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

  • 背篓
    有多少酸甜苦辣在背篓里浸泡如今,老了背篓也不知换了多少喜欢在背篓里耍的小鸟一个个飞出去出落成捍天护地的鹰雕看着背篓,多想啊再背上外甥,孙儿上地,回家,过桥喘气,流汗还要哼歌躬着腰奔跑多少次,老夢见背着太阳,扛着月亮还有娃儿们坐在背篓里嬉笑我呢脚步轻盈,年龄在变小作者简介:边秋生,山西省五台县人,爱好文学,对农村生活感悟颇深,笔下多为触景生情的诗歌作品。

    当代作家 2023年7期2023-09-16

  • 《纸的发明》中的新鲜词
    》,一旁的“美词背篓”问道:“文文,你发现一些新词、好词没有?给我的背篓里装一些吧!”文文认真看看课文,笑了起来:“有个词你一定喜欢——贡献!”“美词背篓”一听,笑着说:“是的,我最崇拜为人们做贡献的人,他们是我的偶像。这个词语我收下了,还有吗?”文文看了看,说:“‘创造,这个词你一定喜欢!”“说到‘创造,古时候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最伟大的创造,几千年来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创造我当然喜欢了!”“还有‘粗糙‘改进‘传承,你喜欢吗?”文文说。“这些词我也喜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23年8期2023-02-18

  • 湘西背篓文化基因建构及设计应用探究∗
    篓不离背”,湘西背篓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淳朴的湘西人民,彰显出湘西独有的生活方式及艺术特色,它不仅是湘西人民的财富,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为适应当地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湘西人民展示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技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背篓,展现了湘西特有的背篓文化。背篓的制作集技术、艺术与文化为一体,展示出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活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等20 多个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湘西人民展现出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断追求着人

    林产工业 2022年12期2022-12-26

  • 网球赛场的背篓少年,夺冠了
    “小背篓,晃悠悠……”这首充满童年记忆的歌曲耳熟能详。近日,在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赛场上,一个背着背篓的少年被大家关注。这个少年就是王发——新晋U14组的男单冠军。王发,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背上的背篓里放着他心爱的球拍和网球。这个憨厚的山里少年背着背篓,看起来与赛场格格不入,却让人感觉格外亲切。6年前,8岁的王发还不知道网球为何物,却因为耐力好、爆发力强,被他的“伯乐”,也就是他的教练张晓洪教练一眼相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网球之路。每天练习发球、挥拍不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2年42期2022-12-08

  • 网球赛场的背篓少年,夺冠了
    “小背篓,晃悠悠……”这首充满童年记忆的歌曲耳熟能详。近日,在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赛场上,一个背着背篓的少年被大家关注。这个少年就是王发——新晋U14组的男单冠军。王发,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背上的背篓里放着他心爱的球拍和网球。这个憨厚的山里少年背着背篓,看起来与赛场格格不入,却让人感觉格外亲切。6年前,8歲的王发还不知道网球为何物,却因为耐力好、爆发力强,被他的“伯乐”,也就是他的教练张晓洪教练一眼相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网球之路。每天练习发球、挥拍不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42期2022-12-08

  • 背篓情深
    六年级 崔鑫蕾《背篓》一文选材有新意、表达有角度,但也有不足:比如写法有些落入俗套——前文还在“画龙”就知道后文要点什么“睛”了。 另外,习作既然要以物喻人,最终就要回归到人的精神品质上,但小作者没有安排这样的情感过渡,文末也没用点睛之笔升华到“人”的人格魅力上。倒不如换个角度描写人:写背篓的目的就是歌颂像外公一样的劳动者。若以背篓为线索,集中写一件事、一个人,让人物与事物(外公和背篓)相互交织,相互生发,文章就会更加生动、更有情趣。外公住在“昭君故里”兴

    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 2022年6期2022-11-23

  • 红色背篓精神传承教育基地:“红色背篓”映初心
    文◎卜晓朴《红色背篓》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深山区供销社负责人王福山带领职工几年如一日,用背篓把山区人民急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背上山,再帮村民把农副土特产品卖到山下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把“红色背篓”精神传遍了全国。影片主人公王福山的原型正是北京市原房山县周口店黄山店分销社门店经理、共产党员王砚香。为让全区党员干部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房山区于2018年3月着手修建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2019年2月完成。如今,以纪

