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

2000-06-13 23:50王升旭李树成老锦雄赖新生
中国针灸 2000年3期
关键词:电针椎间盘腰椎间盘

●王升旭 李树成 老锦雄 赖新生

(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州510515;1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

摘要采用深刺夹脊穴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并设常规取穴组作对照,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单胺类物质的影响。结果电针夹脊穴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选词项目数、疼痛分级指数感觉分、总分、及现有疼痛强度等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0.0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5-HT、5-HIAA、NA均非常显著下降(P<0.01)。

主题词电针穴,夹脊椎间盘移位/针灸疗法单胺类物质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本组病例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20~55岁,其中21~40岁41例,41~50岁12例,50~55岁9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年。疼痛部位:单纯腰痛18例,腰及单侧下肢痛31例,单侧下肢痛8例,腰及双侧下肢痛5例。L3/L4椎间盘突出5例,L4/L5椎间盘突出24例,L5/S1椎间盘突出26例,L4/L5、L5/S1双突出者7例,均经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赵定麟[11]主编《脊柱外科学》诊断标准,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确诊。

1.3病例排除标准

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马尾神经受压者及有其它手术指征者。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取病变椎体及上下各1个椎体两侧的夹脊穴,如L4/L5椎间盘突出,即取L3、L4、L5双侧的夹脊穴,治疗组用30号华佗牌2~2.5寸不锈钢毫针直刺进针,深刺直至抵达椎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缓慢捻针直至滞针状,以有针感向颈臂部放散为佳,如无针感传导,可反方向行针1次,接G 6805电针仪,频率15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

对照组选取病侧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穴,常规针刺法,行提插捻转结合的补泻手法1分钟,电针方法同治疗组。寒湿型加灸,肾虚加命门、太溪,瘀血阻络型委中放血。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均配合腰部拔罐和TDP照射。

3疗效观察

3.1疼痛综合评定

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从选词项目数、疼痛分级指数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视觉模拟量表及现有疼痛强度六项指标综合评定针刺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

3.2疗效标准

痊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3外周血单胺类物质含量测定

每组随机抽取20例患者,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

3.4统计学处理

采用玹检验及χ2检验

3.5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的比较(见表1)

表1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选词阳性项目数、PRI感觉分、PRI总分、PRI上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0.01),而PRI情绪分、VAS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0.05)。表明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2)

表2显示,治疗组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两组总有效率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

(3)电针夹脊穴与辨证取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见表3)

表3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5-HT、5-HIAA、NA治疗后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0.01),两组之间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4讨论

4.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最常见原因。关于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的机理,目前有3种学说[11]。①机械压迫学说,许多作者认为机械压迫神经根是引起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受压的神经根易损伤,继而发生神经根炎症和水肿,组胺、缓激肽、5-HT等致痛物质渗出,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出现腰腿痛等神经功能障碍。②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神经根机械压迫对引起疼痛虽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椎间盘源性疼痛及体征。Murphy和Rothman等提出,正常神经受压时并无疼痛产生,只是在有着炎症的神经根受压时才会产生疼痛。手术证实,椎间盘突出附近的神经根常有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而造成神经根炎的原因,主要是胶状的髓核溢出,沿着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通道扩散,髓核的蛋白多糖和β蛋白质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同时,大量的"H"物质的释放,神经根又无束膜化学屏障,因而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③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近几年来,Gertzbein等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提出了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组织,被排除在机体免疫机制之外,当椎间盘病变时,髓核突出,在修复过程中新生的血管长入髓核组织,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接触,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和β蛋白质成为抗原,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基于以上认识,腰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的炎症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神经根的炎症水肿。

4.2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只有10%~20%的病人须手术治疗。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2-5],有单纯针刺治疗者,有针、灸并用者,有采用电热针治疗者,有针刺配合推拿手法者,有采用刺络拔罐者,治愈率在40%~70%左右。其作用机理在于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此外,针刺还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β-内啡肽可增加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NK细胞活性增加,起到消炎镇痛作用[6]。我们采用电针病变部位双侧夹脊穴的方法,针刺及电刺激直接作用于病变神经根,取得良好的镇痛及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取穴法。

4.3关于外周单胺类递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一般认为,血浆游离5-HT是很强的致痛物质,其异常升高与疼痛有关,针刺能使血小板对5-HT的吸收增加而释放减少,导致血小板内5-HT含量增加而游离5-HT水平下降[7],此外,针刺能增强单胺氧化酶活性,促进5-HT转化为5-HIAA,使5-HIAA水平升高,5-HT含量下降[8]。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使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血浆游离5-HT含量显著下降,而5-HIAA水平也下降,说明主要通过血小板对5-HT吸收增加而释放减少起作用。血浆中NA主要来自交感神经末梢,NA本身不是致痛物质,但疼痛伴有一系列植物神经反应,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研究表明,针麻效果好者,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外周血中NA含量减少[9]。本研究显示,针刺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血浆NA含量显著下降,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针刺可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针刺镇痛。两组间单胺类递质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可能与疗程较长及样本数少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5参考文献

1赵定麟主编.脊柱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14,508

2马胜.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8;18(1):39

3孙作露,康善.刺血拔罐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7;17(12):727

4李洁,张明.温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中国针灸,1994;增刊:62

5管遵惠,陈莉莉.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6例临床观察及影像学分析.中国针灸,1997;17(7):391

6朱长庚.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解剖学报,1993;(2):216

7史学义,等.外周5-羟色胺系统与针刺镇痛.针刺研究,1983;(2):146

8许荣琨,等.狗针麻胃大部切除手术模型全血5-羟色胺含量变化的观察.针刺研究,1980;(3):188

9郑肖钊.针麻手术过程中交感神经活动及前列腺素E的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4):259

(收稿日期:1999-04-11,赵昕发稿)

猜你喜欢
电针椎间盘腰椎间盘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腰椎间盘的“害怕清单”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半躺姿势最伤腰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帽子莫乱扣
“摸到腰椎间盘”是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