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

  • 微生物表面活性素合成调控和高效生产研究进展
    00081)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是一类由芽孢杆菌属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生的脂肽,与传统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由菌株生产的表面活性剂因具有可持续获得、可生物降解、毒性低、对环境兼容性好、在高温和高盐等极端环境下结构稳定等优点而备受关注[1-4]。表面活性素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及乳化剂用于食品领域[5],亦可替代化学表面活性剂提高石油采油率[6-7],还可开发成生物农药以防治病虫害[8]、促进植物生长[9],另外在日化及医学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0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年4期2023-06-27

  • 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表面活性素的发酵工艺
    18118)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是一种分子量大小约为1.036 kDa的两亲性环状脂肽,是由芽孢杆菌属在对数生长期和/或稳定生长期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1]。表面活性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受表面活性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受srfA操纵子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调控[2]。表面活性素具有LLDLLDL手性七肽的亲水肽链的“头部”,C12-C19(以C13-C15为主)的疏水性β-羟基脂肪酸的“尾部”组成,形成分子的环状结构。自1968年Ari

    食品工业科技 2022年12期2022-06-11

  • 表面活性素体外抗菌效果研究
    01636)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是芽孢杆菌通过非核糖体合成途径合成的小分子脂蛋白。它由4 个亮氨酸、1个缬氨酸、1个谷氨酸和1个天冬氨酸共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环通过酯键与含有12~17个碳原子β-羟基脂肪酸结合形成内酯环状结构的两性化合物[1]。它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只需较少剂量就可以使溶液体系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2]。正是由于其极强的表面活性能力赋予了它抗菌杀菌活性,其抗菌作用方式与抗生素不同,不具有特异性,不易引起病原菌

    饲料博览 2022年1期2022-04-13

  • 表面活性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机理
    果。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在国内也有开展,但是二元复合驱在地层运移中存在色谱分离效应,尤其在低渗透油藏更为严重,大大影响其总体驱油效果[8-9]。表面活性聚合物是指在高分子链结构中同时存在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使溶液具有良好表面活性的一种新型功能型聚合物。一般采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引发丙烯酰胺与表面活性单体进行共聚,得到表面活性聚合物[10-14]。表面活性聚合物与常规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存在很大区别。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更倾向于小分

    石油化工 2021年12期2022-01-11

  • 表面活性聚合物驱油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分子结构中无表面活性基团,不具备降低油水界面的能力或降低界面能力很弱。以水解聚丙烯酰胺/表面活性剂为代表的二元复合驱油技术在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0-14]。但在研究中发现,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因其黏度的差异造成在地层中出现运移不同步,导致色谱分离现象的发生,制约了二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应用,其应用经济效益降低[15-16]。常规聚丙烯酰胺及其改性物分子结构中一般无表面活性基团,不具备表面活性与洗油能力,采用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共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1年6期2021-12-09

  • 表面活性素在不同脂肪水平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的添加效果
    1021 )表面活性素是一些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次级代谢产生的一类环状脂肽化合物,由非极性的疏水脂肪酸链和极性的亲水环肽组成,这种特殊的两亲型结构呈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有类似于乳化剂(如胆汁酸)的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乳化,提高机体对脂肪的消化利用[1]。另外表面活性素通过破坏病原菌细胞膜和病毒蛋白合成达到抑菌、抗病毒作用[2-3]。除此之外,表面活性素还具有抗肿瘤、抗虫作用,安全,无毒,稳定性良好[4-5]。目前,表面活性素在

    水产科学 2021年6期2021-11-23

  • 探究Th1类细胞因子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成人冷凝集阳性肺炎中的表达及变化
    义较高,而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在肺部疾病中研究较多的指标,其在难治性肺炎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成人难治性冷凝集阳性肺炎患者血清Th1类细胞因子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表达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阜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成人难治性冷凝集阳性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100例非难治性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包括男39例,女61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3±6.0)岁;PSI分级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8期2021-07-09

