分患者会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病因目前,突聋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常见因素包括

    老友 2019年11期2019-09-10

  • 妊娠期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志强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近几年突聋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趋向年轻化[1]。该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25~60岁,而老年和儿童发病率相对较低[2]。突聋亦可在妊娠期发病,然而由于发病率较低,同时很多孕妇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拒绝就诊,使相关报道较少。如何在确保胎儿安全的前提下,挽救孕妇的听力是耳鼻喉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24例(24耳)妊娠期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72例(76耳)孕龄期非妊娠女性突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9年2期2019-03-19

  • 突发性耳聋病因及其与内耳免疫学研究进展
    1)突发性耳聋(突聋)是突然出现的原因尚未明确的听力损失,通常表现是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内,听力至少连续3个频率下降超过20 dB,同时还伴随着眩晕及耳鸣。最常见的是单侧突聋,双耳突聋很少。突聋一般是通过听力学常规检查及一些临床症状来进行鉴别,根据听力损失程度、病程时间长短、听力损失类型、听力损失发病时间进行临床诊断,并必须排除已知内耳疾病。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造成的耳聋,只要跟上面所描述的症状相符,那么都能够称作是突聋突聋属于耳鼻喉科经常见急症,全球各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3期2019-01-10

  • 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现状
    于1978年报道突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BPPV的发生率为5%;2001年,Park等[2]研究报道约25.7%的突聋患者伴发BPPV;Lee和Choi等[3]于2015年研究277例BPPV患者,其中约有8.7%伴发突聋;国内吴子明[4]最早于2007年报道,突发性聋后出现BPPV的机率为38.9%,此后,陈志凌等[5]于2013年报道突聋继发BPPV的发生率为17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2期2019-01-05

  • 高压氧不同治疗时机对突发性聋疗效的影响
    性听力损失,简称突聋,是较为常见的耳科急诊,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1]。内耳供血障碍导致耳蜗缺氧是突聋的发病基础[2],而高压氧可以显著增加受损区域的氧供,理论上对突聋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但对其作用仍有争议[3-5],原因可能在于没有考虑高压氧不同治疗时机对突聋预后的影响。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笔者对75例突聋患者的高压氧不同治疗时机进行评估,以了解其对突聋疗效的影响。1 资料

    实用医学杂志 2018年22期2018-12-20

  • 伴眩晕的突发性聋临床特征调查分析
    28%~57%的突聋患者在听力下降同时伴有眩晕症状,这部分患者往往听力损害较重且预后欠佳[2]。本文对223例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住院治疗的811例突聋患者中,挑选出223例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符合突聋的诊断标准[1]。1.2方法收集223例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8年3期2018-10-15

  • 微波在突聋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突聋治疗中微波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突聋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辅酶A、三磷酸腺苷和丹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波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关键词 微波;突聋;效果突聋发病机制临床目前尚无准确定论,病毒感染与内耳缺血及微循环障碍的突聋病因在分子生物学、免疫血清学、病理组织学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得到重视[1]。舒张血管、活血抗凝是突聋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内耳血液循环改善至关重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0期2018-07-26

  •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1]。1944年,Dekleyn首次报道21例突聋患者。突聋的病因至今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迷路窗膜破裂等有关。有学者认为突聋是一种多病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除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其发病[2],因此探讨突聋的基因学发病机制,寻找突聋的致病易感基因,可为突聋的诊治提供新途径。本文对突聋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7期2018-01-13

  • 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突聋的效果分析
    塞米松治疗特发性突聋的效果分析邹海波(威远县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四川 威远 642450)目的:探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突聋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威远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特发性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其纯音听阈均值(PTA)的变化、治疗的效果,并分析治疗效果与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这些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TA低于其接受治疗前的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7期2017-12-11

  •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
    BPPV 1例;突聋与BPPV多发生于同一侧(29例)。手法复位治疗后2周和1个月其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73%。结论突发性聋合并BPPV患者其耳聋多呈全聋型,BPPV多为累及后半规管者,突聋与BPPV多发生于同一侧,通过手法复位治疗多数BPPV可获缓解,但其疗效不及原发性BPPV。突发性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常继发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前庭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7年5期2017-11-07