    北京支部生活 2022年10期2022-11-23

  • 以物喻,以事说
    文。下面以习作《背篓》为例,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在物与人之间行文过渡的。背篓湖北省钟祥市郢中街办新堤小学六年级 崔鑫蕾妈妈的老家在“昭君故里”——湖北兴山县古夫镇的大山里,背篓是山民们主要的运输工具。(引出背篓)每年春天,长辈们都会到山上砍一捆捆小手指粗的荆条。在阴天下雨或是夏季歇凉时,人们会坐下来编织背篓。这种用荆条编织的背篓大都用作背粮食、药材。人们还会在秋冬用楠竹劈成篾条编成背篓,这种背篓主要用来背娃娃,或者背衣物、食物。(介绍背篓)我的童年是在外公

    小学生作文·小学中高年级适用 2022年6期2022-06-27

  • 背篓情深
    望夫子岩。于是,背篓成了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一篓一篓背下山,一篓一篓背上山。汗水洒下一路路,背篓塞满金砖砖。”妈妈常说,外公用背簍背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如今他该享享福了。所以,我们这次回老家的任务就是劝外公外婆下山住。我们的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行驶了两个多钟头,剩下一段羊肠小道就得靠我们的双腿了。溪水叮叮咚咚地在耳边响起,山鸟忽地从眼前掠过。远远地,我们看到了半山腰上,外公用背篓背出来的小平房,认出了大树下外公外婆瘦小的身影,听到了外婆熟悉的召唤声。吃饭时

    小学生作文·小学中高年级适用 2022年6期2022-06-27

  • 以物喻,以事说 ——多角度写人
    文。下面以习作《背篓》为例,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在物与人之间行文过渡的。扫码获取写作素材包背篓湖北省钟祥市郢中街办新堤小学六年级 崔鑫蕾妈妈的老家在“昭君故里”——湖北兴山县古夫镇的大山里,背篓是山民们主要的运输工具。(引出背篓)每年春天,长辈们都会到山上砍一捆捆小手指粗的荆条。 在阴天下雨或是夏季歇凉时,人们会坐下来编织背篓。 这种用荆条编织的背篓大都用作背粮食、药材。 人们还会在秋冬用楠竹劈成篾条编成背篓,这种背篓主要用来背娃娃,或者背衣物、食物。(介

    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 2022年6期2022-06-24

  • 外公的背篓
    屋的角落靠着一只背篓。因长久无人问津,背篓边沿积了厚厚的一层灰。一看到它,倏地将我的思绪带回童年。这是外公的背篓。曾经,它是我的第二个家。背篓不大,小时候的我能刚好窝在里面。外公总会在背篓里铺上一层有些许发白的红色小毯子,毯子里还藏着糖块,尽管不多,但够我安分好一阵。一摇一摇,我在外公的背篓里醒醒睡睡。天晴时,走不了多远,我就能感受到外公背上的热气,透过背篓的小孔传递到我的掌心。“外公,你累不累?”“外公不累,欣娃不担心。”偶遇暴雨天气,背篓随着外公一深一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5期2022-06-02

  • 背篓少年”打动人心
    腼腆,背着竹编的背篓,里面装着一双网球拍。少年名叫王发,来自云南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在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赛场上,经过激烈角逐,他最终夺得U14组男单冠军。过去6年,王发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训练,一双网球拍,寄托着少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争光。如果说网球拍承载着王发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那么背篓则诉说着他与家乡的深深牵连。比赛时,一名前来观赛的老乡把这个颇具佤族特色的背篓送给了王发。在当地,背篓是再常见不過的工具,过去王发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35期2022-03-15

  • 声乐作品《小背篓》的艺术风格分析
    族声乐作品,《小背篓》也是其中之一。音乐家在创作声乐作品《小背篓》时,引入了湖南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元素,同时也使用了现代音乐技法。这使《小背篓》极具艺术感染力。《小背篓》能带领听众回到湘西民众的童年场景。本文对声乐作品《小背篓》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全面分析。一、声乐作品《小背篓》的创作背景分析声乐作品《小背篓》的词作者欧阳常林出生于湖南。他非常了解湖南民间艺术文化。他凭借自身对湖南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准确把握艺术创作思路,使作品的歌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小背篓