  • 经微管微创使用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治疗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RDS 患儿的优化治疗方案,如果临床医生有使用LISA 治疗的经验,对于有自主呼吸并接受CPAP 治疗的患儿优先选用LISA 治疗[1]。LISA 在经鼻CPAP 的同时通过LISA 管或细管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拔管,可减少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带来的呼吸道损伤,对改善机体肺顺应性有显著效果[2]。既往LISA 技术需Magill 钳,开始使用细软胃管,后逐渐改用为质地较硬的血管导管,2014 年国外开始研发专用半刚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8期2021-05-13

  • 表面活性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发展,世界对表面活性剂的需求逐年增加。有研究表明,2015-2022年期间,全球表面活性剂销量增长率为5.4%,销售额增长率为5.9%;到2020年,全球表面活性剂市场将达到427亿美元,市场总量将达到2 280.2万t[1]。目前,应用化学表面活性剂较多,但存在环境污染这一潜在问题。绿色、无污染以及高效性表面活性剂成为工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只需少量剂量就可以使溶液体系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

    中国酿造 2021年2期2021-03-11

  •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后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呼吸困难、吸气、呻吟及发绀,症状严重者会导致呼吸衰竭,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还会危及患儿生命,NRDS常发生于早产儿,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治疗NRDS主要通过外源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以改善患儿病情[2-3],可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经喉镜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出气管进行正压通气,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技术人员提出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可避免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带来的不良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4期2021-01-16

  • Bi2WO6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
    过添加不同的表面活性剂(CTAB、SDBS、PVP)控制合成了不同形貌和结构的Bi2WO6纳米光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行为。【关键词】水热法   表面活性   Bi2WO6    光催化【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79-01Bi2WO6是最简单的Aurivillius型氧化物,含有(Bi2O2)2+层及WO6钙钛矿片层的层状结构,具有介电、发光、离子导体以及催化等性能[4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0期2020-10-21

  • 输液针在气管导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的应用
    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多发于早产儿,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为0.31%,表现为患儿出生后6~12 h 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易并发感染、颅内出血、肺出血等,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容易造成严重缺氧,死亡率较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药物,配合机械通气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效果令人满意[1]。但有专家指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注入方式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药效果[2]。我院在该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气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期2020-03-06

  • 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疗效
    生及分泌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能有效维持其毛细血管与肺泡间正常流体压力,从而有效保护肺泡上皮细胞,减轻肺水肿。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能提供持续正压通气,使患儿肺泡于呼气末维持开放,进而有效防止肺泡萎缩,且能促进部分萎缩肺泡实现扩张,使肺泡面积增加、气道阻力降低。本研究通过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患儿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1

    实用临床医学 2018年9期2018-12-04

  • 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
    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进而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存率。常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其为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后可直接作用于肺泡表面,减少对肺功能的损害,治疗疗效显著[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常规治疗剂量为100 mg,但对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剂量尚无明确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两种不同剂量的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

    山东医药 2018年30期2018-08-23

  • 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探讨
    患儿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其发生肺不张所致。该病可导致新生儿死亡[1]。目前,临床上通常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该疗法可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上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常采用气管插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进行治疗。但该方法易使患儿发生肺损伤等并发症[2]。有研究资料显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3]。为了进一步探讨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法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1期2018-08-01

  • 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深入,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助于胎粪吸入综合征治疗。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方式与效果。详细报道如下。【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1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1引言胎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出现重度胎粪吸入综合征,其极易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最终威胁患儿的生命。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由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4期2018-07-02

  • Bacillus velenzensis S3—1基因组中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合成基因簇的定位与分析
    库寻找能产生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或丰原素并在基因组中其合成基因已得到注释的芽胞杆菌,经过BLAST比对序列初步确定这三类脂肽类抗菌肽的合成基因簇的位置,再运用antiSMASH进行其合成基因簇的最终定位.对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的结构及相关的合成酶结构域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Bacillus velezensis S3-1; 表面活性素; 伊枯草菌素; 丰原素中图分类号: Q 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5-14

  •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用药24h后进行X胸片检查,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改善结果。 结果:采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各项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

    健康必读 2018年8期2018-04-15

  • 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0例临床诊疗分析
    由于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所致[1]。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儿因该病死亡占比50%以上,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通气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能有效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改善患儿预后[2]。本研究亦对其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24例,女