  • 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突发性耳聋20例临床研究
    疗后突发性耳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 方法 分析2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突聋患者突聋耳和非突聋耳(对侧耳)治疗前后的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声导抗鼓室压图及治疗疗效。 结果 患者突聋发病时间为鼻咽癌放疗后2~10(5.8±2.7)年,突聋发生前往往已存在放疗后慢性听力损失,其中突聋耳治疗前平均气导听阈为(76.5±23.6)dB HL,非突聋耳为(55.1±32.4)dB HL。突聋耳治疗前轻度聋1耳,中度聋3耳,中重度聋3耳,重度聋3耳,极重度聋10耳

    浙江医学 2017年10期2017-06-10

  • 突聋后会自愈吗
    不到了,有人说是突聋,过段时间会自己好,请问是这样吗?广西 陈先生陈先生:如果觉得自己突然听不到,或者耳鸣、眩晕,应该尽快去正规医院的耳科就诊。医生首先会检查患者外耳道有没有流脓、发炎肿胀或者耵聍(耳屎)堵塞,以及耳膜有没有凹陷、穿孔等问题。然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听力学检查,测试患者听力下降的情况,如下降到什么程度、什么性质的听力下降、什么频率段的听力下降。医生还会询问患者发病时的情况。通过这些,基本上就能诊断是不是突聋。对于突聋,国外认为这个病不需要治

    家庭医药 2017年5期2017-05-18

  • 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程度与疗效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是突发性聋(简称突聋)的最常见的伴发症状,有时虽然听力障碍已经极为严重,但仍不被患者重视,而耳鸣的困扰却引起注意,可以在早期作为听觉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警告。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70例突聋患者的耳鸣程度及疗效与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突聋疗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突聋与耳鸣的临床相关性,从而为耳鸣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一些思路。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住院治疗且病例资料完整的70例(76耳)突发性聋患者,男46例,女24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4期2017-05-18

  • 17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涛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指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 HL[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突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但突聋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以探讨与突聋相关的因素,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7年2期2017-03-23

  • 患上突发性耳聋该怎么办?
    性耳聋”,也叫“突聋”。如果一个人在短时间或3天内听力快速下降,具体表现为相连3个频率(比如纯音测听图上的500Hz,1000Hz,2000Hz)听力下降≥30分贝,且一般是单耳发病,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患上突聋。如果你不知道30分贝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来打个比方,冰箱启动的声音大约也是30分贝左右,如果您突然听不到冰箱启动的声音了,就要提高警惕。怀疑患上突聋需尽快就诊突发性耳聋属急症,一旦发觉突然的耳鸣或听力下降,必须尽早前往医院就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贻

    健康管理 2017年1期2017-01-23

  • 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进展
    析不同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对我院2收治的出现了突聋的患者72例,按照患者年龄段分布,分为青年组、壮年组以及老年组各18例,22例,32例,对比各个组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通过对患者对症治疗在青年组患者当中听力后期部分或完全恢复的患者有13例,壮年组患者当中后期恢复的患者有15例,而在老年组患者当中仅有6例患者的听力得到了部分恢复。讨论:在青壮年患者当中,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外伤导致,老年患者多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5年12期2016-03-04

  • 甲强龙耳后注射治疗突聋疗效分析
    醇药物甲强龙治疗突聋的疗效。方法:129例突聋患者分为耳后注射组(60例)和静脉用药组(69例),除常规治疗外,耳后注射组在耳后局部注射甲强龙 0.3m g/kg/d,每隔1天给药 1 次,1疗程 10 天。全身用药组静脉给予氢化泼尼松注射液 20 m g,1 次/日,3 天后减 量为 10 m g,1 次/日,共治疗6 天。结果 经过 1~2 个疗程治疗,耳后注射组治 愈 18 例,显效 15 例,有效 16 例,无效 11 例,总有效率 81.67(4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10期2015-10-21

  • 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治疗比较
    康有志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治疗比较康有志目的 比较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突发性耳聋患者257例,按类型不同分成双耳突聋组(n=31)与单耳突聋组(n=226),均给予扩张脑血管、能量合剂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单耳突聋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双耳突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单耳突聋组的平均听阈值好于双耳突聋组患者;听力增益单耳突聋组显著优于双耳

