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锋

  • 中国画用笔的时代延伸性探讨
    法——中锋运笔、侧锋运笔等;同时他们还在笔墨上做了大胆探索。但从笔墨技法发展趋势来看,当代画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以更加自由流畅、生动活泼的用笔方式去表现自己心中所想所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讨当代中国画用笔特征和表现方式等问题。二、中锋用笔——中锋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用笔方法中锋是指笔画的线条须直而有力,笔力刚劲沉实,力透纸背,表现出遒劲有力的气势。其笔力要求坚实凝重、沉稳沉着、刚柔相济。中锋的特点是使笔力沉实稳健,力透纸背。它要求用笔准确而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2023-11-28

  • 书法线条怎样才能“圆厚”
    这种准中锋称之为侧锋。准中锋是介于侧锋与中锋之间的一种笔锋状态,但严格来讲,它与侧锋的用副毫、落墨即成偏侧之势是不同的。侧锋一般只用于起笔处,以便于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如不能转成中锋,则线条就易出现一边光一边毛的偏锋状态。“笔用中锋,非徒执笔端正也”,准中锋的笔锋状态也应属于中锋。典型的提笔中锋是南宋陈在《负暄野录·篆法总论》中赞赏李阳冰、徐铉用于小篆的笔锋状态:“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这是“用笔有力,且直下不”书写的结果。提笔中锋一般以笔尖着

    老年教育 2023年9期2023-10-14

  • 书法学习的动笔与动脑
    得淋漓尽致。二是侧锋居多。古人云:“中以取质,侧以取妍。”中锋是体现字形的质感与线条的力度,而侧锋则是以块面来求得视觉上的冲击,这个妍就是妍美,漂亮。2017年有幸在长沙聆听首师大叶培贵先生的书法讲座,叶先生论及行书用笔,讲到王羲之的行书,说他是恨不能笔笔侧锋时,深有同感。其实清代以来,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书大家,与其长期偏重于碑派那种稚拙、雄强而一味地去追求中锋质感有着很大关系。另外握笔姿势的不同,也同样制约了侧锋的表现。有着晚清书坛第一人之誉的道州何

    书画艺术 2023年3期2023-07-20

  • 荷花的画法
    骤一笔尖蘸重墨,侧锋用笔画出荷叶,画的时候注意荷叶的透视关系和两侧形状的变化;淡墨干笔补画荷叶内部结构,中锋用笔画出荷叶梗。再以淡墨画出另一片荷叶,并用重墨侧锋皴出叶筋;淡墨写出荷花,注意花瓣的大小变化和穿插叠压关系。步骤二中、侧锋并用,在画面上方画出下垂的柳枝,用笔要洒脱;画两只向下观望的黄莺,与荷花形成呼应,画的时候注意黄莺的动态和表情刻画。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步骤五步骤三调胭脂染出黄鹂的喙,赭石加藤黄调和染出额头、胸部和翅膀重色部分,尾部和颈部以藤黄接

    老年教育 2023年6期2023-07-19

  • 书法
    意:一是起笔处多侧锋直入,使线条侧锋明显,略乏圆劲;二是有些字的用笔有行草书的牵丝连带,不符合篆书作为静态书体的特征,书写时需注意收敛笔势。尤全生书友的楷书作品点画精雅,用笔劲健果断,字形结构平中寓奇,灵活多变,足见作者扎实的书写功底。小楷题跋部分用笔亦如大字,灵动飘逸,但偶有错字出现,如“戏剧”的“剧”字。款字内容是作品的画龙点睛之处,故书写时也需重视用字规范。陕西省汉中老年大学 尤全生李素美书友的行草书用笔爽利,点画迅捷,书写自然,可见作者对草书的用笔

    老年教育 2023年5期2023-06-15

  • 书法
    意:一是起笔处多侧锋直入,使线条侧锋明显,略乏圆劲;二是有些字的用笔有行草书的牵丝连带,不符合篆书作为静态书体的特征,书写时需注意收敛笔势。尤全生书友的楷书作品点画精雅,用笔劲健果断,字形结构平中寓奇,灵活多变,足见作者扎实的书写功底。小楷题跋部分用笔亦如大字,灵动飘逸,但偶有错字出现,如“戏剧”的“剧”字。款字内容是作品的画龙点睛之处,故书写时也需重视用字规范。陕西省汉中老年大学 尤全生山东省青岛市老年大学 李素美李素美书友的行草书用笔爽利,点画迅捷,书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5期2023-06-15

