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

  • 符号学视域下《山河故人》的隐喻分析
    格。在影片《山河故人》中,反复出现了黄河、钥匙、音乐、方言等重要符号,其影像符号背后的所指隐藏着作者更多的画外之意,同时也是理解电影主题的关键。事实上,电影制作就是一种符号化的编码过程,而观众观看影片则是一种解码实践。解码与编码不断互动,观众也不断地理解导演的编码意图,这个过程也就是电影由能指到所指的过程。1 电影符号的隐喻在符号学理论中,索绪尔认为,符号就是带有意义的物体,即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是我们感知的符号的形象,“所指”则是“能指”所指代的头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2023-11-03

  • 贾樟柯导演电影的文化景观建构
    地转型,从《山河故人》到《江湖儿女》,贾樟柯独有的文本化叙事开始转向。由传统的贾樟柯式空间表征叙事,转化为“电影奇观”时空叙事。其电影从个人视角出发,具有浓重乡土情结,用作者式的时空影像浓缩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承载着中国社会集体影像记忆,建构了“奇观式”独特的、可读的文化景观。而本文试图分析《山河故人》到《江湖儿女》背后的逻辑变迁,厘清贾樟柯导演电影文本中的空间表征、叙事美学以及文化景观的建构。【关键词】景观;文化景观;《山河故人》;《江湖儿女》【中图分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2023-07-20

  • 论《山河故人》中的悲剧意味
    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更像是对贾樟柯电影的一次小结”,[1]促使他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影片上映后,认可、批评声迭起:有人认为影片折射出“城乡、阶层等文化间的交叠与冲突”,表征出孤独意识及文化认同缺失下人的身份焦虑;另一派批评家则认为较其早期电影,《山河故人》在灵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由笔者的观影体验来看,诚然《山河故人》有符号化、概念化等问题,但影片传达的“悲剧意味”,仍是为人动容的。一、“心是空的”与“立心”:悲剧意味的来源及表达贾樟柯导演的系列影片中包含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2023-01-05

  • 山河故人》的叙事空间与场景建构研究
    ”。在电影《山河故人》中,贾樟柯保持了其一贯的美学风格,围绕汾阳小城中沈涛、张晋生、梁建军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叙事,展示了时代变迁背景下个体情感与命运的沉浮。在电影中,导演创新性地把不同时空与画幅的比例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现实时空的建构和解读,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一种真实而独特的观影体验。同时,影片进一步加强了戏剧化叙事,通过多重极富隐喻性的意象符号设置,营造出一系列富有意味的叙事场景,使电影在平稳而温情的叙事节奏下也能够塑造出真实感人的戏剧冲突,更加体

    声屏世界 2022年13期2022-10-10

  • 乡土电影中语言符号对人物角色塑造的作用 ——以贾樟柯《山河故人》为例
    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中坚持让主人公说方言,通过方言元素的使用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帮助。本片的人物命名同样体现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从而引出了导演对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影响下“何处是归处”的思考。粤语歌《珍重》作为道具符号,是贯穿全片的感情线,在残酷的现实中唤醒了主人公尚存的最淳朴的情感。一、方言——底层人物的身份标识影片《山河故人》有三位主要人物,分别是沈涛、张晋生、梁子。三人生活在山西汾阳,在影片的“过去”的叙事时空中,三人都讲汾阳方言。在同一个叙事空间,

    戏剧之家 2022年35期2022-02-11

  •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影视艺术——以《山河故人》为例
    斯情结”。《山河故人》中主人公沈涛的儿子张到乐与在澳大利亚中年老师米娅的忘年恋,便形象地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对象转移。张到乐从小生活在缺失母爱的家庭中,他对母爱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父亲的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到乐与米娅相遇时,米娅正巧也被婚姻刺痛,导演将两个境遇相近、年龄相远的人物碰撞在一起,并描绘了一段跨越世俗的爱恋,从侧面体现出贾樟柯对情感认知的真实性。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了《珍重》这首歌,张到乐也通过《珍重》迅速拉近了与米娅的距离,因为沈涛曾用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2021-11-14

  • 电影《山河故人》影像空间美学建构研究
    好人》,从《山河故人》到《江湖儿女》无一不体现出他对影像空间的擅长与痴迷。就如他在《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中曾说道“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2015年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集中体现出贾樟柯导演对影像空间美学的表达与建构。从影像空间建构层面看,《山河故人》不仅囊括了“山”川“河”流的地理空间,还涵盖汾阳——澳大利亚的地域空间、1999年——2014年展现15年跨

