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的挑战

1987-11-01 03:28陈道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5期
关键词:厦门大学玛瑙蜗牛

陈道馥

口出狂言

世界进入了一千九百八十四年。在中国,在厦门,在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里,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誓要让蜗牛爬上中国居民的餐桌。

他,就是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工人编制的实验员董启农。这个67届高中毕业生,下乡回城的知识青年,先后当过木工、电工和司机的小伙子,在这所人才济济、强手如林的高等学府里,实在是不值得一提。

然而,小人物却口出狂言,要标新立异了!

狂言一:要对蜗牛的养殖和综合利用进行科学研究,

狂言二:要在厦门大学建立一个关于蜗牛的科研、养殖、技术咨询、收购、加工生产和包装外销直至餐厅服务的联合企业;

狂言三:要让蜗牛爬上中国寻常百姓的餐桌!

真狂啊!董启农简直奏起了蜗牛狂想曲!这个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平日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实验员,一时成了校园里的新闻人物。

心中有数

一个偶然的机会,董启农听说厦门鼓浪屿千厝沃有一位叫李千的老太太,年轻时曾在“万国租界”给外国人当女佣人,学会了烧蜗牛菜。解放后她是“五保户”,鼓浪屿这座海上花园里俯拾皆是的玛瑙蜗牛成了“上帝恩赐”给她的佳肴。这位老太太一日三餐主食蜗牛,活到八十九岁。她不仅身体健康,而且皮肤白皙如少妇……

据说,蜗牛作为“活罐头”还曾为拿破仑的远征军立下过汗马功劳。因为蜗牛耐饿,可以数星期不吃不喝,因此,当年拿破仑曾命令他的远征军随身携带蜗牛以充饥。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董启农对蜗牛的兴趣更浓了。他跃跃欲试,想在蜗牛利用方面初试锋芒。他利用厦门大学优越的学习环境和雄厚的科技力量,自修生物学理论,向有关的专家教授虚心求教,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在厦门长大的董启农,对当地野生的蜗牛——露螺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过去他只知道,这种蜗牛在下雨或露水多的清晨最常出现,在厦门一带自行繁殖得漫山遍野。它们的外壳有玛瑙般的光泽,因此又叫玛瑙蜗牛,看起来着实可爱,可吃起植物来却毫不留情,连著名的万石岩植物园里的名贵花草,也常常在一夜之间被它们吃掉。现在他才知道,露螺原来是目前世界上三种食用的蜗牛中最大的一种。他还了解到,蜗牛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食用蜗牛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近20%,脂肪含量低于2%,胆固醇几乎为零,并富含多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及钙、铜、磷等矿物质。在国外,蜗牛是与鱼翅、干贝和鲍鱼齐名的四大美味之一。欧美国家人们嗜食蜗牛成风,而法国堪称吃蜗牛的“世界冠军”,每个家庭的圣诞晚宴上都少不了这道菜,全国每年要消耗蜗牛近四万吨。

从蜗牛的内脏中可以提取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蜗牛酶,用于细胞学研究和遗传工程,每克蜗牛酶的价格高达一百美元以上。197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才从玛瑙蜗牛中提取出这种酶,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依靠进口蜗牛酶进行科研的局面。

看来,蜗牛虽然有害,但如能开发利用,化害为利,却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在当地自然条件下也是切实可行的。难怪董启农敢于口出狂言!

初试锋芒

说来奇怪,一种信息的获得,一种偶然的机遇,常常促使人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作出某一种抉择,迈出新的一步。

1983年,董启农到香港探亲。他发现,香港超级市场上的蜗牛罐头是倍受人们青睐的高档营养食品,一简八百五十克的法国蜗牛罐头,竟标价六十六美元。

时不待我!董启农匆匆赶回厦门,立即着手于蜗牛的家庭养殖实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了他,海外的信息激励着他,为国家出口创汇的目标吸引着他,让中国人重新认识蜗牛的信念鼓舞着他,董启农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填补我国大陆人工养殖蜗牛的空白。作为这项事业的开拓者,前途莫测。这也许意味着他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冷眼、刁难、非议和毁谤甚至也会纷至沓来。几经磨难的他,对这一切当然不会想不到,可他还是疯狂地干了起来。

说起来也够可怜的:他只有六平方米的小书房可资利用。这块小小的天地竟成了他的蜗牛养殖实验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间小屋对他竟有无穷的魅力。董启农只要一走进这间屋,只要一看见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的几千只蜗牛,似乎便进入了“无我”的境界,甚至连吃饭和睡觉也忘记了。他的妻子常常不得不把饭菜端到实验室来。他对蜗牛的兴趣早已转为狂热,他把全部心血,全部激情,甚至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蜗牛的身上。

寒来暑往,董启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还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他终于取得了一点发言权,写出了有关蜗牛开发利用的两篇文章:一篇题为《露螺》,向人们宣传了它的食用价值,发表在《厦门日报》上;另一篇题为《蜗羊养殖与综合利用》,比较系统地阐明了蜗牛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和经验,并详细论证了在我国开发蜗牛养殖业的优越条件和蜗牛综合利用的价值。

红杏出墙

世界真是大,真是一个多元化的“王国”,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视董启农为“狂人”的正常人,也有理解和支持蜗牛“狂人”的正常人!