  • 浅析沈曾植行草书用笔特点
    本单位。用笔的中侧锋和笔画取势直接影响了笔画形态,沈曾植行草书中典型笔画形态具体表现为方圆笔和波磔的使用,笔者以下欲具体分析。(一)取逆 清代包世臣认为帖派用笔注重起笔、收笔与牵丝连带,而忽略了笔画的中端部分,造成笔画“中怯”。他进而提出“取逆”的用笔方法,具体就是笔管的倾斜方向与笔画书写方向相反,用笔逆锋顶着纸面走。沈曾植受到包世臣的影响,认为笔画“中实”是对帖糜弱流滑的改进。“取逆”的用笔方法使笔锋在运笔过程中得以调整不易失去控制;“取逆”使点画更加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15

  • 《高山流水》创作范例
    面中下方,以中、侧锋并用画出弹琴的高士形象,然后在其左上侧以同样的笔法画出倾听高士与之相呼。画的时候注意笔墨浓淡干湿和用笔的转折变化。2.以浓墨写出人物周边的古松,画的时候注意树的造型、枝干的穿插以及松枝的疏密变化。3.添画出右上角的瀑布及周围环境,使构图成“S”形。背景的补画要做到胸有成竹,力争景物布置合理,笔墨层次分明,能有效地丰富画面。4.对画面进行整体着色,弱化配景,突出画面主题。最后,整体收拾画面,题款、钤印,作品完成。

    老年教育 2022年12期2022-03-05

  • 鲁山写生(下)
    骤一用小号毛笔、侧锋,从山脊和每一块石块的上下边缘处皴起,刻画山石。步骤二换中号毛笔,点出山顶和草甸上端的松林。按照先淡墨再重墨的顺序点出,笔与笔之间要叠加进行,以产生厚重感。步骤三渲染山体石块。山体的侧面墨色偏重,正面则相对偏淡,因此先对石块侧面进行渲染,待干透后再整体罩染淡墨。步骤四用中淡墨绘出左右两侧的远山。注意,远山的山形要以三角形起伏为主,墨色从山顶至下产生渐变效果,切忌平铺、涂匀。最后,整体调整画面,作品完成。

    老年教育 2022年2期2022-02-27

  • 谈谈行书的用笔特点
    行书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笔画无论方圆,以中锋为主,乃是一个基本法则。但行书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起止、转折,笔锋无时无刻不向侧锋方面转化。熟练地运用中锋和侧锋并非易事,关键在于调锋。笔锋要能随倒随起、能侧能中,如此,便不会有僵卧之病。观前贤名迹,古人作行书无不兼用侧锋,以“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为准的。因此,不能偏信“笔笔中锋”之说。就连以中锋著称的颜真卿,其《祭侄文稿》中亦时露侧锋之笔。行书的用笔特点,应是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态,微露锋芒而富生气,随笔势往来

    老年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10

  • 饥饿的老虎
    软笔书法的中锋与侧锋: 中锋与侧锋是毛笔在书写时笔锋的两种不同状态。行笔时笔尖在笔道的中间称之为中锋,笔尖偏于笔道的一侧称之为侧锋。在楷书中,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中锋与侧锋往往自然地转换。中锋行笔,笔画圆劲厚实,侧锋行笔,笔画俏丽活泼。书法家小故事: 张芝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相传张芝学习书法非常勤奋,每天都要练字,有时竟然从日出写到日落,连吃饭都忘记了。他每次写完字,都要在门前的水池中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清清的池水变成了墨汁一样的黑色,因此有

    雪豆月读·中年级 2021年10期2021-10-26

  • 墨色生香
    于调好。拾起笔,侧锋握笔,与宣纸接触,形成一朵桃花般的印迹……那印迹随着水愈散愈开,渐渐绽出一个手掌心大。糟了,我迅速抽出吸水纸进行抢救。为时已晚,一幅画作废了,泪水立刻沾湿我的眼眶。这幅画可攒了我十多天的心血,只剩一周就要交了,怎么办啊?老师走过来,也无奈地摇头,递给我一张新的宣纸。纸素白,墨青黑,让我静下心来,继续执笔作画。我吸取上一次的惨痛教训,笔尖沾浓墨,笔身淡墨,少沾些水,侧锋,收……我一笔笔勾勒着,一遍遍渲染着,一次次地在脑海里重复“丹青之美在