    声屏世界 2021年2期2021-11-14

  • 电影《山河故人》中的大时代与小人物分析
    摘要:电影《山河故人》是由贾樟柯编剧执导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情片,保持了其一贯的“纪录+剧情”的风格。他的视线与镜头不回避也不美化,始终坚持影像表达中的写实与生活感,在对生活敏锐的捕捉与质朴而冷静的视角下,体现出了诚恳的人文情怀。贾樟柯很擅长从自身生活经历中挖掘故事,但他的故事并不是狭隘的自我表达,他准确聚焦于那些看似平淡而琐碎的生活画面,营造了巨大的影像空间,观众可以从中触及现实真实感并找到情感共鸣。关键词:《山河故人》;大时代;小人物;时代变迁;个体命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2021-09-10

  • 贾樟柯影视符号化研究
    色。本文以《山河故人》为例,从民族文化、时代背景、音乐、色彩和方言角度阐释贾樟柯影视的符号化。关键词:符号化;《山河故人》;贾樟柯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符号是传播的基础,形成了传播的文本、信息和话语。传播是现实得以产生、维系、修补和转化的符号过程[1]。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受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及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其大部分电影风格表现出对主流电影叙事方式的颠覆,对小人物命运的折射以及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2021-08-13

  • 从三个时间点入手浅析作品《山河故人
    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用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三个时间点讲述故事,从这三个时间点入手浅析作品,漂泊与回归的叙事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个人、家庭成长的特点,以及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再到时代的变迁规律。此外,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中透露出浓重的乡土情怀亦是让人喜爱,暗流般的形式主义符号让电影更加充实丰满。关键词:《山河故人》;时代变迁;乡土;形式主义作者简介:刘新宇(1998.1-),男,汉族,山东滨州人,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中图分类号]:J9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2021-05-13

  • 山河流转 故人不再——评影片《山河故人
    矛盾。影片《山河故人》秉持了导演贾樟柯一贯的风格,将故乡的情结融贯于整部影片,回溯不同时空的社会风貌,在大时代的流转中,呈现人物情感的漂泊栖息。整部影片贯穿亲情与爱情的纠葛,平凡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表现出了对于命运与时间无力掌控。导演以时代的烙印呈现个体生存无法规避的漂泊与孤独,个体生命体验悄无声息地融入时代的变迁。未见山河流转,却道故人不再。一、分段叙事:时代孤寂的群体思索导演将整部影片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部分,以三段顺叙的时空阐述一整个时代的人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2021-01-13

  • 文化自信背景下《山河故人》的文化冲突分析
    导演执导的《山河故人》就是一部典型的反映普通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生活百态,剧中角色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表现出微妙心理变化,分析他们的心理变化有助于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进而帮助大众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一、贾樟柯执导作品介绍贾樟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讲述了时下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再现了普通民众的真切感受,犹如中国社会的一面面镜子。贾樟柯成长于偏远县城,早期的经历让他储备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他能从容驾驭小城镇人物的生活。他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08

  • 流动世界中的“家” ——后现代语境下《山河故人》的“家园意识”
    和沉重”。《山河故人》是近年来贾樟柯的一部重要作品,电影获得了第68 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是贾樟柯第一部真正在内地院线公映的电影。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故乡三部曲”的格调,通过1999年、2014 年、2025 年三个时间跨度展现“时代的巨变”“家园的变迁”和个体在这种剧烈变动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一、恋地情结与故乡的意义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故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它是贾樟柯影片的一个基本主题,甚至可以说是带有某种原型意味和恋地情结。贾樟柯像一

    文艺论坛 2020年4期2020-11-11

  • 简析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符号运用
    樟柯在影片《山河故人》中精心安排了大量的符号语言,使得影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对超现实叙事的应用也是贾樟柯相比之前的作品来说的一大突破和提升,比之前的作品多了一份对未来社会的关怀、担心和忧虑,这也标志着其电影创作风格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山河仍在,物是人非。在电影《山河故人》中,“山河”都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时间跨越多久,变化多快,“山”依旧是那个“山”,“河”依旧是那条“河”, “山” 与 “河”共同组成了这部影片的现实世界。“故人”远去,或为天国,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2020-06-11

  • 电影《山河故人》与《童年往事》中“原乡认同”的叙事差异
    发,通过对《山河故人》与《童年往事》的具体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内地电影和中国台湾电影在表达“原乡”这个传统母题时影像叙事层面的差异性,进而将这种叙事差异置于整个华语电影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关键词】原乡认同;叙事差异;乡土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逐渐崭露头角,他们打破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历史叙事,以纪实的手法探索中国乡土边缘个体在时代中的真实处境,开启了中国内地电影融入世界华人电影的个人叙事潮流。其中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在主题和艺术表达上与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3期2020-05-26