    戏剧之家 2021年27期2021-11-14

  • 黄牛背篓
    杨轻抒背篓是黄牛的名字,是小主人给取的。小主人是一个很乖的孩子,才十五岁就不上学回家帮家里干活儿了。当然,小主人牵上背篓的牛鼻绳还要提前三年——现在背篓已经三岁了。小主人不上学了,一是家里需要幫手,另一个原因,是成绩差。当然,这个不好对外人提起。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小主人对背篓背篓妈妈很好,总是一大早就把背篓的妈妈和背篓牵到坡上吃草,有时候还背着家里偷偷给背篓的妈妈吃黄豆饼。背篓从小就认为小主人是世上最好的主人。但是现在背篓很生气,不,是很绝望。背篓已经

    小小说月刊 2021年9期2021-09-23

  • 火红的辣椒
    外清新,爸爸背上背篓,妈妈和外婆提着篮子,我紧紧跟在他们身后。哇!这些辣椒娃娃太可爱了,让人爱不释手,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小辣椒被放进背篓里,我心里高兴极了!一会儿工夫,外婆已经摘满两个背篓了,我要加把劲了。摘完第一排,开始摘第二排。这第二排可没第一排那么好摘了,外婆说那是因为辣椒品种不同,摘起来感觉也不一样。摘了一会儿,我的手便开始疼了,很想放弃,但看看外婆一刻不停地在摘着,我擦了擦头上的汗,继续摘起来。一直到中午,我们才背着满背篓的辣椒回家。到家时,我发现

    快乐作文(3.4年级) 2021年8期2021-09-06

  • 中农集团:交接“红色背篓”,传承供销基因
    工代表参观“红色背篓”教育基地,重温供销合作社光荣传统,感悟供销合作社人的为农情怀,传承供销合作社红色基因。在鲜红的党旗下,中农集团4名预备党员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在中农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春林的带领下,在党员代表和职工代表的共同见证下,他们在党旗前庄严地许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红色背篓交接仪式。王春林将红色背篓交到预备党员手中,希望党员干部职工传承发扬好“坚决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坚持为人民”的“红色背篓”精神。其间,大家观看了

    中国农资 2021年18期2021-05-25

  • 王砚香:山路上的“背篓商店”
    带领下,职工背着背篓上山卖货又收购,这种经营方式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篓商店”,由此形成的“背篓精神”被传承至今。“这艰苦的路,我们不走群众就得走”1953年9月,王砚香在周口店供销社当上了一名售货员,那年他23岁。踏踏实实地在娄子水分销店、瓦井分销店学习锻炼后,1956年,王砚香当上了黄山店分销社门店经理。1958年,黄山店村积极响应号召,按照“三上山”——人上山、畜牧上山、生产资料上山的要求,发动公社社员全力开垦荒山,开展农业生产建设。7个生产大队的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5期2021-05-20

  • 有一种摇篮叫背篓
    身边,她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应该是她的孩子。三个人唱着同样的山歌,唱着唱着,她们竟泪眼蒙眬,在场的人都泪眼蒙眬,有的孩子还抹了抹眼泪。这让我们迷茫,她们到底唱的什么,而有如此的感染力?我问一旁的一个瑶族同胞,瑶族同胞给我们翻译,他轻轻地告诉我们,老奶奶唱歌词是: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小时候把你背在背篓里,上山时把你挂在树枝上,蚊虫盯你,蚂蚁咬你,可你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一听,突然,眼泪就止不住溢出眼眶,我承认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过后我把这次

    南方文学 2021年6期2021-01-02

  • 背篓哥”刘成松美景里求富
    小学文化程度的“背篓哥”刘成松精心创作的介绍景区各景点的打油诗,直白风趣,被传为佳话。“背篓哥”年逾五十,已在景區谋生多年,常年背着一只背篓,一面给游客背东西或者背小孩,一面充当导游,用自创的打油诗和诙谐的话语向游客解说各景点,顺带推销拐杖等商品,通过无可替代的个人魅力,将游览景区的旅程变得轻松有趣,受到游客欢迎。他是个精瘦的人,个子不高。他的家在恩施大峡谷万丈悬崖下方一个名叫倒灌水的小片区——这里是恩施大峡谷的腹地。当地有句老话叫作“嫁女莫嫁倒灌水”,可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47期2020-12-23

  • 一只背篓见证为人民服务精神
    持为人民”的红色背篓精神,正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根据中国关工委“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的要求,北京市房山区关工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开展了“三传承”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优秀经典,传承节日美德。活动开展过程中,讲好背篓故事,传承好背篓精神成了区关工委工作的一张红色名片。当年的王砚香(左一)与同事交流服务体会红色背篓的记忆——双脚踏遍群山路 真情服务背篓魂艰苦的路我们不走,群众就得走;我们一个人走一趟,省得群