    快乐语文 2021年7期2021-05-07

  • 写下你的第一笔:用锋的“秘密”
    种叫中锋,一种叫侧锋。“中锋”是正锋的基础,就如蔡邕的描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意思便是书写的时候,要让笔尖尽量垂直向下,笔毫的中心始终行进在线条的正中间,压力会聚焦在笔画中心,由此向四周延展。所以,中锋线条的主要特征就是均匀和对称,有厚实的体积感。我们可以在秦代的篆书,比如《峄山刻石》中,看到典型的中锋用笔,其中线条圆实、有厚度,是一种粗细一致的圆笔线条,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圆笔中锋”。看唐代的楷书,会看到颜真卿的书写方法较魏晋时代有所变化,字迹显得厚

    齐鲁周刊 2020年24期2020-12-14

  • 书法用笔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以赵孟頫为例
    用笔方法为中锋、侧锋、藏锋、逆锋等,表现了抽象的书法线条;山水画的用笔也可分为中锋、侧锋、藏锋、逆锋等,不同的是,山水画中的笔法主要是用来表现物象的外部造型,通过对山水画中山石、树木、水波、房屋等进行勾勒、皴擦,来表现山水画的空间结构和体积感。在勾勒和皴擦时主要运用了中锋和侧锋、藏锋相结合的用笔方式。(一)中锋用笔在山水画中的体现在山水画中,勾勒物象的轮廓大多采用中锋的笔法,在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中,山石不再是先勾勒完外轮廓后染上颜色那么简单,出现了皴、

    艺术家 2020年12期2020-12-07

  • 以宋代为例研究书法的时代特征
    书法的笔法奥义:侧锋笔法。这就是宋代书法虽然距离晋唐书法很近,但晋唐书法对它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原因。侧锋这种奇特的笔法对毛笔的要求很高,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朝仍然很受书法大家的追捧,这就得益于王羲之等书法家对后世不可磨灭的影响。不追魏晋的风流姿态,唐代的写法和大唐的气度一样,方正规法,格局甚大,但唐代的书法家还是保留了侧锋笔法,因为唐代书法家知道侧锋笔法确实是一个书法艺术上的巅峰,一时之间还很难形成另一种可堪比侧锋的笔法,所以晋唐虽书法风格不甚相

    名家名作 2020年11期2020-11-19

  • 花鸟画班画梅教案
    1)笔法:中锋、侧锋、顺锋、逆锋、藏锋、露锋、拖锋。梅花画中主要运用的是中锋和侧锋。(2)墨法:“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3.造型训练对梅花画的笔墨、造型、构图等基本常识都有了较好的掌握,对梅花画的写意精神也有了深层的认识。但是对于基本功的训练我们还得加强,造型方法是最基本的训练,但也是最重要且不可忽视的,该下的功夫是不能取巧的。4.临摹练习对梅花素材进行组合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学员仔细体会笔墨的应用变化,构图的基本常识和用笔墨造型的基本规律。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0年9期2020-09-22

  • 饥饿的老虎
    软笔书法的中锋与侧锋: 中锋与侧锋是毛笔在书写时笔锋的两种不同状态。行笔时笔尖在笔道的中间称之为中锋,笔尖偏于笔道的一侧称之为侧锋。在楷书中,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中锋与侧锋往往自然地转换。中锋行笔,笔画圆劲厚实,侧锋行笔,笔画俏丽活泼。书法家小故事: 张芝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相传张芝学习书法非常勤奋,每天都要练字,有时竟然从日出写到日落,连吃饭都忘记了。他每次写完字,都要在门前的水池中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清清的池水变成了墨汁一样的黑色,因此有