    当代医学 2015年6期2015-08-01

  • 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期疗效分析
    的分析突发性聋(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至2014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240例突聋患者,根据是否伴BPPV分为突聋伴BPPV组(55例)和突聋未伴BPPV组(185例);两组突聋患者再根据听力曲线分为4型: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均给予口服激素治疗3~5 d,4型患者再分别给予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杏丁联合利多卡因、杏丁联合东菱迪芙、杏丁联合东菱迪芙,疗程2周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17期2015-07-07

  • 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在突聋听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觉稳态诱发反应在突聋听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李家荔※,杨和平(长江航运总医院耳鼻咽喉科,武汉 430019)摘要:目的探讨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在突聋听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长航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并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制订的突聋诊断依据的双耳突聋患者20例,上述患者在同一天内的安静或自然睡眠状态下分别进行ASSR、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纯音测听检查,分析ASSR与纯音测听和ABR的相关性。结果0.5

    医学综述 2015年7期2015-03-04

  • 突发性耳聋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突发性聋以下简称突聋是指在数分钟 、数小时或3 d以内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至少在相连的 2 个频率听力下降 20 dB 以上, 常伴有耳鸣、耳闷、眩晕或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 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虽经积极治疗, 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听力永久性损失、耳鸣等后遗症, 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种耳科疾病。现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9年10月~ 2012年9月收治的突聋患者608例的人口学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该病的人口学临床特点。报告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4期2014-09-05

  • 突发性聋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突聋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先天性的血管因素异常、氧化应激反应、热休克蛋白、补体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相关基因的异常很可能是突聋的致病易感因素。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血管因素相关基因与突聋发病的关系血管因素是被多数学者认可的致病因素。耳蜗的血供来源于小脑前下动脉的迷路动脉,它有三个分支(蜗支、前庭支和前庭蜗支),但其分支均为终末支,无侧支循环。因此,当发生血供障碍时,很难由其他动脉血予以补偿,从而出现内耳供血障碍,这很可能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4年2期2014-02-10

  • 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进展
    综述·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进展侯志强1,2综述 王秋菊1审校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患病的平均年龄为50~60岁[1],针对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约7 500例突聋患者的研究表明,典型突聋发生在43~53岁之间[2],但它也可以发生在儿童、青少年、老年等各年龄阶段[3]。由于人体各年龄段生理特点不同,因此各年龄段的突聋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可能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年4期2013-02-14

  • 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对比分析
    杨聪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指的是患者突然发生并且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听力水平可以在数分钟或是数小时之内,或少数患者在3天之内突然下降至最低点[1],同时可以合并耳鸣或眩晕症状,通常第Ⅷ脑神经会有受损,其他的脑神经均无明显受损症状。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220例突聋患者,男119例,女101例,年龄在35~68岁,平均(45.5±7.2)岁,均

    当代医学 2012年1期2012-05-31

  • 伴和不伴眩晕突聋患者疗效比较
    不伴眩晕和伴眩晕突聋患者的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008~2010年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并随诊1年的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的突聋病例96例,均为单耳患病,其中,不伴眩晕突聋患者43例,年龄12~68,平均37.69±16.84岁,男26例,女17例;以0.5~4 kHz频率平均气导听阈为中度听力损失20例,中重度听力损失18例,极重度听力损失5例;全频听力损失18例,低频听力损失12例,高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年4期2012-01-11

  • 突聋患者心理障碍及护理干预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其发病突然,听力严重减退,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症状;使患者产生恐怖感,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突发性耳聋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该病目前病因不明,通常在患者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可在瞬间或最多不超过48 h即达高峰,给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再加上伴有不同程度的突聋、眩晕及恶心、呕吐发作,使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科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6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期2010-08-15

  • 突聋后期再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秦贺突发性聋(突聋)的病因迄今不十分明确,临床治疗方案也不统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国内外学者对突聋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方案仍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突聋后期患者,需不需要继续治疗,治疗有无效果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研究观察了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103例突聋后期患者再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0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突聋后期患者103例(112耳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年1期20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