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者论学习

1983-01-01 09:00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6期
关键词:师友齐国学问

三、师友篇

(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尚书》

〔解〕大意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谁的道德学问好,谁就是老师。

(二)不师如之何(不从师学习怎么能行)?吾何以成(我怎么能有所成就)?

——唐·柳宗元(见《师友箴》)

(三)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传播为人、治国的道理)、受业(讲授知识、技艺等学业)、解惑也(解答疑难困惑的问题)。

——唐·韩愈(见《师说》)

(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唐·韩愈(见《师说》)

〔解〕大意是: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多才多艺。那么,老师凭什么教学生呢?就凭闻知道理比学生早些,所传授的技艺比学生精些。

(五)人苟有一长(人如果有一点长处),师之(以他为师),皆足以为身心之益。宽厚之人,吾师以养气(涵养气量);慎密之人,吾师以炼识(锻炼见识);谦恭善下(善于屈己尊人)之人,吾师以亲师友;博物洽闻(见闻广博)之人,吾师以广见闻;慈惠之人,吾师以御下(统治下属和下人,这是剥削阶级思想,应该加以扬弃);俭约之人,吾师以居家(处理日常家事);通变(通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变化)之人,吾师以生慧;质朴之人,吾师以藏拙(自谦拙劣,不以示人);聪明才辨之人,吾师以应变;缄默寡言之人,吾师以存神(存养精神)。以此推之,何人非吾师?而又何在(什么地方)不可取益乎?

——明·徐嵋云(见《身世准绳·交友》)

(六)与善人居(同好人相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俱化矣(和它同化了)。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盐腌的干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俱化矣。丹之所藏者则赤(朱砂所存放的地方就变成红色的),漆之所藏者则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所居的环境和所交游的人)焉。

——《孔子家语·六本篇》

(七)〔孟子问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学习齐国语言),则使齐人傅诸(教他呢)?使楚人傅诸?〔宋臣戴不胜〕曰:“使齐人傅之。”〔孟子〕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喧扰他),虽日挞而求其齐也(纵然天天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庄,齐国的街名;岳,齐国的里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战国·孟子(见《孟子·滕文公》)

〔解〕这就是成语“一傅众咻”的出处。孟子的话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好的老师,而没有好的朋友,仍然学难有成。

(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学识偏狭浅薄)而寡闻(见闻少)。

——《礼记·学记》

(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忠信诚实)、友多闻(知识丰富),益矣。友便辟(pián pì,善于迎合人意),友善柔(善于和颜悦色以诱人),友便佞(bián nìng,善于以言词取媚于人),损矣。

——春秋·孔子(见《论语·季氏》)

(十)故非我(说我的不是,批评我)而当(合适,正确)者,吾师也;是我(称赞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奉承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尊重老师)而亲友,而致恶(极其厌恶)其贼。

——战国·荀子(见《荀子》)

(十一)交友最要审择(慎重选择)。……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难耳。语云(谚语说):“要作好人,须寻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此真格言也。

——明·高攀龙(见《高子遗书》)

(十二)学问二字原自外面得来。盖学问之理(理性认识),虽全于吾心(虽然是由我的思维活动所完成的);而学问之事(作为学问对象的客观事物),则皆古今名物(事物的名称和形状)。人人而学(向人人学习),事事而学,攒(zǎn,积蓄)零合整,融化贯串,然后此心与道(用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说,心与道就是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方浃洽(jiā xiá,融洽)畅快。若怠于考古(懒于研究历史),耻于问人,聪明只自己出,不知怎么叫做学者!

——明·吕坤(见《呻吟语》)

孙培镜辑注

猜你喜欢
师友齐国学问
蜗牛的故事
探索英语学科“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陈帆
割席分坐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