    雪豆月读·中年级 2020年10期2020-09-10

  • 书法中的“阴阳”观念探析
    :阴阳观;中锋;侧锋;中和;书法艺术一、“阴阳观”的基本内涵早期的“阴阳”只是简单的对自然现象的表述。随着哲学、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阴阳”观念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其内涵逐渐抽象化。“阴”与“阳”发展成为两种具有对立属性的哲学范畴,“阴阳”观念发展成为具有表征意义的哲学概念。据《易传》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阴”和“阳”为生成自然万物的两个基本元素,“阴阳”二者的变化推动宇宙的运行和发展。“阴阳”观念具有普遍性和比附性,“阴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2期2020-06-03

  • 米芾书法以《惠柑帖》为例
    曾指出:“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似乎锋有八矣。[2]”《宣和书谱》中记米芾说:“别家善书的,只得一笔,而我独得四面。[3]”对于如何控笔米芾做到了得心应手,意在笔先,将笔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笔法是服务于书写的存在,笔画的形态是由起笔的一瞬间发生的,起笔的丰富可带来线条的丰富性,进而带来整体的丰富性。不同审美需求对笔法的要求不同于笔法所塑造出来的有关笔墨的审美。明代之前的书家对于中锋与侧锋并没有将它们区分开来的想法,到了明代及明以后

    人物画报 2020年15期2020-03-13

  • 图说小楷技法(七)
    滥觞于隶法,兼用侧锋;而小楷用笔,画之中段,虽以篆法为主,但起止、转折、钩趯处则用侧锋者居多,此亦欲以侧锋取势,欲求书写时便捷之缘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说:“至侧锋之法,则以侧势以其利导,古人间亦有之。”宋曹《书法约言》亦说:“偶用偏锋亦以取势。”这是因为,侧锋用笔要比篆法的逆入平出来得便捷之缘。古人作小楷,从不排除偏锋,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妍,用笔极圆极活,四面八方,笔意俱到,特别是以方笔为主的小楷,岂能守定中锋为一定成法。故明丰坊《书诀》中说:“古人

    老年教育 2019年12期2020-01-10

  • 图说小楷技法(五)
    得最多。其法兼有侧锋,蘸墨掭笔时,使笔锋微微上翘,握管执笔时,使笔管微向右后倾斜,手腕挺起,随后尖锋入纸,顺势落笔。由于发笔时尖锋侧入,锋芒外耀,所以能给人以精神抖擞、清劲秀拔的艺术感受;又由于其发笔时顺势落笔,可使点画间的笔势更加流畅。正如董其昌《容台别集》中说:“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这种发笔方法,一般用于短画较多,而主画不宜过露,过露则意不持重。唐人写经《清静经》(局部)元.赵孟运用这种笔

    老年教育 2019年10期2019-11-07

  • 如何用笔
    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中锋运笔要执笔端正,笔管垂直于纸面,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进而画出流畅的线条,其效果圆浑稳重,多用于勾画物体的外轮廓。侧锋运笔需将笔倾斜,使笔锋偏于墨线的一侧,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侧锋运笔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线条变化丰富。由于侧锋运笔是使用毛笔的侧部,故可以画出粗壮的笔触。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顺锋运笔采用拖笔运行的方法,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逆锋运笔,笔管向右前方倾倒,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5期2019-10-21

  •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七)
    邛”字粗阔浓郁,侧锋取致,力在笔不到处,末笔更是用意入微。“皆”字笔触活泼。第二行:“士、人”连写,人字之捺尽力伸出,间插第一行之“得、足”两字空当。第三行:“分”字,一字之内,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第四行:“之、至”两字,悠悠忽忽,倏然而远。《蜀都帖》【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

    老年教育 2019年9期2019-10-11

  • 荷花花头的没骨法画法
    水,筆尖蘸胭脂,侧锋用笔,点画不同朝向的花瓣。(2)围绕花心点画花瓣,丰富花瓣。(3)蘸取胭脂,勾勒花瓣的轮廓,描绘花瓣的纹路。(4)最后,以重墨勾蕊丝,以石绿点雌蕊,以藤黄点雄蕊。 荷叶荷花的组合画法步骤: 荷叶呈圆形,边缘呈不规则的波浪形,叶大如伞,十分宽阔但又非常轻盈。由于荷叶的体型较大,在整幅画面中的位置也特别重要。花与叶呈现出各种姿态,如折、仰、合、反等。 (1)蘸取淡墨,侧锋运笔,大胆下笔绘制荷叶,顺势勾画叶脉。(2)调重墨,在空白处添加靠后的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6期2019-09-10