    安徽医专学报 2018年1期2018-03-20

  •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熟差导致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以呼吸困难和呼吸衰弱为特征,常发于早产儿中,临床死亡率极高[1-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57例呼吸窘迫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例,男17例,女12例,胎龄32~39周,平均胎龄(34.8±1.4)周,体质量1.0~3.5 kg,平均体质量(1.5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2期2018-02-09

  • 表面活性物质在RDS患者的运用时机与疗效的观察
    临床通常将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治疗重点[1]。但是该方法的治疗关键为药物的运用时机和剂量,鉴于此,此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RDS早产儿30例,分析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的临床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RDS早产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时间的差异,将其均分为两组。将出生低于2小时的早产儿设为研究组(15例),将出生2~12小时的早产儿设为参照组(15例)。研究组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3期2018-02-09

  •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中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98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28~38)周,平均年龄(23.41±1.57)周,对照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龄(29~37)周,平均年龄(23.11±1.42)周。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医药前沿 2018年11期2018-01-16

  • 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3000)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李庆霞(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河南 新乡 453000)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动脉血气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NRDS患儿84例,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NC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22期2017-12-20

  • 表面活性物质稀释液气管内灌洗给药治疗重症MAS的效果评价
    15300肺表面活性物质稀释液气管内灌洗给药治疗重症MAS的效果评价蔡海涛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生儿科,广东普宁 515300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稀释液气管内灌洗给药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症MA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30例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原液气管内注入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稀释液气管内灌洗治疗(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有创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22期2017-12-05

  • 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
    )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韦婷艳,周结儿,王章星,童燕梅,陈明秋(深圳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深圳 518109)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深圳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4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分别予标准剂

    海南医学 2017年19期2017-10-23

  • 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王美丽(开封市妇产医院 新生儿科 河南 开封 475000)目的观察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开封市妇产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予以对照组氨溴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气指标[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及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7期2017-09-29

  • 乳化沥青材料在预防性养护中的新发展
    沥青的发展与表面活性化学在乳化技术中的应用有密切关系。表面活性化学应用于改善乳化沥青的性能是预防性养护材料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常规的改性乳化沥青往往只能一般性地改善乳化沥青的性能。为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用于预防性养护的乳化沥青,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表面活性剂。例如为提高沥青与潮湿集料的黏附性开发有多种主动型黏附剂,为加快或减缓破乳的速率,有破乳促进剂或稳定剂,为提高乳液黏度有增黏剂等。这些表面活性剂的灵活应用大大改善了乳化沥青的路用性能,使它能达到或者接近热沥青

    读天下 2017年23期2017-09-20

  • 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
    63100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陈永芝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 贵州遵义 563100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效果。方法:收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将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X2=10.506,P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7年2期2017-09-20

  • 表面活性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微观驱油机理
    25009)表面活性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微观驱油机理姚 峰(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 扬州 225009)采用微观刻蚀玻板平面模型,对比研究了表面活性聚合物及常规聚合物对水驱后残余油的驱替机理。研究表明,表面活性聚合物对膜状残余油、盲孔残余油具有“推动”和“拖动”作用,提高采收率比常规聚合物高7%左右。传统聚合物通过增加驱替液粘度提高水油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来提高采收率。表面活性聚合物通过将残余油拉成油滴和油丝、大油滴拉成小油滴和油丝的方

    复杂油气藏 2017年2期2017-09-15

  • 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蔡红霞(兰考县中心医院 儿科 河南 开封 475300)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应用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兰考县中心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82例,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氨溴索治疗,观察组予以氨溴索+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析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68.29%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4期2017-08-16

  • 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1000)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裴留伟(许昌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河南 许昌 461000)目的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88例早产儿,按照随机序贯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以早产儿常规处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两组NRDS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6 h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观察组NRDS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3期2017-08-02

  • 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治疗价值分析
    8000)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治疗价值分析陈远春 姜小华(重庆涪陵中心医院儿科,重庆 408000)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30例我院2015年1~12月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呼吸窘迫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仅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预后。结果 观察组治疗48 h后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大于对照组,氧指数小于对照组,MAP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3期2017-07-05