    中国火炬 2020年11期2020-11-17

  • 背苞谷
    谷从地里回来。满背篓的苞谷棒子,特令人喜爱。不过,这一背篓苞谷少说也有40千克重。“陶勋,想不想去体验一下?”爸爸笑着问我。“好,好。”背苞谷,多美的事,我立马答应。姑妈拿出一个编织得十分好看的新背篓,我就和表哥、表弟向苞谷地出發了。姑妈家的苞谷地真远啊。走过一条小河,还没到;爬过一座山坡,仍没到;转过一个山头,终于到了。这么远的路程,难怪小表弟只背几个苞谷就不肯再背了。来到地里,我们几个赶紧掰苞谷,然后将苞谷装进背篓。“装满,我背得动!”表哥见我背篓里的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20年9期2020-09-12

  • 白嘴角马的背篓
    拾到了一个精美的背篓。它将背篓背在身上,觉得十分潇洒。它十分珍视这个背篓。它想,对于这么好的一个背篓,一定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才是。于是,它把许多它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放在背篓里面。当白嘴角马想用这里的东西时,随时就拿出来,十分方便。大家都十分羡慕白嘴角马的背篓,说它获得了一个宝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嘴角马的背篓装的东西越来越多。白嘴角马总是认为,重要的东西应该装在背篓里,这是没有什么疑問的。可是,重要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不停有东西装在了背篓里。由于背篓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0年8期2020-08-06

  • 三代劳模接力传承“红色背篓”精神
    一部名为 《红色背篓》的电影风靡大江南北,这部电影就是根据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供销合作社的真实故事改编的。1951年,周口店供销合作社在黄山店村设立了一个分销店。从1958年到1965年,这个山乡小店在负责人王砚香的带领下,常年背着背篓上山,又收货又卖货,用辛勤的汗水服务了山区百姓、带动了地方经济,被山区群众亲切地称为 “背篓商店”。他们的这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被誉为 “红色背篓”精神,王砚香也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背篓商店”

    工会博览 2020年17期2020-07-11

  • 乡间证词:女人的背篓
    )唯将旧物表深情背篓、钢笔、糖罐、邮票,在过去,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物件。但有人将它们珍藏在记忆里,视如珍宝。考古一件旧物,和它们曾经或者现在的主人对话,你会发现旧物里藏着的故事,读到人物的命运以及内心深沉的情感。远年,背篓是背负在庸城(张家界古时为“古庸国”)乡村女人背上一生都不曾卸下的山货,从少年到暮年,如影随行。背篓里,有乡情,有民俗,有温暖,有责任。古老的村庄,女人读书少,与男人一样肩披日月,背着背篓,在山间、田野劳作。她们有坚韧的臂膀。肩上的

    十几岁 2020年35期2020-03-18

  • 把根扎在有泥土的地方
    者送医送药。一個背篓,装满了药品器材和健康宣教资料,再加上一根打狗用的木棍。每天,杨刚琼就背着这个“简易医疗点”在村里四处巡诊。村里有子女常年不在家的老人,也有失独老人,杨刚琼总要上门瞧上一眼才放心。她还常常自掏腰包给有困难的村民送药品,耐心叮嘱该怎么服用后才离开。(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7月28日)素材解读1.爬起来背上背篓就走,从不迟疑。1964年出生的杨刚琼,如今已在基层医疗战线工作33年。她每天忙个不停,有时深夜接到村民电话,爬起来背上背篓就走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36期2020-01-25

  • 把法治与正义送进大山的“背篓检察官”
    访 图/石涛“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呀野果哟……”一首耳熟能详的《小背篓》,唱出了祖祖辈辈居住在武陵山深处的土家族、苗族群众对竹编背篓的一种特殊情怀。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黔江区,90%以上是山地,73%的人口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背背篓出行是当地流传几百年的习惯。同样的大山,同样的背篓,不同的是背背篓的人。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石会检察室以潘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检察官,他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当代党员 2019年16期2019-09-25

  • 做红背篓精神的小小践行者
    工程——传承红色背篓精神,旨在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背篓人”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红色背篓”讲的是房山区周口店黄山店三代背篓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它就来自房山,来自孩子们生活的地方,让孩子们觉得特别亲近,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英雄人物不仅仅是在影视剧中,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学习身边人的精神,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更是让孩子从小树立以他人为榜样,为他人服务的品质的最好的教育素材。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让“