  • 山河故人》:回得去的故乡,留不住的时光
    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中,使用了三个不同比例的画幅(4:3,16:9,2.39:1),讲述了三段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故事(1999,2014,2025)。个体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失散于山水之间,通过电影,或许我们可以再次相遇在时光之中。选择: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是三角问题!(1999 年)电影的第一段,乍看起来,会以为是90 年代的小镇三角恋故事——赵涛饰演的沈涛俏皮灵巧地跳跃在爱慕着她的两个青年之间。选择?与其说选择他者,不如说是自我的角逐。涛的父亲经营

    环球首映 2020年6期2020-01-17

  • 简评电影《山河故人》的时空艺术
    。本文將从《山河故人》的电影时空艺术出发,对电影的音乐、时空场景、时间点进行评析。关键词:时空艺术 《山河故人》 空间 场景在电影创作中,每个导演对于空间的运用都有他们自己的思考,电影的空间处理对电影创作中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贾樟柯导演当然也不例外地出彩于新生代的结构特色,他更倾向于在电影中使用叙事语境与风格论。贾樟柯电影中变与不变的城镇空间、城市空间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电影的空间对于贾樟柯导演的创作意义很大,在

    参花(上) 2020年1期2020-01-03

  • 山河故人》对白特征及表意探析
    地域变体。《山河故人》中米娅老师是既会说英语又会讲中文的“双语人”;沈涛、梁子是使用汾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双言人”;少年到乐会说英语、普通话和上海方言,他既是“双语人”也是“双言人”;张晋生是一直使用汾阳方言的偶尔穿插英文单词的“单言人”。《山河故人》中的主人公能动或被动地进行着语言的选择,以完成会话与交际,导演也以此为手段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推演与深化。贾樟柯巧妙地运用语码转换,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剧情发展,深化了电影表意。一、《山河故人》中的语

    电影文学 2019年11期2019-11-16

  • 真实美学视域下《山河故人》地域文化韵味略论
    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中得到很好的诠释。导演对汾阳文化充满自信,在影片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容,真实地展现出汾阳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方言的运用体现汾阳人生命本体的真实方言存在着独特个性和特点,是与个体生命密切相关的“胎记”。贾樟柯主要运用地道的山西方言表现影片主题,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次讲座中曾说:“在我的电影里面,我特别喜欢使用方言。因为我觉得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人的母语,演员用母语表演的时候会显得更加自然。方言带给演员一种语言上的自由……在我建构自己电影

    电影文学 2019年6期2019-11-15

  • 空间、身体与性别话语:《山河故人》多重叙事空间表述
    意的名词。《山河故人》(贾樟柯,2015)用沈涛、张晋生、梁建军三个人物的爱情纠葛,展示了在时代变迁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思想交融,并将之集中成为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体验以及内心的考问与质询。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三段时空交错的情节序列,营建了视觉奇观化、叙事神秘化和意象玄妙化的影像镜语展现,三个人物在多重时空自由转换下各自不同的情感境遇和人生遭遇,也成为他们彼此现实困境与精神苦闷的生动指喻。影片中所展现的城市空间,既是故事得以发展的地理空间,

    电影文学 2019年3期2019-11-15

  • 电影《山河故人》的文化传播与叙事解析
    当中。电影《山河故人》是贾樟柯近期较为优秀的作品,影片从深层次上讲述了一场文化选择的故事,中西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在影片叙事中逐渐铺展开来,贾樟柯用文化的冲撞再次描摹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一、贾樟柯电影与地域文化贾樟柯有着相当浓厚的乡土情怀,他的家乡山西对于他来说是其影视创作的基础,是他的根,山西文化滋养了他的艺术根系,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源泉。从贾樟柯早期作品开始,贾樟柯就将叙事对象选择其家乡山西,山西小县城的人、事、物频繁地出现在他的电影当中,并构成

    电影文学 2019年4期2019-11-15

  • 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透过贾樟柯山河故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贾樟柯影片里的底层人物,同时也对影片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了深度思考。关键词:人物形象、山河故人、贾樟柯一、关于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坚持以“历史的记录者”姿态拍摄电影,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他的电影先后塑造了小偷、矿工、妓女、移民、下岗工人等一系列边缘人物形象,弥补了底层平民电影的缺失,具有强烈的边缘意识及底层意识。本文旨在对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中的边缘人物形象及烘托手法进行系统研究。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3期2019-10-21