  • 枯草芽胞杆菌B006产表面活性素的培养条件优化
    菌B006产表面活性素的培养条件优化王军强1,2王连国1郭荣君2马桂珍1李世东2(1. 淮海工学院化工学院,连云港 222005;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芽胞杆菌产生的环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具有重要抗菌、促进生物膜形成等功能,其含量和同系物组分构成影响其功能。为了提高芽胞杆菌B006产生表面活性素的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测定了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及接种量、培养时间、装液量和初始pH值对芽胞

    生物技术通报 2017年4期2017-05-19

  • 浅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征氧合功能的影响
    3)浅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征氧合功能的影响冯妍(辽宁省鞍山市妇儿医院儿科,辽宁 鞍山 114003)目的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院内收治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征患儿进行医治,以评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征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8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征患儿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4例,分别对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和联合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对治疗后患儿氧合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估肺泡表面活

    当代医学 2017年14期2017-05-15

  • 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管癌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王治(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胸泌尿外科 河南 新乡 453002)目的 研究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左胸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术侧肺叶为观察组,非手术右侧肺叶为对照组,采用Bartlett Mason和改良Lowry法测定并观察两侧肺治疗前后总磷脂(TPL)及饱和卵磷脂(SatPC)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2期2017-02-17

  • CPAP结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机械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此病的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1]。本次研究分析持续正压通气(CPAP)结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如下叙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例数为2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8例,平均胎龄为(31.1±1.9)周,平均日龄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4期2017-01-28

  • 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
    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李 伟(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在机械通气下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FiO2、MAP、PaO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5期2017-01-16

  • 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僵苗的脱僵效果研究
    的脱僵效果。表面活性素是某些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生的一类环状脂肽,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抗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等作用,以及消炎和抗肿瘤、溶血栓作用,杀虫作用等[2-3];具有安全、无毒的特点[2],在极端温度或pH环境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4]。研究表明,表面活性素添加在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5-8]、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9]、中华鳖(

    饲料工业 2017年22期2017-01-08

  • 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5例
    00)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5例李东辉(牡丹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呼吸机辅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经气管插管给药,测定两组机械通气相关指标、疗效指标、并症发生率等。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71.4 h,治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2期2017-01-05

  • 咪唑基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的扩张粘弹性
    14)咪唑基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的扩张粘弹性李燕柴金岭*(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高校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济南250014)合成了两种咪唑基表面活性离子液体,通过界面膨胀流变法研究了其在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考察了咪唑基表面活性离子液体浓度、无机盐和温度对聚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咪唑基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在吸附过程中吸附控制占主导作用,而弛豫过程不是单一指数函数;加入无机盐或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咪唑基表面活性离子液体的表面活性

    物理化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09-06

  • 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影响的对比研究
    花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影响的对比研究刘春枝,梅 花01005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摘要】目的比较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2—2015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照组患儿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猪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7期2016-08-16

  • 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絮凝剂的合成及应用
    结构、用量、表面活性剂和废水pH而有较大变化,对染料的絮凝脱色率可达到93.3%。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测试絮凝沉淀过程中废水中微粒粒径变化,发现水溶性染料分子和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形成混合胶束,二元共聚絮凝剂在微胶束之间架桥,形成微胶束交联体系,促进水溶性染料的沉降,共聚物絮凝剂对水溶性染料的絮凝脱色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共聚;水溶性污染物;表面活性;絮凝脱色0引言水溶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累积,破坏水生态系统,对环境水体产生严重影响[1-2]。目前废水处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7-22

  • 六溴二甲基砜作为造纸杀菌剂的应用
    砜;杀菌剂;表面活性;造纸;微生物由于现代抄纸的工艺广泛采用了中性施胶、阳离子淀粉及封闭白水等技术,使得纸机的流送系统成为微生物生长的温床,造成“微生物障碍”[1-2]。如不加以控制,纸机流送系统中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黏稠分泌物及腐败物质,导致纸浆和白水流经的各种设备和管路系统中形成腐浆,引起断纸,并产生在纸面出现大量的浆疤和孔洞等纸病,严重影响纸机的正常生产及纸张品质[3]。在造纸过程中加入杀菌剂是解决造纸微生物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造纸杀菌