    教育·校长参考 2019年1期2019-09-10

  • 高山族背篓球与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整合策略
    园 郑凤敏高山族背篓球是高山族十分传统的一项活动,最初是猎人在闲暇时通过将猎物放入对方背篓中所形成的一项技能,后来逐渐发展成普遍的体育游戏项目,全面训练参与者的投掷能力、奔跑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在幼儿体育游戏课程中组织高山族背篓球活动,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体育项目,让幼儿及时展开体能锻炼,自觉传承高山族的传统文化,切实发展幼儿的文化意识,全面优化整体素质。因此,我园积极利用高山族背篓球来组织体育游戏活动,切实丰富幼儿的锻炼经历,使其在比赛、玩耍中掌握各类运动

    家长 2019年24期2019-01-14

  • 巴人背篓背脚佬
    特色的精心编织的背篓,以及让人荡气回肠的背脚佬吼出的号子,就更加使人心驰神往了。打我记事起,我最早听到的歌就是“嗨嚯——嗨呀嚯”的背脚号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里人搬运东西的主要方式是背,背的工具除了有大小背篓外,还有脚背子、背架子,当然还少不了歇脚的打杵。山里没公路没车运输食盐,因此很多壮年人就成了“背脚佬”,通往四川的大路就成了盐道。每当我们听到盐道上传来“嗨——嚯——嗨”悠长、高吭、粗犷的号子声,我们这些伢子们就会兴高采烈起来,要么跟着一起“嗨—

    民族大家庭 2018年6期2018-12-13

  • 背篓夫妻”相守35载: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
    。夫妻俩用一个大背篓、兩根竹竿,弥补两人各自的缺陷:外出时,曹树才背着站在背篓里的许厚碧,他是妻子的双腿,妻子是他的眼睛。“背篓夫妻”因此得名。曹树才说,他是从1988年开始背妻子的,这些年,背篓平均两年就要换新的。曹树才说,从地上站起来的那一刻最吃力,最怕踩空摔着妻子。热点提炼:相守、关爱、真情、爱与奉献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8年6期2018-11-30

  • 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
    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门槛走进来。令我不明白的是,虽然有那么多障碍,可从来没见他们因此撞到或被门槛绊倒。要知道,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摔跟头的,何况他们身后还背着那么重的背篓。后来,我请教了一位当地的居民,老人家告诉我,想在这样的房屋里自如穿梭,就必须记得一句话: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篓。听完老人家的话,我陷入了沉思:可

    散文诗 2018年22期2018-11-15

  • 饥荒年代的奇遇
    夜时分,我背着小背篓,母亲把我送到门口,她先悄悄来到门外四下看了看,确信清冷的街道上并无一人,这才让我走出了家门。当我义无反顾地走进漆黑而又令人恐惧的夜幕时,紧张得心“怦怦”乱跳,周围似乎有无数眼睛在看着我,身后也似乎不断传来“沙沙”的脚步声。我不敢朝四下看,更不敢抬头看天上一眨一眨正监视着我的星星。那片我早已侦察好的玉米地平时最多十来分钟就到了,现在却觉得它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来到地头,我没敢在路边下手,怕路边遇到偷菜“同行”而尴尬万分。再说玉米地边

    奇闻怪事 2018年7期2018-10-22

  • 房山区“背篓商店”传承人白金海
    个“红”即“红色背篓”与“红色邮路”。本文就讲讲“红色背篓”的故事。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是“红色背篓”的发源地。1958年到1965年的7年时间里,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带领6名职工,为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笔,“背篓商店”也成为全市和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1965年“背篓商店”的接力棒交到了白金海手中,白金海带领分销店的职工继续将“红色背篓”精神传承下去。从房山区档案馆馆藏的一组“背篓商店”的老照片中,可以找到王砚香、白金海等人当年的身影。

    北京档案 2018年7期2018-08-09

  • 背篓
    灰的破破烂烂的竹背篓。阁楼经过几次大清理,只有这个背篓仍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对襁褓时的记忆,大多已经印象很模糊,但总能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些事情。我知道了与竹背篓有关的件件往事。小时候,每当奶奶背着幼小的我穿过院子的大门口,乘凉的老爷爷老奶奶便打趣道:“你要把这个丫头背去卖了吗?”奶奶便笑起来,我却赶紧往背篓里缩。等出了院子的大门,我再攀着背篓的边缘,将脸紧紧地贴在奶奶的脖子上。那时候,我眼中的奶奶是多么的高大,脸庞白净,只有两三道皱纹横着,头发虽然黑白夹杂,却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12期2018-01-04

