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

  • 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革命文学对高中生价值观认同形成机制的研究
    用。近年来,革命文学相关的题材课文在各个年级阶段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受到语文教师的重点关注。革命文学产生于革命时代,用翔实优秀的文笔记录了那个年代背景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涌现出英雄人物,将复兴祖国的伟大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革命精神在战争年代是指引人不断前进的明灯,在现如今的和平年代依然弥足珍贵,是青年学子的精神领航。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革命文学对高中生价值观认同形成机制的意义与作用,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传统的教育,让红色基因与红色记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家长 2023年25期2023-11-14

  • 创造社的媒介妙用经验* ——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创造月刊》转型分析
    倡导与推广了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造月刊》在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从坚守纯文艺刊物定位到放弃纯文艺倾向的转型。这一转型标志着创造社文学观念的转变:从高扬文艺的大旗,到放弃纯文艺的主张,拉近文艺与政治的距离,直至将文艺视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工具。这种转变以消解,甚至是对抗早期创造社文学观念的方式呈现,彻底而深刻,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部分质疑者认为《创造月刊》与创造社的转型是对艺术宫殿的倒戈,是文艺投机分子的可鄙行为。②如甘人在《北新》第2

    郭沫若学刊 2023年2期2023-10-22

  • 瞿秋白《多余的话》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观
    多余的话》 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英雄观瞿秋白一生都在政治生活和文学艺术之中浮沉。对于他的争论和赞颂一直是学界紧密关注的话题。于瞿秋白而言,在“此地甚好”处就义为其终生信仰所殉道的界碑。临刑前的绝笔《多余的话》细读之下更像是“多情的话”。瞿秋白的牺牲发生在泰山崩于前,虎狼兴于左之时,密友丁玲试图从中解读瞿秋白的菩萨心肠,鲁迅拖着病体为其编辑《海上述林》作品集,钱杏邨不遗余力为其编辑《乱弹及其他》[1]。可以说瞿秋白的生与死都不断鼓舞、砥砺着中国革命文学的进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2023-08-25

  • 革命文学对高中生价值观认同形成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培养与完善。革命文学记录了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事迹,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精神,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更是帮助青年学子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路径。基于此,作为教育教学者,我们应当深刻认识革命文学在高中生构建价值观认同形成机制中的重要意义,并且运用科学的策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解读革命文学。(5)建立青甸洼蓄滞洪区、津南五洼蓄滞洪区、永定河泛区的数据高程地形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建立二维非恒定流数值模型,模拟不同标准洪水的演

    家长 2023年13期2023-07-12

  • 构建统编教材革命文学作品情境设计的学习任务生态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学作品教学,应从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入手,抓住革命文学作品的内容特点、价值意义,指向情境创设的不同层级运用,构建吸引学生真实学习发生的情境,探索在统编教材革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学习任务项目式设计,建构学生的思辨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词:统编教材 革命文学 情境任务设计 《荷花淀》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各有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分别是“伟大的复兴”和“苦难与新生”,文学样式大相径庭,对表现革命斗争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2023-06-25

  • 革命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及教学路径
    婷【关键词】革命文学;革命精神;语文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课程内容,并通过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其中反映中国革命的文学作品占有一定分量,有利于学生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教师需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宜的教学路径。一、革命与革命文学1. 革命的两重意蕴从

    语文建设·上 2023年4期2023-05-30

  • 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作用研究
    不屈的精神。革命文学作品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蕴含着丰富的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精神底蕴,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度契合。建立“一元二维三层四环多主体”的全链条耦合机制,激励学生、教师、创作者与其他主体实现革命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一元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二维是发挥文学专业领域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两个维度的合力,三层是指负责管理、组织与实施的三个层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辅导员等负责落实;四环是从创作、推广、阅读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3年4期2023-05-26

  • 革命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及教学路径
    婷【关键词】革命文学;革命精神;语文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课程内容,并通过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其中反映中国革命的文学作品占有一定分量,有利于学生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教师需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宜的教学路径。一、革命与革命文学1. 革命的两重意蕴从