  • 山河故人》:原乡的现代性困惑
    乎可以涵盖《山河故人》的特定情境、情节与人物命运。赵静曾说:“怀旧的时刻是一种准备脱离过去、脱离一切结局和回响的文化标志,为将来的尽善尽美做准备。”《珍重》无疑扮演了怀旧角色,它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回响,也是一种记忆追忆。英国乐队“宠物店男孩” 的歌曲GO WEST 和《珍重》形成了鲜明比照。GO WEST曲调激昂明快,充满了移民动员与宣传的力量;《珍重》基调伤感,令人抑郁伤怀。这两首歌征兆了电影的主题:原乡还是异域?钥匙也隐喻了上面的主题。钥匙在电影中出现了

    南风 2019年12期2019-09-10

  • 山河故人》中扛刀少年的图像学阐释
    演的代表作《山河故人》为例,来展现电影艺术在创作过程中的镜头构象,其中通过镜头语言的表达揭示出电影艺术的内核。本文将对其电影图像中的地域流动现象、家庭亲情关系、故乡情结的流逝等现象进行分析,把扛刀少年与关公的符号隐喻,进一步升华为《山河故人》中所要表达的遗忘与留恋的情愫,逐渐向大众阐发电影艺术的本质,借此构建起艺术学理论中各类艺术理论相关联的桥梁。关键词:《山河故人》 贾樟柯 电影构象 扛刀少年 图像学阐释图像学的研究是西方艺术兴起并发端的,代表作有潘诺夫

    参花(上) 2019年8期2019-09-05

  • 导演与观众:《山河故人》的认知耦合与疏离实验创设
    公映的电影《山河故人》,截至2018年11月,豆瓣电影长评论达到2096篇,短评47457。豆瓣网中的豆瓣电影(https://movie.douban.com/)是国内重要的以电影为纽带的社交平台,聚集了数量庞大的用户,它们的电影评论对中国电影市场极富影响力,因此本文选择豆瓣电影作为数据搜集来源。《山河故人》由三段故事组成,山西小城汾阳姑娘涛儿不知道该选煤矿主张晋生还是矿工梁子,1999年的春天,涛儿最终选择了张晋生,梁子远走他乡。2014年,背井离乡1

    电影评介 2019年3期2019-07-10

  • 山河故人》:原乡的现代性困惑
    乎可以涵盖《山河故人》的特定情境、情节与人物命运。赵静曾说:“怀旧的时刻是一种准备脱离过去、脱离一切结局和回响的文化标志,为将来的尽善尽美做准备。”《珍重》无疑扮演了怀旧角色,它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回响,也是一种记忆追忆。英国乐队“宠物店男孩” 的歌曲GO WEST 和《珍重》形成了鲜明比照。GO WEST 曲调激昂明快,充满了移民动员与宣传的力量;《珍重》基调伤感,令人抑郁伤怀。这两首歌征兆了电影的主题:原乡还是异域?钥匙也隐喻了上面的主题。钥匙在电影中出现

    南风 2019年34期2019-06-20

  • 电影《山河故人》中的对抗力量探究
    )一、前言《山河故人》是著名导演贾樟柯的代表之作,体现了贾樟柯纪实的电影风格。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来自空间、情感及文化的对抗力量,成为编制整部电影框架的重要元素。将1999年、2014年及2025年三个时间点,以平直、纪实的方式,将过去、现今和未来的时空节点串联起来,体现了一种“孤独”的主题色彩,但从中折射出人性的柔弱处。因此,从剧本创作的角度而言,电影《山河故人》的对抗力量从三个维度空间进行了构建,同时也让电影所承载的艺术文化元素,在对抗力量的张力中,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0期2019-04-08

  • 山河故人》里的山河
    人性电影《山河故人》里的画面很美,每一帧镜头都是纯净的,耐人寻味。没有华丽的色彩,但那明晰的青灰色,灰白色是那样的让人沉静,那样迷人,带着洗涤、过滤后的怀旧味道。贾樟柯依旧用他细腻含蓄的真情征服了观众,这份沉湎于心底的感情在时代的巨流里宏大,命以“山河”。一、生活化的情感见过很多种故事的表述方式,传奇式、巧合式、悬疑式、多线索式,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力图把故事讲成一条完整严密的线,有头有尾、有因有果、逻辑严密、起伏勾连。但这背离了生活,不是生活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山河依旧,故人难留
    凡摘 要:《山河故人》作为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在2015年上映的文艺电影,于众多商业大片的围剿之下拿下了3萬的票房,真正地做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他通过镜头语言将故事的真实性与虚幻完美融合,通过听觉效果引发时代与情感的共鸣,导演运用娴熟而精湛的视听语言,处理出准确而生动的叙事和节奏,一步一步地引出故事的核心观点。关键词:《山河故人》;贾樟柯;视听语言;真实;虚幻;时代;情感[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0期2018-09-17