  • 谈在油画中对草书的学习与借鉴
    对草书中的中锋、侧锋、露锋、疏密匀称、布白、大小变化、倾斜等技法的学习,来体悟书写语言的美,研究其在油画笔法中的转换。以下便列出几例:一、草书笔法中的“侧锋、露锋”。“侧锋”由笔杆倾斜所致,侧锋轻捷。草书书写时的快节奏,可以创造出神采飞扬、自然流畅的效果。线条表现力与速度是行草书审美元素中关键的因素,而“露锋”是凌空取势而成,有高峰坠石之力量与速度,露在字外增加了线条的书写速度以及力量。而在油画用笔中同样可体悟借鉴此技法,如在勾勒树枝等线条时,侧锋起笔,并

    油画艺术 2019年2期2019-08-07

  • 徽人程瑶田对用笔“偏锋”的新解
    笔;偏锋;中锋;侧锋程瑶田( 1725-1814),徽州歙县人,清代著名经学家、书法家。字易田、易畴,号伯易、让堂等。乾隆时举人,任嘉定县教谕。嘉庆初,举孝廉方正。著有《九势碎事》。程瑶田在《九势碎事》第二条中,讨论了中锋与偏锋的含义。他说:“中锋者,作书之体也,其用偏锋焉而已矣。夫书之成,成于笔也。成于笔,其锋安得而不偏?”[1]他在书论中引入了偏锋的概念,所谓偏锋,应当是与中锋相对应的,即与“正”相对。但仅仅这样解释偏锋的内涵,是不足够的,不妨先了解程

    书画世界 2019年3期2019-06-11

  • 工笔仕女画画法 (二)
    工整、秀润劲健。侧锋用笔:笔锋偏向一边用笔,侧锋变化丰富,粗细自由。藏锋用笔:收笔均做逆向动作,运笔时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即书论所言“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一般顺序,先勾线。线的起笔落笔过程是关键,线条之间笔与笔要做到笔气相同,气脉相接。而配景所用笔墨,则需根据画面需求运用不同的笔墨来处理。在用笔过程中,头发的用笔要流畅,粗细要均匀、富有弹性,发根、发梢要虚收笔。此外,仕女的眉毛纤细而弯,用笔时也要虚入虚收。

    老年教育 2019年4期2019-05-06

  •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本文从谈论中锋、侧锋的概念和差异,来探讨中侧锋的具体表现和运用,详细分析了中侧锋的运用和所呈现线条质感的关系以启发学书者。关键词:中锋;侧锋;线质;点画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024-02书法之用笔贵在用锋,笔锋的状态决定了毛笔和纸张接触时力的大小和变化,决定了毛笔和纸张作用最终产生的艺术效果。掌握中锋、侧锋的书写原理,掌握中侧锋的运用和转换方式,对书法线条的理解和运用有着理论指导作用。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2019-04-26

  • 《玄秘塔碑》名迹赏析(二)
    之语。3.中锋与侧锋的运用大约自清以来,书家多强调时中锋运笔,乃至学童习字,也以中锋为金科玉律,习柳体者亦然。然而仔细分析《玄秘塔碑》中的笔画,可以看到大量的侧锋运笔。很多笔画,非侧锋无以尽其妙处。兹举一例,便可说明这个问题。“千”“十”“奉”三字的末笔皆为悬针竖。其中,“千”“十”二字末笔的形态近似,竖画收尾处的两个边缘并不对称,左边缘大体垂直而右边缘逐渐向左靠拢。“奉”字末笔的收尾处有所不同,左右两个边缘大体对称,都逐渐向中线靠拢。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形态

    老年教育 2019年2期2019-03-14

  • 从《江山渔乐图》看王绂的笔墨特点
    厚苍劲,山石多用侧锋干擦横扫,极见笔力,远山或简笔勾勒或淡墨染出,自然平淡。一、笔法杂糅 融会各家王绂早年学习同乡画家倪云林,所见小幅竹石笔墨清淡含蓄,格调清雅,倪云林的用笔习惯中锋勾线,侧锋皴擦,折带皴,画树干中锋用笔,树梢多用露锋,此类作品如《秋林隐居》(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后学吴镇,吴镇作画善于用水,笔笔中锋,故其画笔厚墨浓,深厚华滋,此类作品如《山亭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从此卷中我们都能看到两种风格对王绂的影响。首先来看倪云林对王绂的影