    语文建设 2023年4期2023-04-25

  •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制度的探索
    930年的“革命文学”论争时期。1927年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后,如何组织文艺战线,使文艺参与革命斗争成为我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1928年六大以后,党开始意识到文艺有制度化的必要,因而计划建立一个能够指导和批判全国思想和文艺的文化机关。192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建党以来第一个文化领导机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这是党对文艺制度进行前期探索的产物,在文艺制度的建设上迈出了一大步,也为此后文艺制度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基础和实践经验。然而,彼时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3-18

  • 造境:革命文学故事教学的切口
    材小学阶段中革命文学故事的内容主要是描述革命事件,讲述英雄故事。革命文学故事往往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对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学生很难理解“那代人”的思想感情和做法。梁昌辉名师工作室团队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思想与方法,先行先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张婷、徐燕和葛明珠三位老师的课例设计的都是革命文学故事的教学。结合三位老师的设计,下面从任务设计的语境问题,谈谈对革命文学故事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三位老师的课例,能从故事出发,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3期2022-03-17

  • 论苗延秀诗歌的革命叙事及其历史价值
    词:苗延秀 革命文学 侗族诗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时期内,革命叙事作为一种主导性的创作圭臬和指南,滥觞于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毛泽东从文艺为什么人、创作与生活、普及与提高、文艺与政治、“暴露”与歌颂等方面a,指明了革命文艺创作的规则与方向。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后,汇合后的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革命者“正式确立毛泽东《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解放区的‘新的人民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反对泰戈尔式“靡靡之音” ——《民国日报·觉悟》与早期革命文学运动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关于这一转变,在1930年代出版的许多文学史著作中都强调其与“五卅运动”的关联。如1933年,王哲甫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中就着重谈了“五卅运动”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五卅’以前的中国文学,虽然脱离了旧文学的各种枷锁镣铐,努力开辟新文学的园地,但因时间短促的关系,没有什么惊人的发展……直到1925年上海的‘五卅惨案’发生,好像天大的巨浪一般震荡了中国‘醉生梦死’的民众,同时中国的文坛因受了这一次外来的剧烈的刺激,

    齐鲁学刊 2021年4期2022-01-01

  • 如何文学?怎样革命? ——论茅盾的革命文学
    开始大力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成仿吾在《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上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文;1928年,李初梨在第2期《文化批判》上发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这两篇文章用阶级理论来阐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正式展开。李初梨否定了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是自我的表现”,是观念论的幽灵,个人主义的呓语;而“文学的任务在描写社会生活”则是小有产者的把戏,机会主义者的念佛①。他不仅否定了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也否定了以鲁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2021-12-07

  • 想象“农民/人民”:对二十世纪革命文学的一种考察
    农民 人民 革命文学 路翎 赵树理一、“农民性”与“人民性”鲁迅以深刻的文化洞见、成熟的艺术形象开创了国民性批判的文学传统,在此后的二十年里,虽然不断有新的思想资源注入,但这种传统几乎成为乡土文学审视乡土生活、农民性格最稳定的视角。在这种视阈中,乡土是保守、野蛮的封闭空间,滋生了农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与冷漠。“乡土生活作为一个景观是由‘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第一次带入表现领域的”①,随即被放置于“他者”“被看”的视域中。孟悦分析了形成这种视角的文化心理:“新文

    百家评论 2021年4期2021-10-23

  • 理论的跨界:“党的文艺战士”冯乃超的电影观念考索
    ,其倡导的“革命文学”论将文艺视作思想武器,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强调电影社会功能的同时,冯乃超提出了通过“朴素性”表演建构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路径。在对电影本体的认识上,冯乃超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分别对有声电影、电影的特性及电影剧作进行了理论阐释。关键词:冯乃超;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艺;电影观念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21)04013809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文艺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0-22

  • 蒋光慈小说的大众化路径
    光慈的作品是革命文学传播的特殊标本。蒋光慈的成功有赖于上海现代图书市场,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众多大众化因素。其小说的通俗性因素无意中契合了图书市场需要,包括感伤哀怨的格调、才子佳人的现代演绎、传统的女性观念和物化的女性书写以及才子形象的自我塑造等。蒋光慈对通俗性因素理念上的拒斥和实践上的趋近形成了蒋光慈矛盾的作家认同。他的革命文学也是“五四”先锋的新文学下沉到市民阶层的特殊产物。关键词:蒋光慈 革命文学 大众化蒋光慈的小说是革命文学传播的特殊样本。20世纪二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3期2021-04-01