  • 对于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的评论
    于他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想表现的东西的总结。虽然电影运用了不同的时间段,导演还是用一种非常现实以及美学的方式将中国的真實状 况描绘了出来。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继续远离了过分慎重以及观察性强的电影风格,这种风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深有体现。甚至连电影的叙事也变得更加充满感情。然而,贾樟柯导演的对于电影主题的聚焦还是始终保持如一,电影《山河故人》反映了导演对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反思,这种变革正是因为中国正进入经济全球化。电影中还有其他一些细节,导演最想

    大东方 2018年4期2018-09-10

  • 浅析《山河故人》的符号语言
    王梓电影《山河故人》宣传海报上有句话:我们都是时光的浪子,客死异乡的老人,无论老中青幼,不分贫富贵贱,全部都在流离的路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家园故土,人事变迁的故事。用片名《山河故人》四个字来概括,再合适不过,每个人都在颠沛流离。本文通过电影中的种种象征来分析其电影符号语言。苏珊朗格说:“所谓的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性形式,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符号,因为它并不传达某种超出它自身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说它包含了某种意义。它所包含的东西是一种意味,因此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2018-08-06

  • 论《山河故人》的孤独主题
    【摘 要】《山河故人》是由著名导演贾樟柯编导的家庭生活电影,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三代人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地相遇离别的故事。影片的基调是孤独的,不光是沈涛、晋生、到乐等主人公深深地笼罩在孤独之中,影片中的各种小人物也在体验着不同生活中的不同孤独。本文就拟在分析不同原因所导致的孤独,感受导演贾樟柯所赋予的这种孤独的意蕴。【关键词】贾樟柯;《山河故人》;孤独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061-03影片选取了

    戏剧之家 2018年4期2018-05-15

  • 山河流转,故人难寻 ——试从历史语境看《山河故人
    西北大学《山河故人》贾樟柯的转变非常明显。在改变与继承中,《山河故人》讲述着有关时间与情感的故事,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贾樟柯不得不学会变通,探索新的叙述方式,讲述着他一贯关注的人、土地、文化,刻画着所有人都见证过的山河流转,所有人都留不住的人事变迁。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无论是贾樟柯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与汾阳的渐行渐远,汾阳,也不再像当初的《小武》一样,为他提供无穷的灵感和动力;是在几番落寞后,贾樟柯开始向市场和观众有所妥协;还是全球化这股飓风触到了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3期2018-03-28

  • 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中的媒介景观研究
    景分析电影《山河故人》在2015年上映,上映时间较短,所以,票房成绩与一般商业片相比不算高。但人们通过这部电影,对于国内新生代导演的认识以及对于电影文化的感知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电影导演贾樟柯在国际电影节当中经常担任评委,他的实力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认可。贾樟柯有一套自己的电影叙事方式,比较明显的就是对电影在主题和时间上的表现,个人风格比较鲜明。贾樟柯导演凭借一部又一部带有极强个人特色的电影开拓了中国电影的新视野。下面笔者将对电影《山河故人》当中的媒介景观进行详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8期2018-02-23

  • 现实关怀与文化乡愁 ——电影《山河故人》主题探析
    虹 甘亚伟《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时隔九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商业性质电影,他用跨越几十年的时空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微弱个体以及每个人的具体情感及内心世界。乡愁是一个文化概念,当代社会的乡愁,已不仅是怀念自己地理位置的家园,更多的是某种记忆中的精神家园,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把这个说成是“文化乡愁”[2]。《山河故人》讲述了时代变迁下故人漂泊无依、无家可归的怀旧情绪,这也是一种现实性的文化乡愁,它是对乡土与生俱来的留恋,表达了创作者文化寻根的愁绪和桑梓情缘。1 现实关怀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2018-02-22

  • 贾樟柯电影中的农村人物的嬗变 ——以《山河故人》为例
    山西特色,《山河故人》在山西汾阳拉开序幕,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对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山河依旧、故人离去的想法进行了深入刻画,影片整体基调比较伤感,具有明显的中国情愫。1 《山河故人》电影简介《山河故人》是一部由贾樟柯导演编剧执导的家庭剧情现实主义电影,其主要讲述了山西汾阳人沈涛一家三代自1999年到2025年的时代变化下的情感变化故事。《山河故人》的主人公主要是张晋生(山西煤矿主)、沈涛(小学教师)、梁子(煤矿工人)、张道乐(沈张之子)、刘陆(梁子之妻)、M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2018-02-21