著名的生物学家汪德耀教授,早年留学法国,曾呼吁过在国内发展蜗牛养殖业。老教授被董启农的创业精神和科学态度所感动,对他的“狂妄”之举设法大力支持。

董启农的计划几经周折,终于获得了厦大科研处、海洋学系和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厦门大学院内一个旧防空洞,成了蜗牛养殖场。蜗牛怕光亮、喜阴湿。防空洞里冬暖夏凉,湿度大,正是蜗牛的理想乐园。四百多只旧木箱,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长达数百米的巷道里,十几万只蜗牛默默地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这真是妙不可言!妙就妙在当初人们大张旗鼓地深挖出来的洞,如今派上了这般用场!可是,如果不是改革年代发现了防空洞的这一绝妙功能,又有谁会再来光顾它们呢?

红杏出墙,八面来风!厦门大学养殖蜗牛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香港,又反馈了回来:香港华闽财务有限公司来人购买了一批鲜活蜗牛,这是厦门大学蜗牛养殖加工厂出口的第一批蜗牛,也是中国厦门口岸第一次出口蜗牛。请注意这里是“两个第一”,中国大陆蜗牛开发史上的“两个第一”!国内一些长期依靠进口蜗牛招待外宾的大饭店,也纷纷前来订货……

蜗牛“狂想曲”终于唱出调来了。

可是别以为,董启农会因旗开得胜而踌躇满志,他的野心大着呢!

董启农还要通过横向联合,把所有具备养殖玛瑙蜗牛条件的福建农村都变为蜗牛科学研究的“大实验室”。他想得宽,也想得远。他说:“在农村发展蜗牛养殖专业户,既可以解决资金、劳力、饲料等方面的难题,又可以帮助当地农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董启农一次又一次地走访农村,深入闽南山区贫困的腹地,还运去了一箱箱的蜗牛种苗。他在农村办了一期又一期短训班,向农民宣传蜗牛养殖成本低,收益快的优点,并且毫无保留地向农民传授了蜗牛养殖技术。不到一年的时间,福建农村就发展了几百个蜗牛养殖户。有些专业户发展规模之大,致富速度之快,使董启农都感到惊奇。

“食谱而今合开拓”

1986年元宵节,董启农的蜗牛狂想曲又奏起了一个新的乐章。

我国大陆第一个以经营蜗牛菜为主的玛瑙园酒家开业了!尽管开张比较冷清,几近于“门前冷落车马稀”。但董启农相信,中国人总有一天会认识蜗牛的价值,会习惯吃蜗牛。对这一点,董启农有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耐心。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人!几个月过去了,玛瑙园酒家已是天天座无虚席。这个小小的“蜗牛庐”,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海内外广大的顾客。蜗牛“狂人”已经成为报纸上、广播中的新闻人物了。

为了使玛瑙园酒家成为普及和推广蜗牛开发利用的窗口,董启农每天都要抽出几个小时,向前来就餐的顾客介绍各种蜗牛菜肴,它们的营养价值和烹调方法。

“我们这里有四十五种蜗牛菜,其中西式二十一种,中式二十四种。有清炒蜗牛、沙茶蜗牛、虾仁炒蜗牛、香酥蜗牛,串烤蜗牛、拿破仑蜗牛,还有著名的法国大菜——烙烤蜗牛……”

凡是来过玛瑙园酒家的人,不仅能在此大饱口福,而且能得到一些关于蜗牛和蜗牛菜的常识。他们不会忘记这个小小的蜗牛庐,不会忘记这位不知疲倦、毫无保留的主人。

一封封电报、信件雪片似地飞到厦门,外商、港商、外国驻华大使馆、国内的大饭店、高级宾馆都向厦大蜗牛养殖厂购买蜗牛……

望着这一切,董启农清癯的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是的,他该满足了。他这个蜗牛“狂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这么多理解者和支持者,生活对他是慷慨和厚爱的。

他也该休息休息了。从玛瑙园开业以来,他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从未休息过一天……

啊?!董启农又口出“狂言”了:

“我要写一本《蜗牛烹调一百种》的菜谱,让每个中国家庭都掌握蜗牛菜的做法!

“我要在法国巴黎开一家玛瑙园酒家分店,与地道的法国蜗牛菜比个高低!

“要让中国的玛瑙蜗牛占领国际市场……”

瞧!他的蜗牛“狂想曲”唱得更有力了!

猜你喜欢
厦门大学玛瑙蜗牛
Cloud Computing in Data Backup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蜗牛说
五招鉴别老玛瑙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玛瑙十二生肖
蜗牛
瑰丽的玛瑙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