    大众文艺 2018年21期2018-07-13

  • 穆如轩书法点评
    锋多是中锋,很少侧锋。作者所用侧锋太多,如“乘”“欲”等字的撇画。最关键的是,起笔略用侧锋以后,到行笔阶段要迅速转换到中锋,而作者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作者还需多体会,多练习,定有改观。内蒙古老年大学 姜 忠过仕进书友的草书立轴,书写的是毛主席的诗。此作从整体格调来看,属于苍茫迟重一类作品。作者书写时笔速比较迟缓;结体则使用了内之法,纵长字形的中部多呈向里挤压的状态,所以重心有些摇曳不定;用墨则枯多于浓,略显燥气;章法的左下部分太过滞重,“晶”字用墨太重

    老年教育 2018年5期2018-05-30

  • 清简神逸 不堕家风 ——文彭《草书滕王阁序》赏析
    使用中锋,很少用侧锋,点画比较细劲。但是文彭的用锋则突破了中锋为主而大量使用侧锋,这就使得点画的形态变化多端。因为中锋取凝练,能解决点画的质感,侧锋取妍媚,能解决点画的形态。以此作前半部分为例,许多钩挑,尤其是向右上挑出的钩法,如“庐()”“光”的末笔,以及大量的圆转出锋的处理,如“新”“兴()”“而”“荆”“列”的末笔,在经过轻提笔右转后迅速侧按笔,增加点画的厚度和轻重对比,再快速出锋变为中锋。还有“交”字后两笔的侧锋转中锋的变化更明显,这种笔法显然是由

    老年教育 2018年3期2018-03-31

  • 论书法用笔的重要性
    格。(三)中锋与侧锋用笔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在书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中锋既蔡邕《九势》中所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运笔时,笔毫着纸笔锋就平铺展开,使每一根毫毛都发挥作用,由于笔心能经常保持在点画的中线运动,故中锋运笔所产生的线条能给人似一种浑厚饱满圆润立体而有质感的艺术效果。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论书》中的原话。“锥画沙”、“印印泥”是两个展现笔意的著名术语,是从事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锥画沙”,意思是说长矛一类武器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2期2017-12-26

  • 虚度(外两首)
    首)饶君萍中锋 侧锋笔力所致 饱满剑气所指 跌宕点 勾 皴 染 晕记得为生命留白远离圈子 流派把平庸的日子在一方洁白的生宣上泅开 泅开……嫩微雨燕子斜鸟鸣啄破季节的娇羞红润,悄悄溢出冲开重重关隘蓄了一冬的情奔涌而出结痂,褪皮。春天犹如我的旧伤口,长出新皮肉红红的,痒痒的摘草莓翻开年龄的盐碱地田野里铺陈笑脸草莓花洁白,羞涩,纯真草莓园开阔,包容我的沧桑撇开绿叶鲜嫩水灵的红心咬上一口,童话酸甜顺着味蕾,在我心上踩出一串串童年的小脚丫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2017-11-25

  • 浅析《始平公造像记》的线条立体感
    求并不在线条的中侧锋之争,而是在于线条的讲不讲求厚度的区别。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在众多石刻中,《始平公造像记》又是龙门二十品中方笔的代表作,同时又把“厚度”做一个极致,到了可谓是极规总之极规,故胡鼻山评价说“方笔雄健,允为北碑第一”。而我們研究其立体感无论对于我们的学习还是线条质感的提高上都很有意义。关键词:立体感;中锋;侧锋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42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2017-09-22

  • 孙过庭《书谱》临习:笔法 谈
    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寒切帖》《远宦帖》,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局部)唐·孙过庭 纸本 26.5cm×90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临习此帖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用笔要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笔画精简、劲健,寓点画于使转之中,不可矫揉造作。其二,提按有度,主带分明。笔画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变化非常丰富。主干笔画写得较重,如“宜、追、迟、重、夫、速”等字