  • 山河故人》中的“伪思乡者”与故乡的缺场
    艺片中。而《山河故人》的故事地点被设在山西汾阳,显然也并非偶然,而是颇具深意。在《山河故人》中,故事发生地汾阳成为一个充满感伤和复古意味的家园符号。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都围绕汾阳一地缓缓展开。正如影片开头女主角沈涛所唱(伞头):“家住汾阳龙门地,表里山河留美誉,文峰塔上升紫气,迈步走向新世纪。”由第一句可知这段歌词的叙述者身份为“汾阳人”,第二句的“表里山河”代指山西,并呼应电影题名,第三句的文峰塔是汾阳的古老象征,最后一句的“新世纪”则以一种近乎反讽

    创作与评论 2017年24期2018-02-11

  • 地方与空间:《山河故人》中文峰塔影像的符号隐喻
    5123)《山河故人》2015年上映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这是以往少有的。相当部分影评人认为这部影片背后的贾樟柯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贾樟柯了,失去了一直以来的对边缘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实际上,贾樟柯导演仍将镜头对准家乡的汾阳小城,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符号隐喻,怀旧歌曲、迪斯科、黄河、文峰塔、扛大刀的少年、钥匙等,其中导演倾力关注的地方景观文峰塔的镜头前后共出现了四次。美籍华裔学者段义孚在其著作《空间与地方》中从经验的视角对地方与空间的关系

    文化艺术研究 2018年1期2018-01-29

  • 山河故人》里的山河
    3 ]电影《山河故人》里的画面很美,每一帧镜头都是纯净的,耐人寻味。没有华丽的色彩,但那明晰的青灰色,灰白色是那样的让人沉静,那样迷人,带着洗涤、过滤后的怀旧味道。贾樟柯依旧用他细腻含蓄的真情征服了观众,这份沉湎于心底的感情在时代的巨流里宏大,命以“山河”。一、生活化的情感见过很多种故事的表述方式,传奇式、巧合式、悬疑式、多线索式,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力图把故事讲成一条完整严密的线,有头有尾、有因有果、逻辑严密、起伏勾连。但这背离了生活,不是生活

    名作欣赏 2018年20期2018-01-27

  • 用马克思文艺理论分析国内文艺电影现状
    ;后会无期;山河故人;云里雾里;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话语权何为马克思文艺理论?在我看来就是用哲学的方法、哲学的观点来处理艺术、看待艺术问题、从而发现艺术、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艺术。放眼望去,整个国内影视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向上的,但是观其详便会发现,本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表象,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手段的提高,视觉效果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发展不断的突破。可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看看现在市面上的电影、影视作品,又有多少是在剧本本身的创新?不是有一个小笑话当然,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1期2018-01-15

  • 浅谈《山河故人》中的艺术意蕴
    周同摘要:《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具有突破性的一部电影,在主题挖掘的深度和情感表现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影片的主要内容由三个富有时代感和不同意味的故事组成,其主题立足于现实人生的悲剧性,重点阐述人物关系变迁中的复杂情感,突出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特殊内涵。山河不变、故人难留,人生有很多冲突与无奈,现实的变化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山河故人》中对情节的叙述符合艺术真实的要求,彰显了人文情懷和丰富的艺术意蕴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关键词:贾樟柯 《山河故人

    艺术评鉴 2017年22期2017-12-20

  • 山河故人》的美学创作及艺术风格
    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他的电影作品具有始终如一的真诚坦荡,以浓烈质朴的纪实风格、深沉温厚的平民意识展露对整个时代的追怀与感伤,对现实处境中的平民生活投以真诚的尊重与关怀,诚如贾樟柯自己所言:“我想用电影去关注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贾樟柯的电影讲述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但他的生活背景与阅历赋予他的天然的草根情结,令他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带着一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直面生活带来的刺痛感,站在大众的立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2017-11-16

  • 浅谈《山河故人》中男性角色弱化现象
    0444)《山河故人》自上映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这部被称为贾樟柯导演“冲奥的野心之作”,无论是电影蕴含的深层内涵还是纯粹的创作手段,都被广泛地研究。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来谈论影片中男性角色弱化这一现象。虽然贾樟柯导演在《山河故人》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如他在前几部电影中塑造的人物生动丰满,但是《山河故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男性角色弱化。尽管影片中主要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在数量上大体相当,但影片刻画最多的是女主角涛,而与涛联系最紧密的四个男性角