    造纸化学品 2016年3期2016-07-01

  • 热化学复合采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研究
    油 产油率 表面活性 热化学采油引言:传统的稠油开采方法主要是采用热力采油,利用热水驱、蒸汽吞吐、蒸汽驱等,其中蒸汽驱和蒸汽吞吐方法比较常见。但是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稠油的密度、粘度与蒸汽不同,经常会出现蒸汽超覆而导致降低稠油开采波及范围。而且在波及区域中也会受到岩石、水体系和原油的影响,而发生稠油不能完全玻璃的情况,从而影响采油率。后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稠油开采技术,克服了上述所说问题,这种技术就是热化学复合采油技术,这种技术原理就是在注入蒸汽的同时在加入一些

    科学与财富 2016年7期2016-03-25

  •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观察▲
    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观察▲封成芳(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梧州市 543000,E-mail:gxwzrmyyfcf@163.com)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早产儿肺透明膜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接受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持续治疗2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氧分压(PO2

    广西医学 2016年11期2016-02-17

  • 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6例
    000)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6例舒远琴(贵州航天医院新生儿科,贵州遵义563000)目的探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对5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两组常规治疗和喂养相同,观察组患儿出生6~24 h以内应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气血分析和检测C-反应蛋白。应用SPSS21.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PaO2比较,P>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2016-02-10

  • 一种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专利涉及一种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合物含有结构单元A、结构单元B和结构单元C,结构单元A的含量为60%~75%(w),结构单元B的含量为10%~35%(w),结构单元C的含量为5%~15%(w),聚合物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12)×106。该专利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能力和增稠水介质能力,此类聚合物驱油剂适用于低渗透油藏以及高温高盐油藏,可在三次采油中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中

    石油化工 2015年9期2015-08-15

  • 粗茶皂素的制备、纯化及其表面活性研究
    艺及茶皂素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采用明矾法可以制备纯度达70%以上的茶皂素。在以80%的乙醇为溶剂,丙酮为沉淀剂,料液比为1 ∶20,溶剂与沉淀剂之比为1 ∶2的条件下纯化茶皂素粗品,可得到纯度达93%以上的茶皂素纯品。茶皂素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5%,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起泡剂和乳化剂。关键词:茶皂素;提取率;纯化;表面活性中图分类号: TQ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206-03收稿日期:2013-08-19基金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4期2014-07-11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疗效评价
    明膜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疗效评价姜琳目的评价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科收治的肺透明膜病患者86例分成对照组34例和试验组52例, 其中对照组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试验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 比较两组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率、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7期2014-01-24

  • 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3000)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周婵娟(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河南 南阳 473000)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09 年 5 月至 2011 年 5 月我院 80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 40 例患儿给予固尔苏气管注入;对照组 40 例患儿未给予固尔苏气管注入,其他同治疗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发病率较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4期2013-06-23

  • 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分析
    完善,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1],该病得治疗无特效手段,主要为人工机械通气和高浓度氧疗,但机械通气的并发症较多,不能长时间应用。我科应用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男性10例,女性9例,胎龄在35~42周之间,平均(40.

    中外医疗 2012年2期2012-06-20

  • 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胶束化行为的影响
    00237)表面活性素分子结构对其胶束化行为的影响李 翌 邹爱华 叶汝强 牟伯中*(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200237)采用表面张力、界面张力、荧光、动态光散射(DLS)和冷冻刻蚀电镜(FF-TEM)等方法,研究了由Bacillus subtilis HSO121所产生的一组表面活性素的胶束化行为.通过对表面活性素溶液表面张力、表面活性素对水/正己烷界面张力的影响、表面活性素胶束微极性以及胶束粒径和形态的研究,发现随着表面活性素脂肪链长度的增加,

    物理化学学报 2011年5期2011-11-30

  • 表面活性素单分子膜在空气/水界面的迟滞现象
    15400)表面活性素单分子膜在空气/水界面的迟滞现象杨 莹1宋昌盛1,2叶汝强1牟伯中1,*(1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200237;2太仓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太仓215400)表面活性素是一类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微生物脂肽类化合物,能在空气/水界面形成不溶性单分子膜.利用Langmuir膜天平测定了表面活性素单分子膜的压缩-扩张循环曲线,发现单分子膜在经历了“平台区”后出现较大的迟滞环,迟滞环的形状与亚相pH有关.将“平台区”的单分子膜转移到云

    物理化学学报 2011年9期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