    老年教育 2017年7期2017-08-07

  • 简练随意 挺劲秀雅 —— 俞和临《十七帖》欣赏
    由提按笔法变少与侧锋笔法的使用减少造成的。因为,相对而言笔画粗细变化小了,字形也就变瘦了,甚至个别字形看上去在纵向上比原帖略微拉长,如“蜀中”二字。王羲之的书法多中锋与侧锋交替使用,变换较多,经常切换笔锋,而俞和所临则整体上圆笔多于方笔,很多笔画都是“转”而不是“折”。个别字改变了原帖的写法,如“诸”字,原帖“言字旁”的写法是尖笔而入,逐渐变粗,到根部提笔翻笔上提,整个笔画较直,而俞和所写的笔画是方笔而入,还有很大的弧度,粗细变化不明显。从这一点上而言,俞

    老年教育 2016年12期2017-01-09

  • 怎样写《乙瑛碑》(三)
    方笔。四、中锋和侧锋中锋和侧锋,是用笔上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不少片面和模糊的认识,需要认真加以研究。1.中锋中锋,也称正锋,指毛笔在行进过程中笔管直立,笔锋(主毫)在笔画中路运行,副毫在笔画两侧运行,这样的运笔就叫中锋用笔。图6-1、6-2“百石卒史”的“卒”字、“永兴元年”的“年”字,它们的最后一笔竖画系中锋用笔,浑厚丰满,看去似有圆柱体的感觉。中锋用笔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蔡邕首先提出来的,他在《九势》中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

    老年教育 2016年9期2016-10-27

  • 每一天
    墨如泼。我带出的侧锋,挑住了风吹草动宣纸太薄,吹弹可破。江山脆生,尚需寸劲把握尺幅千里,我始终不被大我囊括于边框留白处,虚拟出一个人的国每一天我确信天空中的星星只有一粒其余皆为复制品;变幻的每种形式都是粘贴月亮,也只是半枚那余下的半枚,握于我的掌心,被我的字句温润我日日补丁,却无法将心情刷新只因内网还缺少一道防火墙中 秋 夜父亲守在老宅守着一个人的孤独和清贫女儿寄读在校。兄弟姐妹隔在祖国几个不同的省分享着八月最圆的月亮爱人在飘香的厨房我在键盘上。月亮挂在天

    诗选刊 2016年2期2016-05-23

  • 融会贯通写新风——韦学东书作浅析
    过程中,以中锋与侧锋交替使用,充分发挥行书笔随心至的畅达笔意格调,大胆地以隶书侧锋行笔为主,在行书中糅合隶书,使书体既保留行书潇洒大气的线性构成,又有隶书的肥厚壮实、撇捺双飞燕的特色,呈现出行隶交融一体、相得益彰的新书风。他书写的唐代诗人张旭《桃花谿》诗行书作品,以中锋行笔为主,兼以侧锋健硕笔画,线条纤细处,如刚性游丝,遒劲有力;线条粗壮处,雄健峻拔,端庄飘逸。书体糅合了米芾、赵佶书体笔意,舒展劲挺,粗细张弛有度,彰显出行云流水般的爽朗明快、古雅脱俗的书艺

    企业文明 2016年3期2016-04-21

  • 书法用笔教学探索
    二、中锋和正锋、侧锋和偏锋在古代书论中存在中锋和正锋、侧锋和偏锋含糊不清互相混用的情况,常令学者茫然。我们先来说说偏锋,它的含义相对于中锋而言,行笔时“毛笔笔尖在笔画的一侧运行,写出来的线条一边光洁,一边毛糙”。也就是笔毛倒卧时的方向和行笔方向不一致,笔毛常常会卷曲起来。与之相混淆的是侧锋。如我刚才引用的话出自最近出版的书法教材,教材中就把“偏锋”说成“侧锋”,表述的内容和偏锋的概念完全一致,叫法不同而己。只是教材未能明确指出偏锋(或者叫做侧锋)行笔是一种