    电影文学 2017年10期2017-11-15

  • 山河故人》中的『伪思乡者』与故乡的缺场
    艺片中。而《山河故人》的故事地点被设在山西汾阳,显然也并非偶然,而是颇具深意。在《山河故人》中,故事发生地汾阳成为一个充满感伤和复古意味的家园符号。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都围绕汾阳一地缓缓展开。正如影片开头女主角沈涛所唱(伞头):“家住汾阳龙门地,表里山河留美誉,文峰塔上升紫气,迈步走向新世纪。”由第一句可知这段歌词的叙述者身份为“汾阳人”,第二句的“表里山河”代指山西,并呼应电影题名,第三句的文峰塔是汾阳的古老象征,最后一句的“新世纪”则以一种近乎反讽

    文艺论坛 2017年24期2017-11-13

  • 浅析电影《山河故人》中的时代变迁与个人情感际遇
    摘 要: 《山河故人》关注转型中国的社会创伤,充满着对故乡的无限怀旧和乡愁,是一部具有社会情怀的电影。该影片通过“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这一疑问,将时代变迁和情感纠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并将个体的生命体验悄无声息地融入时代长河中,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个人带来了无限创伤。关键词: 山河故人;符号;时代;情感;创伤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4-0092-04“造型性和运动性的统一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10-18

  • 山河故人》:时代变迁下孤独的灵魂
    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通过讲诉山西汾阳三个青年在25年的时光变换下不同的命运和生命轨迹,折射出这一代中国青年在巨变的社会现实面前所作出的选择,华丽的出场和落寞的收尾都是生命最终归于孤独的印证。孤寂的灵魂,浓厚的乡愁还有不断出现的象征符号是导演展现给观影者最直观的感受。关键词: 山河故人;符号;孤独,情怀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4-0089-03山西汾阳是贾樟柯影片固定的故事背景,这个小县城是导演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10-18

  • 试论《山河故人》中的两种孤独形态及其表现符号
    演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主要通过1999年、2014年、2025年这三个时间跨度去展示细微的生存个体在时代洪流转变之下的悲欢离合、生存状态、内心情感。然而电影放映至将近一半的时候,片名——《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才出现在大银幕上。从对影片英文名的直译中,很难理解为何山河也会离开,那么这一片名又为何要在影片放映到将近过半的时候才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呢?也许,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这部影片想要传递给大众的深层涵义。一、 山河

    电影评介 2017年14期2017-10-09

  • 符号化意象的表达
    电影语言在《山河故人》里数不胜数。《山河故人》里的符号像主要包括场景符号和音乐符号。而场景符号又集中体现为自然符号和色彩符号。《山河故人》中除了贾樟柯一如既往的县镇的“纪实”以及上述符号像体现了其作为“电影作者”的风格外,笔者特别关注的是其通过物件细节表达的符号化意象。肯定影像是符号性的目的在于否定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强调电影影像并非现实的摹写,而是艺术家为了表达意义而创造的现实。关键词:《山河故人》;电影语言;符号;作者论一、引言总览学界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

    速读·下旬 2017年8期2017-08-25

  • 山河故人》观后杂感一二
    范玮强《山河故人》观后杂感一二范玮强每到春节,仪式感便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被人反复提起。个人理解,仪式感强调的是一种庄重,强调的是一种文化记录和认同,是一种岁月的沉淀和积累,就是要让“做什么是做什么的样子,看什么有看什么的感觉”,是一种由各种标志性符号和事物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氛围,是经过时间反复冲洗之后依然存在的事物。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常常是很多仪式的高度集中和汇聚,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或者说更具民族性。好的影片正是执着于对文化片断的提炼表达,

    戏友 2017年1期2017-07-19

  • 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
    715]从《山河故人》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 王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山河故人》一如既往地体现着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对平民生活、个体生活的关注依然是贾樟柯电影的核心,情感的表达贯穿整部影片。以赵涛的三次选择为中心的影片是一部好故事加真感情的良心之作。贾樟柯把政治大环境作为影片的背景,抓住了当代生活的痛处,把人性中的死结,把生存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呈现出来,让人们独自去正视与体会。贾樟柯 《山河故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2017-07-12

  • 现代文明的情感断裂 ——从格雷马斯矩阵解读影片《山河故人
    阵解读影片《山河故人》□ 冯斐然《山河故人》讲述了一个平淡而深刻的东方故事,有着深厚的东方民族文化积淀,能够看到贾樟柯在对现实主义的坚持与守望。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矩阵分析方法,从人物关系设置方面来分析《山河故人》如何将现代文明背景下人物之间的情感断裂与人物现实困境表现出来。现代文明;格雷马斯矩阵;生存困境;情感离散格雷马斯语义矩阵图式①如下:X与反X,非X与非反X是两对相反对立的关系。X与非X,反X与非反X属于矛盾对立关系,这种矛盾对立关系要略次于相反对立矛