  • 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阐释与“革命文学”的实践
    要:蒋光慈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用文学的方式宣传革命、解释革命,自觉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方针的解释者与宣传者,从而赋予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蒋光慈的革命文学如实地记录了一代人在革命浪潮中的心路历程,他所开创的“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以及关于工人起义、农民暴动的文学书写对左翼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蒋光慈的革命文学尽管存在不少争议,但仍然具有文学史、革命史乃至思想史价值。关键词:蒋光慈  共产主义文艺政策  阐释  革命文学  实践蒋光慈,安徽金寨人,是

    百家评论 2021年6期2021-01-13

  • 浅论革命战争题材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 革命文学 战争题材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影视艺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需求也多种多样。然而新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兴起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不仅没有被抛弃被冷落,反而与时俱进与当代人的娱乐形式进行了更好的融合。当代网络文学的创作并非只局限于穿越、猎奇、言情等等,相反,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背景的网络文学的发展如火如荼,受众极为广泛,相应的革命战争题材的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1期2020-11-28

  • 从《太阳礼赞》到《白杨礼赞》
    奕扬摘 要: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有极大不同,然而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以郭沫若《太阳礼赞》和茅盾《白杨礼赞》为两个时期文学特点的代表,从意象选取、语言风格以及两种文学产生之初不同的思想内核三个角度,探讨革命文学相对五四文学的变化。关键词:革命文学;五四文学;变化郭沫若于1921年发表白话诗《太阳礼赞》,散文《白杨礼赞》则由茅盾在1941年写成。两位作家的生活年代基本重叠,生平事迹也有所交集;他们各自在不同时期所作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各种体裁皆备;因此,将两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2020-11-06

  • 由“经典”而“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革命文学“经典”这个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并且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被泛化,一些很普通的哲学著作、史学著作也被称为“经典”。但最泛化的是文学领域,不仅在对“经典”的理解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被认定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经典”被加上各种定语或者“后缀”,于是就有了诸如“网络文学经典”“通俗文学经典”“武侠小说经典”“新武侠小说经典”“现代文学经典”“当代文学经典”“意识流小说经典”“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以及“经典化”“经

    文艺论坛 2020年1期2020-07-14

  •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想传递行为。革命文学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类型,它蕴含的独特思想,成为现阶段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中国革命文学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生动记载,更是革命先觉者、文学家、作家呼应时代呐喊,传递和表达其对近代中国命运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往,我们对革命文学存在认识上的欠缺,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在独特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情感。因此,从历史建构视角认知革命文学,有助于我们发掘革命文学的精神内涵。笔者在2016 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期2020-05-30

  • 《百合花》:革命、战争与美的碰撞
    容。关键词:革命文学 任务群 悲剧 美学《百合花》是2019年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课文,学习任务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即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如果把《百合花》放在“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也是可以的。

    文学教育 2020年4期2020-05-20

  • “留声机器”的“奥伏赫变” ——再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论争话语(1926—1928)
    提要:有关“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留声机器”话语,学界已多有讨论,但对于“留声机器”论的肇发者郭沫若在此一时期思想动态和文学观念的考辩,似乎还有更进一步细致打量的必要。本文重新细读了郭沫若1926—1928年参与“革命文学”论争的理论文本及其与李初梨、鲁迅等人的交锋和论辩文章,发现了在郭沫若对“留声机器”含义和生成机制的多次表述中,其“留声机器”话语其实呈现出一个过程性的“成长”、演化、自我超克状态,而最终在对鲁迅革命意识的批判上,完成了“留声机器”向“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8期2020-04-18

  •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想传递行为。革命文学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类型,它蕴含的独特思想,成为现阶段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中国革命文学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生动记载,更是革命先觉者、文学家、作家呼应时代呐喊,传递和表达其对近代中国命运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往,我们对革命文学存在认识上的欠缺,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在独特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情感。因此,从历史建构视角认知革命文学,有助于我们发掘革命文学的精神内涵。笔者在2016 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

    语文建设 2020年1期2020-03-20

  • 主体结构与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的关联
    ;主体结构;革命文学;发生与关联摘 要:20世紀现代中国文学中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学演变,不能不提到成仿吾、郭沫若两位作家。从作家精神主体的角度,探寻文学史这一现象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文学与革命之间的密切关联,两位作家也是重要的典型案例。通过人生履历和创作,把脉他们精神情感和思想的诉求,找寻在不同时期,或重要时间节点里,他们文学话语的提出和其文学思想变化的过程,发现个体精神、创作与整体文学史内部运动的基本构形,还原两位作家同中有异的主体世界和创作道路,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2019-11-11