  • 脊梁
    从哪里冒出一个大背篓。你坐在地上,我坐在你身旁,看着你热切的目光不停地扫视着行人。每当有人大喊:“这里有活儿,有没有人要干?”总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你也不例外。整个一天,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早已打消了你的激情。我的肚子也已饿得咕咕叫,可母亲,你却一直坚守岗位,未曾离开,直到黄昏。“喂,打小工的,我这里有个活,你要干吗?”一听这话,你激动地站了起来,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干,请问是干什么,拿多少钱?”“哦,背20包水泥,上十楼,拿50块,怎么样?”“呃……老板,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2期2017-12-26

  • 背着娘去逛街
    然想起阁楼上的小背篓,竹编的能坐能靠的小背篓,是他小时候坐过的。娘背着他做饭、洗衣、赶集、爬山、过河……现在,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娘不足六十斤,不盈一握,坐在背篓里,也像一个婴孩。他背着娘挨家挨户地串门,叔伯婶娘们都朝他竖大拇指,热情地将他迎进送出。他背着娘来到集贸市场,竟像罗敷来到城南隅,让所有人为之停驻,连警察也向他脱帽致敬。“娘,给您买几块糯米糕吧……”强子一开口,卖糯米糕的大嫂就递过来一大袋,连说:“送给你的,不要钱!”“娘,喝点水豆腐吧……”强子话音

    小小说大世界 2017年7期2017-07-12

  • 割青草的小姑娘(外一首)
    …割青草的小姑娘背篓是她心爱的行囊她将带花的绿草捋成一把把花束精巧地插在背篓的四周又把可以充饥的野菜仔细地放在背篓的中心她还给背篓扎上了花翅膀当她背起背篓回家时肩上的“凤凰”便搧动着馨香的花翼……后来,割青草的小姑娘出落成山村的“草粮美眉”她身上依然散发着草花的馥郁母亲常常听见她梦中的呓语——醒来,她说是又梦见割草时误伤的那棵庄稼……白发与黑发当年——父亲在母亲头上寻找白发很难找,很难找找来找去仅找到一根父亲说:“我帮你把它拔下来吧?”母亲说:“不要拔,不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6年12期2017-04-14

  • 脊 梁
    从哪里冒出一个大背篓。你坐在地上,我坐在你身旁,看着你热切的目光不停地扫视着行人。每当有人大喊:“这里有活儿,有没有人要干?”总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你也不例外。整个一天,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早已打消了你的激情。我的肚子也已饿得咕咕叫,可母亲,你却一直坚守岗位,未曾离开,直到黄昏。“喂,打小工的,我这里有个活,你要干吗?”一听这话,你激动地站了起来,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干,请问是干什么,拿多少钱?”“哦,背20包水泥,上十楼,拿50块,怎么样?”“呃……老板,

    中学语文 2017年35期2017-01-28

  • 舞蹈的陕南农具
    育着生活的希望。背篓打开中国地图,便会看到在陕南的北面,苍茫逶迤的大秦岭硬生生把关中平原这块风水宝地堵个严严实实,南面,犬牙交错的大巴山毫不客气地挤进来,门神般威风凛凛地堵住南大门,远观成都平原那千里沃野,也只有流口水的份儿。陕南就这样被夹在中间,除汉水留给汉中周边一些平地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只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了。由于地无三尺平,曾几何时,村民主要在贫瘠的山地讨生活,攀的是陡石山,走的是羊肠道,要想将生活所需运到目的地,背篓是最好的运输农具。背着一背篓东西的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6年10期2016-10-26

  • 母亲的背篓
    春(广西)母亲的背篓文 莫景春(广西)被磨光了背柄的背篓静静地挂在墙上,似乎沉浸在对往事美好的回忆之中。它的边框泛着岁月金黄的光芒,竹编的棱角磨得光溜溜的,有些杂草还紧紧地勾挂着,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地响……母亲如这背篓一样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日渐苍老,而这背篓却满满地装了一辈子的爱。背篓,是西南少数民族村寨常见的用具。故乡遍地山石,坑坑洼洼,难见一段平坦的路和一块平整的地。山野到处长着繁茂的杂草藤蔓,行走十分困难。背篓光洁油滑,服服贴贴地靠在背上,安全稳妥。