    视听 2017年7期2017-07-07

  • 由《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电影中的流浪者
    摘要]在对《山河故人》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其与各国艺术片导演在形式上的对话关系上,如对不同画幅比例、素材的运用等。但《山河故人》的最高价值,依然在于它充满了导演的人文情怀。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人与其故乡之间的经历,除沈涛外,其余人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流浪者”。文章即以此为切入点,从地理意义上的“在路上”、精神世界的分离、传统内在价值观的撕裂三方面,由《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电影中的流浪者。[关键词]《山河故人》;贾樟柯;流浪者贾樟柯凭借新作《山河故人》(

    电影文学 2016年20期2017-06-05

  • 孤独的灵魂与喧闹的群体
    一;苏州河;山河故人;“废墟美学”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03-01一、独特的视角与单一的镜头《苏州河》里的快递小哥马达与纯真少女牡丹、"我"与美人鱼表演者美美纠缠的爱情故事;《三峡好人》里的寻妻的韩三明、寻夫的沈红在消失的奉节中构成的某种意义上的交集;影片均从上海、奉节这样的发达城市中寻找普通的人,发掘与整个社会相背离的一面,以上海东方明珠这样的繁华为背景,以两个长相相似的普通女孩为中心,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4期2017-05-25

  • 从真实感的塑造审视贾樟柯的现实主义风格
    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无疑也是一部艺术水准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他一如既往地从个人的角度切入时代,从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中体察时代变迁中漂泊的情感,用记录、体验、虚构和想象完成了时空、人物、情节等多方面的真实感塑造,但也存在着符号化意象过多、主角造型失常、人物情感单薄等问题。关键词:贾樟柯 山河故人 真实感现实主义作为第六代导演“作者电影”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关键词与其说是“批判”“揭露”,不如说“真实”更为准确。在贾樟柯的最新一部作品《山河故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2017-05-24

  • 山河故人》:世俗生活中的生命悲欢
    □ 郭增强《山河故人》:世俗生活中的生命悲欢□ 郭增强电影《山河故人》关注普通人的现实抉择和传递对个体命运关怀的民生理念,诠释了在大时代面前的家庭悲欢,呈现了个体精神漂泊的故乡记忆;影片在表达沉重的漂泊命题时,如果能够让观众看到人性的亮光,就可能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山河故人》;世俗抉择;家庭悲欢;精神漂泊贾樟柯是一位关注社会底层、忧心故乡因社会现代化而压抑蒸发的艺术家。他的影片《山河故人》是一部扎根于世俗生活这片土壤之中的情怀之作。影片用质朴无

    视听 2017年4期2017-04-12

  • 影片《山河故人》赏析
    察与叙事。《山河故人》就是其中一例。本文主要分析人物特点、影片所策划的小细节、情节中的催泪部分、以及影片所独特的快镜头—时空跨越,最后得出时事境迁,不变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关键词:《山河故人》;人物分析;细节分析当我们看影片时,那些独有的镜头特写便是一个个对故人、故土、故乡事物的怀念。例如:伞头秧歌、花馍、饺子、舞狮、关公大刀等等。以及独有的山西地域特色,煤窑、煤车等。《山河故人》这部影片以主人公青春洋溢的动感舞步拉开序幕,以沈涛年迈的身姿在文峰塔下独自舞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2017-03-25

  • “坍圮”抑或是“重建”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山河故人
    义视域下的《山河故人》金 明(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平静的电影叙事展开了一幅全球视域下后现代的“离散神话”,电影以三段式的影像弥合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以镜像语言展开了“具有贾樟柯特色”的性别思考。本文通过对电影文本中“空间政治”“父权”“母职”三个相互缠绕的话题式概念的分析,解构《山河故人》中“有意味”的性别意象,试图在贾樟柯创作谱系中厘清影片中性别权力的结构框架,以释《山河故人》中“独到”与“暧昧”的性别表达。《山

    文化艺术研究 2017年3期2017-03-24

  • 时代变迁下的坚守、式微与变迁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电影演变
    迁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电影演变侯东晓,孙力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贾樟柯电影中的虚构是对纪实的反叛和新的思考;人物焦点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是其电影身份确立的必然结果;在叙事空间的扩张中,“故乡”意象不断的消逝,成为贾樟柯电影的内在驱动力。从整体来看,贾樟柯导演既有艺术探索,又有市场意识。他对电影的探索预示着中国当下电影发展的某种可能,对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走向具有指导意义。《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对其前期电影美学的反叛和思考的

    齐鲁艺苑 2017年1期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