  •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学叙事阐释
    革命内容的“革命文学”扎根于20世纪文学创作的土壤中,并向后延展,而且在“革命时期”和“后革命时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无论是身份的重新扩展、伦理的深度开掘,还是叙事的重述和重构,都能感受到现代书写和多元表达。本文力图对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学叙事进行阐释,找寻继承与发展、延续与嬗变,以此来发掘革命文学在新时期的独特价值和美学意蕴。关键词:后革命时代;革命文学;文学叙事;文学重构;美学意蕴一、引言“后革命时代”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今

    青年时代 2019年21期2019-08-30

  • 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
    摘  要: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是中国左翼文学中的重要流派。由于二者在出现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这容易让人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文学当作革命文学向后发展的产物。实际上,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理论来源上到最终导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关键词:革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成仿吾;冯雪峰;区别作者简介:崔谦,山西太原人,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西安欧亚学院。[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2019-08-13

  • 旷野中的救赎
    》 伏尼契 革命文学 宗教 父子人们在旷野中行走。旷野中的路,有无数个起点,也有无数个终站。“飘飘何所似”,未能率蒿蓬之先起;“天地一沙鸥”,何以孤翅而南飞?茫然而狂乱的风将一切裹挟,星流云散之处又是来世之前因。由缘分相逢,由际遇相知,由罪孽别离,有的终身不复相见,有的待他年重返已隔千山万水。爱与恨、毁灭与重生,都在一夕苏醒。想要获得救赎的,却往往走向终结。一、痛定思痛:蒙泰尼里的困境当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人们必须承受悲伤、忧虑、颠沛流离之苦。先祖之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6期2019-07-22

  • 晚清革命文学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摘 要:晚晴革命文学史晚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为晚清革命文学在不但引起了文学界的革命,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革命甚至是资产阶级革命。这种推动的具体表现为晚清革命文学使得晚清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大部分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增强了自身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的革命意识。因此可以说,晚清革命文学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宣传作用。关键词:晚清;革命文

    卷宗 2019年8期2019-03-22

  • 革命化的文学还是文学化的革命? ——成仿吾与韩侍桁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的日益高涨,革命文学也从萌芽期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当时,推崇“为革命而文学”的文学家极力倡导文学是革命的工具,是宣传革命斗争的武器,这与坚守文学有自身的独立性与审美特性的文学家在文学观上产生了巨大分歧。由此,文学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开始走向了炽热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不管是艺术至上主义者也好,人道主义者也好,既成的作家也好,新近的批评家也好”都卷入这场“革命文学”的论战中。因而形成了所谓“全文坛的论战”[1]。创造社与语丝社的论争是这次论争的重要组成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3-14

  • 文学的价值结构和现代“革命文学”的价值结构
    读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价值结构,首先需要了解价值与价值结构的一般涵义,了解艺术和文学的价值与价值结构,只有在此两者基础之上才能阐释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结构形态。一、文学的价值和价值结构对于价值,马克思是这样解释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价值在哲学上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客观外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价值的功利性,因为马克思更多的

    长江学术 2018年2期2018-11-13

  •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嬗变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理论文章,一时之间,对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讨论甚嚣尘上。同年2月,李初梨发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概述了“革命文学”的发起、过程和目标。他将1924年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一文作为“革命文学”的滥觞。李初梨的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革命文学”纲领性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以创造社同仁为核心刮起的“革命文学”风暴骤然降临,这是对大革命的反思,抑或是对文学功能的又一次定位?这成为重新研究的一个起点。就历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5期2018-02-11

  • 俄苏—日本—中国:“革命文学”的跨文化之旅
    璐摘 要:“革命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大力关注,但少有研究追溯“革命文学”这一概念在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历程。事实上,“革命文学”从未在俄苏或日本被当做一个重要的理论口号,更未曾引发如中国这般激烈的理论争辩。但是俄苏及日本的理论资源的确为中国对“革命文学”的解读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文章将“革命文学”这一概念置于俄罗斯和日本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量,试图为探讨中国的“革命文学”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关键词:革命文学;中国;日本;