    老友 2016年7期2016-02-07

  • 湘西背篓文化与当代转型思考
    16000)湘西背篓文化与当代转型思考高 琼(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2016-02-04

  • 饥荒年代的奇遇
    夜时分,我背着小背篓,母亲把我送到门口,她先悄悄来到门外四下看了看,确信清冷的街道上并无一人,这才让我走出了家门。当我义无反顾地走进漆黑而又令人恐惧的夜幕时,紧张得心“怦怦”乱跳,周围似乎有无数眼睛在看着我,身后也似乎不断传来“沙沙”的脚步声。我不敢朝四下看,更不敢抬头看天上一眨一眨正监视着我的星星。那片我早已侦察好的玉米地平时最多十来分钟就到了,现在却觉得它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来到地头,我没敢在路边下手,怕路边遇到偷菜“同行”而尴尬万分。再说玉米地边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15年8期2015-09-10

  • 大山印象
    ,而是那一个个小背篓。很多父母是背着背篓来接学生的,背篓下面是瘦小苍老却很坚强的身子。他们有的是在家操劳的妈妈,但更多的是爷爷奶奶,因为这里的孩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留守儿童,甚至是单亲孩子。背篓里面装的是孩子的书籍、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上面捆绑着被褥,背在背上,被褥高出头顶一尺多高。从小到大,我没有见过这样的背篓,更没有见过用这种工具翻山越岭来接学生的。它让我想起了欧阳常林老师创作的那首《小背篓》: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3期2015-04-08

  • 背篓
    湖南 李永安竹背篓,一部读不完的书,是我一生永远的深情。天梯一样的山道,是竹背篓的身影,在隐秘的山涧里,渐隐渐现……背篓里,装着生活的五味;装着岁月久远的光影,装着父辈绯徊的追觅……风,穿过竹背篓,吹散了我长圆的爱情?小小的背篓呵,背出山里人的爱,背出苗家人的情,也背出侗族人的歌……一串串、一篓篓洒满五溪河岸。爷爷背着它, 翻山越岭, 打猎采药,孕育山民的坚毅。红军长征过山冈,爷爷跟着红旗走,把背篓背到宝塔山下,背到延河边上。阿爸背着它,怀着一颗赤热的心,

    散文诗世界 2012年1期2012-11-24

  • 人生所承载的永远是幸福的重量
    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捋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

    北方人 2009年8期2009-12-04

  • 山高不算高
    山里女人,背一高背篓宝塔般的猪草下山,把山背回家。她们采集一棵棵猪草,集满背篓,堆成堆,然后在背篓里垒装得像宝塔,高高耸立。男人的宝塔镇守在山巅,展示恒久的古迹。女人的宝塔垒在肩头,女人们背回一座座山,一座座山随着她们的步履移动。那些猪草,是女人们翻越九岭十八湾,踏遍山坡,才采集到的,才汇集这么多的。打猪草是一宗细致的活儿,最需要耐心。背猪草是一宗绵长的活计,最需要耐力。早春,积雪刚刚融化,地面上这里那里冒出星星点点的嫩绿,就成了打猪草人的追寻。手拿秧刀,

    延河 2009年3期2009-04-13

  • 可以低头,不能弯腰
    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令我不明白的是,虽然有这么多的障碍,可从来没看见他们当中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要知道,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摔跟头的,何况,他们的身后还背着那么重的背篓。后来,我请教了一位当地的居民,老人家告诉我,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记住一句话: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篓。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8年3期2008-03-25

  • 长寿背篓
    余年的历史了。竹背篓在乡里一般寿命为3至5年。因经常背庄稼、柴禾、粮食,加上风吹雨淋,破损很厉害。而杨家的背篓寿命可就长得多了。杨伯家在使用竹背篓方面有祖传家训:不过度。同村其他村民用背篓从地里背红薯到家,一般装70到120斤,杨伯家只装40斤左右。一般村民背乳猪到乡场上去卖要背3至5只,而杨伯家只背2只。有一次,杨家一个媳妇为了将地里的红薯藤一次运回家,装了高高满满一大背篓,被杨家老人痛责:你破了杨家的规矩,从明天开始,这背篓休息三天!那天晚上,杨家的5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06年8期200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