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风的八种误解

1994-12-30 06:51韩绍安
祝您健康 1994年7期
关键词:年者出血性蛛网膜

韩绍安

中风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病。预防中风的发生,首先对它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了解它才能有效地对付它。然而,现实生活中,尚有不少人对中风认识模糊、不准确。甚至存有一些误解。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澄清。

误解之一:中风是一种疾病

中风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或俗称。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称为小中风)等。其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余者为缺血性中风。

误解之二:只有老年人才得中风

虽然中老年人容易患中风(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但青年人也可患中风,而且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蛛网膜下腔出血就多发生于年轻人。年轻人较常见的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和贫血等,以及慢性肾炎引起的恶性高血压,均可引起出血性中风。儿童患中风者甚少,但亦有报道。

误解之三: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中风

一些动脉硬化病人血压正常,但因病情严重,可致脑动脉血管管腔高度狭窄达80~90%以上,影响脑血流量,也可发生中风。血压偏低者可致脑血管发生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梗塞。另外,血压过低致脑血流缓慢,容易发生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增加,致血栓形成而发生中风。此类中风一般均为缺血性的。

误解之四:瘦人很少得中风

瘦人得中风者只不过比胖人少些。因为瘦人同样可以发生动脉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而且,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内蛋白质不足也能诱发中风。所以摄取蛋白质偏少的瘦人,更应警惕中风。

误解之五:得了中风不死必瘫

近年来,治疗中风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使中风后生存5年以上者达62%,生存6~10年者达20%,11~15年者达15%,16~20年者达3%,平均寿命已达66岁。肢体偏瘫的恢复率也有提高,许多病人的后遗症轻微,甚至不留后遗症(缺血症),生活可以自理,有些尚能恢复正常工作。

误解之六:中风者不能手术治疗

目前,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国内、外均已开展了外科手术疗法。而且效果较好。缺血性中风手术的目的在于重新建立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现在已开展颅外动脉搭桥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等。出血性中风的手术适应症是中等量的脑出血经内科保守疗法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者。另外,小脑出血及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采取手术疗法。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种:开颅清除血肿和立体定位手术清除血肿,后者方法简便、安全,但宜把握好手术时机,病人要尽早住院观察。

误解之七:中风治愈后一般不会复发

其实,中风容易复发是其一大特点。复发率可达25%。这是因为。所谓中风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其病理基础——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等并没有治愈。因此,中风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

误解之八:父母亲得中风者,其子女也一定会得中风

有人以为中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亲曾死于中风,自己就惴惴不安。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中风都具有遗传倾向,只有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但必须指出。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超过一般人群。为此,应加强自我保健,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少吃些盐及高脂肪食品,同时讲究心理卫生,并定期体检。若能及时发现并认真治疗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则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中风的发生。

猜你喜欢
年者出血性蛛网膜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移植前不同透析方式及时间对肾移植远期效果的影响
库尔勒市三例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的诊治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羊出血性败血病的防治方法
《中国民间疗法》过刊杂志订阅优惠 欢迎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