    华文文学 2017年5期2017-11-03

  • 文艺转向与“革命文学”生成 ——郭沫若赴广东大学考
    文艺转向与“革命文学”生成 ——郭沫若赴广东大学考周文摘要:郭沫若赴广东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是1920-30年代“革命文学”生成、建构、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史实细节却并不清晰。追问郭沫若南下的邀请人及其动机,以及相关的人事纠葛和思想交锋,有助于呈现现代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特殊关系。同时,在民国社会历史情态和“大文学”视野下重新梳理这一文艺事件,可以探讨文学参与社会的路径和方式,亦能揭示现代文人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关键词:大文学;郭沫若;陈公博;广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4-04

  • 鲁迅与革命文学派的论争中所体现的鲁迅精神
    2)鲁迅与革命文学派的论争中所体现的鲁迅精神孙梓童(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现在从鲁迅与革命文学派的论争中,可以更加明显地看清鲁迅作为文学大家的实力。在这一次论争中,鲁迅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分析、对文学的定义、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阐释都更正确而精辟。同时,这一次的论争也非常能够体现鲁迅一贯的精神,即独立清醒、忧国忧民和“魔鬼”情结。鲁迅;革命文学派;论争;鲁迅精神鲁迅研究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而鲁迅文学创作上成就杰出,其孤高广阔的精神世界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期2016-03-06

  • 从“革命文学”到“无产阶级文学”
    28)从“革命文学”到“无产阶级文学”吴清亮(海南大学570228)摘要:从“革命文学”到“无产阶级文学”的置换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过程,是革命思想文化领域话语权的转换。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先声和价值诉求。关键词:“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话语权;转换一、“革命文学”1928年以前,关于“革命文学”的提倡与争论已经展开,不过此前的一些争论都较为分散和随意。由于缺乏全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的支撑,“革命文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2016-01-27

  • 当浪漫与革命相遇 ——论蒋光慈对拜伦的接受
    这也使他的“革命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气质。关键词:蒋光慈;拜伦;革命文学;侠义中国近现代时期的苏曼殊和蒋光慈都曾自比为拜伦。如果说清末民初时期的苏曼殊主要是因为个性情感与人生遭际的相类而将拜伦引为同调,成为第一个自比为拜伦的中国人,那么蒋光慈则是在寻求民族前途的时代旋律里和革命文学的开拓探索中发现了拜伦的价值,从而立志成为另一个中国的拜伦。蒋光慈与他所理解和重构的拜伦相遇,使他的“革命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气质。一拜伦虽然出身贵族,但他的许多社会政治活动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2015-12-17

  • 文学史视阈中“革命文学”及其结构谱系研究论纲
    了中国现代“革命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史现象。这一文学现象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并且与文学史相互交织生成发展。由于“革命文学”无不与革命的意识形态包括革命的目的、任务、要求以及革命力量的呈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现代“革命文学”不仅是“文学”,而且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世界社会革命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社会革命乃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中心任务,因而“革命文学”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2期2015-11-14

  • 成仿吾早期文学观念辨析
    以及成仿吾的革命文学观几个方面。成仿吾;文学观念;革命文学成仿吾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创立者,是创造社的重要批评家。在创造社从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是心的表现”到后来提倡革命文学的转变过程中,成仿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文学史上,成仿吾以一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章而标示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来临。文学史也永远把成仿吾与这篇文章联系在一起。但是,成仿吾的文学观念也有一个前后转变的过程,那么,成仿吾的早期文学观念究竟是怎样的呢?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2015-07-12

  • 中国文坛的“左”转与新文学“革命”道路的探寻
    时代驱使下,革命文学因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民族国家命运的结合而演化为一种日渐显赫且影响力很大的文学形态和文艺思潮。进步文艺界的“左”转和对新文学“革命”道路的成功探寻,使得中国新文学进入了革命文学时代。文学革命;革命文艺界;新文学;革命文学1927年4月,成仿吾、鲁迅、王独清、何畏等人签名的《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智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得以发表,这是签名者们对帝国主义“忍无可忍”的表示,他们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是确有信心的,他们呼吁“世界无产民众赶快起来结合去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3-20