    新教育 2016年12期2016-03-01

  • 师古不泥 独树一帜
    畏军人气质;三个侧锋笔画各有特点,前后映照,最后一笔轻收中锋,使行笔顺利转入陡峭起落、俊逸洒脱的笔法,紧接着,又书写出急促、低沉、流变有序的章草范式。在挥毫抒怀过程中,书家或略为侧锋行笔,或以中锋行笔为主体,章草与狂草结合,线条生动活泼,呈现出音韵般的起伏变化美感。在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句书作中,书家以侧锋为主体,将千钧之力凝聚笔端,行草结合,恣意妄为于无人之际,激情飞扬,书写出大气磅礴、地动山摇的浩然正气。在毛泽东《沁园春·雪》章草书作中,书家开篇以

    企业文明 2014年10期2014-10-23

  • 墨韵神会 心为书画
    横幅,中锋硬朗,侧锋敦厚,行笔清爽,字体方正,流变有序。“诚信和善”斗方,开合有序,一波三折,线性纤柔,变异遒劲。同样是行草书,李秀林也畅达神逸地书写出不同的范式。例如:“诗文无声能言志,书画非酒可醉人”楹联书作,以侧锋笔法为主体,在书写中略微使用中锋行笔,字体饱满敦厚,笔画雄健有力,使得整幅书作流露出北派厚实壮美的书风格调。“溪流有情能入江海,山壁无欲可极云天”楹联书作,中锋侧锋兼用,第一个“溪”字侧锋为主,第二个“流”字中锋侧锋兼用。“溪、有、入、江、

    企业文明 2014年4期2014-06-19

  • 书画兼修 相得益彰
    其代表作。敦厚的侧锋起笔,第一个“一”字,以侧锋为主,在饱满的墨色书写过程中,略有顿笔节奏的变化。接着,第二个“竿”字,中锋侧锋兼用,以中锋写出连笔“竹头”与下方“干”字两横,一气呵成,纤细的笔画中,各不相同,呈现出起承转合的细微起伏流变魅力;最后一笔竖画,为侧锋起笔,中锋收尾,书写出上粗下细的线性变异。第三个“风”字,中锋为主,纤柔劲键,并以侧锋收尾。由此形成开头三个字体,或粗壮深沉,或浓纤相宜,或纤美变异,异彩纷呈。纵观整幅书作,书家畅达地运用不同笔法

    企业文明 2014年3期2014-06-18

  • 张弛有度 开合有序
    他在笔法上以中锋侧锋兼用,在书写中或用中锋,或用侧锋,注意笔法的自然变化;笔力畅快,劲健硬朗,书体清爽,蕴含汉简、隶书遗风;行笔亦快亦慢,快慢结合,粗细映衬,开合有序。而在《道法自然》横幅书作中,又表现出了另一种味道。他用侧锋起笔,后又迅速转入中锋,两点快捷相连一体;随即侧顿拐错,回锋收笔,乘势完成“首”字健硕有力的形态。接着,潇洒点出三点笔画,一点顿出左挑出锋,一点顺势落笔如挑回锋,一点轻盈飘逸收锋,三点笔画各不相同,藕断丝连,遥相呼应,气韵贯通。最后书

    企业文明 2014年2期2014-02-20

  • 略说米芾的“八面出锋”
    锋”,注重中锋、侧锋等多种变化,不拘一格,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能够将运笔的多种方式统一在书写的过程中,米芾当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所以,米芾所谓“八面出锋”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中锋的辨证运用,中锋行笔则不论笔锋左行、右行、转弯和变向都使笔锋保持在笔画中轴线,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根据笔画的不同走向,则必然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因此,要保持中锋行笔,不可能只有一个锋面。“八面出锋”就是要根据不同笔画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的锋面,在行笔过程中或转换时,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而又气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基于笔法模型的国画一笔多色模拟
    ]的基础上,就“侧锋”、“智能笔法”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1 笔锋模型当一根毛笔同时沾有不同的墨水和颜料,墨水和颜料将会在笔尖至笔腹形成一定的分布规律。当毛笔在纸上画过留下痕迹,该笔迹也会受颜料在毛笔中分布的影响,颜色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因而我们将毛笔的笔锋模型抽象成由若干特性组成的数据结构。本研究的模拟输入设备是数位板 Intuos3 PTZ-431W,配有压感笔,如图 1所示。笔法模拟的基本思想是:从采集压感设备定时传输给电脑的离散信息开始,首先生成单个

    图学学报 2012年6期20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