  • 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
    兴起,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主张。郭沫若提出要从时代的革命性,对文学进行讨论,将文学视为革命的先驱,应该以革命文学理论作为我国革命文学创作的基础,郭沫若指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根源”,必然有无产阶级就有无产阶级文艺。并提出要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与文学相融合,并在文学中爆发、升华。郭沫若独树一帜的革命文学理论极大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郭沫若提出“革命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20世纪初的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大多理论学家都学会了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学结

    山花 2014年18期2014-11-14

  • 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
    兴起,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主张。郭沫若提出要从时代的革命性,对文学进行讨论,将文学视为革命的先驱,应该以革命文学理论作为我国革命文学创作的基础,郭沫若指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根源”,必然有无产阶级就有无产阶级文艺。并提出要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与文学相融合,并在文学中爆发、升华。郭沫若独树一帜的革命文学理论极大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郭沫若提出“革命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20世纪初的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大多理论学家都学会了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学结

    山花 2014年9期2014-07-02

  • 革命文学论争之话语革命问题
    30年代初,革命文学论争促成了文学话语的革命转型,作为话语革命的产物,革命话语最为本质的特征不是语言表层的激烈性,而是深层言语思维的对立性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相应文学规范。一、革命文学论争与话语革命转型之内在关联文学革命与话语革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话语权的争夺,后者是一种言说方式,论争的“革命”特性及其所特有的对立思维方式标示着文学话语的革命转型。革命文学论争的斗争性促进了论争话语的敌对化。论争从一开始就逾越了文学的界限,深度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10

  • 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0079)“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魏天无 刘 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学者一般认为鲁迅思想在“革命文学”论争前后发生质的转变,但李何林和日本学者竹内好对此提出异议。李何林使用“扬弃”说,竹内好使用“二次性转换”和“回心”说阐释鲁迅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认为他在文学与革命关系问题上,获得自我更新的“文学的自觉”。在论争中,鲁迅结合中国现实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同时,也提取了中国传统的理论

    华中学术 2014年2期2014-04-06

  • 港台海外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课题的文章。陈建华(Jianhua Chen),生于上海。1988年获复旦大学古典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哈佛大学现代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美国欧柏林学院。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休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史、“革命”观念史、视觉文化史、近现代报刊与传播文化研究、诗学诠释学等。在学术方面,英文近著包括《陈建华论中国日常现代性》(美国Contemporar

    东岳论丛 2014年6期2014-03-21

  • 革命文学”之为何及其路径 ——茅盾与太阳社、创造社论争的核心
    0100)“革命文学”之为何及其路径 ——茅盾与太阳社、创造社论争的核心田丰(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大革命的失败催发了茅盾革命文学观念的嬗变,他与太阳社、创造社原本既已存在的“革命文学”观念分歧进一步外显和扩大,由此导致他对革命文学倡导者观点的质疑和批驳,也终而引发太、创二社化“友”为“敌”对他展开猛烈的围攻。论争双方在“革命文学”之为何及其路径的论辩过程中并非仅仅围绕小资产阶级文艺/无产阶级文艺这一个话题展开,不容忽视的还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1-21

  • 作为“革命文学”话语之外的边缘接合:八十年代文学史写作中的“个人”
    ,如何在左翼革命文学的影响下走入“歧途”,又如何在“新时期”重新复苏和延续,这个当年获得比较广泛认同的文学史共识,无疑就是形成于这样的观念史意识中。正如我们上文曾经提到,在人们对已经有“公论”的现代作家的重新评价过程中,那些曾经从“五四”个人主义逐渐转向或倾向于左翼革命文学话语的作家,通常是被认为偏离了文学的轨道,或者被看作“早衰的名家”,或者因此失去了表达自我“鲜活体验”的能力。三这种建立在线性进步时间观念基础上的思考方式,无疑难以说明“个人主义”概念在

    中国文学研究 2013年1期2013-11-14

  • 革命文学思潮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了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学。这种不可抗拒的革命文学国际思潮,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进而有了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由于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在中国倡导普罗文学,引起论争是必然的、正常的。革命文学论争的积极性和它的消极影响都不可忽视。关键词: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普罗文学;革命文学论争;左联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91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2013-10-31

  • “转向”的艰难:1923—1927年创造社成员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
    代文学史上的革命文学,是一种非常特殊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形态,由其开端的文学与革命、政治的联姻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方向。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由“为艺术而艺术”到“为革命而艺术”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然而,即使创造社的“转向”是一个不变的事实,其“转向”的过程也是可以进行探讨的。在此,我们关注的重心,不是转向之后的创造社,而是正在转向中的创造社。相应地,我们把注意力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革命文学论——兼对学术界关于“革命文学”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
    45007)革命文学论 ——兼对学术界关于“革命文学”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刘 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西柳州 545007)历史资料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其本质属性是表现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的感情,并不要求一定要直接描写阶级斗争。它产生的条件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外部原因,而主要在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一革命文学可分为情绪化、生活化、理性化和典型化四种类型。事实证明:简单地描写阶级斗争的作品往往是失败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8-15

  • 浅谈韩国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同的称谓,如革命文学、普罗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等。由于韩国的意识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对于这一部分的文学的研究在80年代之前一直是一禁区,至今仍未得到多角度的研究。本论文的议题为这类文学在韩国的最初形态——革命浪漫主义文学。从浪漫主义的分化过程出发,从内外四个方面分析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分解和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关键词:韩国现代文学;革命文学;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2012-08-09

  • 论“革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养成
    观之,关涉“革命文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主体人格和社会关怀意识的养成是有所帮助的。下面,笔者依据自身开设“革命文学研究”课程的实践经历来进行说明和阐述。一、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体知革命作家的生命感受根据《辞海》(1979年版)的界定,“革命文学”是指中国1920年代以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作指导思想的文学。[1]4637显然,这一概念的厘定是不够周严的。其实,从广义上讲,“革命文学”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兴起的以宣传无产阶级革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启蒙”意识及其嬗变
    0097)“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启蒙”意识及其嬗变刘婉明(南京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7)1928年“革命文学”从五四启蒙传统中继承者至少有三: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追求,知识分子在这一追求中的“启蒙者”地位,以及相信文学会对社会改革产生作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被放在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重新阐说,旨在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文学”在这场运动中被赋予了“启蒙”的使命。革命文学;启蒙;现代性引言1928年“革命文学”的兴起,虽然始自高

    郭沫若学刊 2011年1期2011-08-15

  • 蒋光慈革命小说中女性地位的消解
    要】蒋光慈是革命文学的最早提倡者之一,192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他十分赞同早期革命文学的“文学就是宣传”的文学主张。【关键词】蒋光慈;革命文学;叙事模式;女性地位30年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虽然其代表作家蒋光慈的名字逐渐被人遗忘,作品也很少被人提及和阅读,关于他的褒贬莫衷一是。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革命青年口味,曾一度红极一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今天的重视。在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2010-06-08

  • 欧阳山与中国文学的传统
    ——即中国的革命文学传统,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以及中国民间或地方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他的创作是在这三个传统的滋养中产生的,同时他也以自身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传统,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与学习的地方。首先说中国的革命文学传统,欧阳山早年即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在去世前还在写作《广语丝》,他的一生可以说跟革命与革命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是革命文学中一位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作家,他的《高干大》、《三家巷》等作品已成为了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欧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1期2009-03-18

  • 中国文学:革命后与后革命
    虽然中国的革命文学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每一个历史阶段革命任务的完成,革命后文学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会因为革命手段的可模仿性而具有双刃剑性质,从而受到警惕、冷落、遮蔽,甚至限制、防范和禁止,以致出现革命后文学的尴尬局面。于是,一种以解构、戏仿、戏说为手段的具备后现代特征的后革命文学应运而生。随着革命的终结或告一段落,后革命文学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远大的前程。关 键 词 革命后文学 后革命文学 游戏革命 解构革命 大众狂欢作者 王建疆,西北师范

    探索与争鸣 2009年2期2009-03-16

  • 郁达夫与鲁迅在上海的共事与合作
    迅;郁达夫;革命文学;左联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211—06经过1927年大革命时代暴风骤雨的洗礼,郁达夫和鲁迅在政治上更加趋于成熟,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认识与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是构成他们在左翼十年能够亲密合作,共同开拓无产阶级文学新局面的主要思想基础。“新月”的挑战进入1928年以后,郁达夫与鲁迅合作的第一个攻关项目,就是痛击“新月”派的主将梁实秋。郁达夫

    中州学刊 2008年2期200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