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行家谈艺

2001-06-13 21:19文/蔡
全国新书目 2001年3期
关键词:造园书法艺术甲骨文

文/蔡 友

董玉京谈甲骨文书法艺术

董玉京先生,字宛仁,河南省南阳市人,1933年7月26日生。我国已故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书法家董作宾先生之哲嗣。台湾著名心脏科医师、教授。受其父影响,董玉京先生从少年时代起便深深爱上了甲骨文,行医之暇,沉醉于甲骨文与甲骨学领域,苦读苦研苦写,锲而不舍地终于从一个“好之者”变为“乐之者”。

大象出版社推出的《甲骨文书法艺术》,是董玉京先生多年实践、研究的心血结晶。对于学习甲骨文书法的读者来说,此书真是最为难得的首选。

董玉京先生深得要领介绍甲骨文书体特征,“书体结构灵活多变,具备最灿烂的表现形态。甲骨文中所书的动物字,飞禽展翅,蛇虫曲伸,猛兽獠牙、栩栩如生;所书人体字,立、卧、蹲、跪、射,手举足行,如朝夕相见,所书景物字,山、水、草、木,犹身临其境,书意盎然;所书器物字,皆具形象。甲骨文的字画布局以平行对称为原则,凡同一字内出现的诸横、竖、点之间,各保持基本平行;其左右、上下笔画相同者,则分别以中线为轴,呈对称状。殷人的这种书体结构原则,把动态和静态紧密地糅合在一起,运用书法艺术的手段,反映和表现出文字的内在含义,使心、手、义畅流合一,开创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灿烂的大千世界。”

董玉京先生特别引其父董作宾先生深切体会,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甲骨文书法的精髓:“它的书契,有肥,有瘦,有方,有圆,或是劲峭刚健,具顽廉儒立的精神,或是婀娜多姿,有潇洒飘逸的感觉。特别是殷代中兴名王武丁时代的书契文字,气魄宏放,技术娴练,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的自由精神。”

对有志于甲骨文书法创作者,董先生以其多年领悟给予忠告,无论今后大家所写的甲骨文书体风格是豪放、严谨,或是粗犷、纤细,都要保有其笔画“尖峭挺拔”与“圆润婀娜”之姿。决不可以用钟鼎文、篆书或隶书笔法来写,那样,就只能徒有甲骨文字形的钟鼎文、篆书、隶书而已。更不可以写得像摆火柴棒儿一样,那会失去甲骨文的原始风貌和艺术意味,一定以董作宾、严一萍、胡厚宣等大家为楷模,摩挲对照出土原版摹写,至少也要以拓片作摹本,千万不可照既不真也不像的字帖去学,以免失之千里。

本书图版既精且多,极具观赏临摹价值。

狄源沧谈摄影艺术

“这是一张绝妙的好照片。只有用诗人的思想感情观察生活的人,才会发现这种新鲜动人的题材。正如邵柏林同志所说的那样:画面中带着爱抚和微笑的母亲,实际上是被作者当做爱的化身来处理的。当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受到‘母亲甘露滋润的时候,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形容的愉快,被摄影家一丝不苟地‘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有趣的是这个孩子的姿态,那向上承受着水滴的小手指,真像受了雨水灌溉而茁长起来的幼苗一样。”“照片的标题(《用水滋润幼苗》)在这里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摄影艺术在某些方面的独到之处,的确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望尘莫及的。”

“不管抓什么动作的高潮,必须在这个动作到达高潮之前按下快门,不然,就抓不住。因为,从‘眼睛看见到‘手指按下快门,其中是有一小段时间的距离的。如拍鱼跳出水面,必须在看见它们冒出水面时,立刻按快门,所抓到的恰好是跳得最高的动态。如果等看见鱼跳到最高时再按快门,所抓到的就必然是落入水中的情态了。”

“看来,体育照片不一定都要那么紧张激烈,使人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运动场以外的题材往往比场内更精彩一些。”

以上是我读狄源沧先生摄影论著时随手摘来的片断。

狄先生写的摄影书,往往精选世界摄影名家名作,然后作简要点评,三言五语,活泼机智,如诗话、画跋,或介绍摄影家创意、拍摄经验,或说出他自己的独特感受、见解,令你眼界大开,艳羡不已。你正想弄明白这照片是如何获得的呢,他紧接着就告诉你,是抓拍还是摆布,是什么相机,是散射光还是烛光,打不打辅助光,一次曝光还是多次曝光等技术要领。总之,先让你“临渊羡鱼”,再带你“退而结网”。

狄先生酷爱中国古典诗歌,有诗心垫底。从50年代起,便把眼光盯在世界各种摄影流派的名家名作上,孜孜不倦地研究汲取。晚年眼光见解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你看,面对日本风光摄影大家竹内敏信的《清风》,狄先生怎么讲呢,“风景,风景,是一阵清风在几棵平平常常的绿树上刮出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刮出了清凉恬静的意境。佳能EOS-1,80-200mm变焦镜头,快门先决1/60秒自动曝光,加偏光镜使色彩更加饱和清纯。胶卷·RDP。”似随口而出,令人拍案叫绝。

童寯谈园林艺术

黄裳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一卷《江南园林志》,不只可见作者的观点议论,为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开山经典著作,更能欣赏作者的美文,如读《洛阳伽蓝记》,绝非后出的说园诸作可比。”真乃不易之论。

童寯先生1900年生于沈阳,1983年逝世。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先生在抗战前,以工作余暇,遍访江南园林,目睹旧迹凋零,每“低回歔欷,忘饥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深忧吾国造园绝艺随其他国粹渐归淘汰,发愤而为《江南园林志》。

这本成于1937年春的论著,历经战火、水灾,迟至1963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两部分。文字部分分造园、假山、沿革、现况、杂识五章,从泛论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和技术的一般原则入手,有重点地介绍了江南地区苏州、扬州、上海、南京、杭州、嘉兴、无锡等地著名园林的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兴衰演变过程及当时(1937年)的概况;间有品评和议论。文中引用我国有关园林方面的志乘、野史、笔记、丛谈、小说等文史资料颇为宏富。图片部分包括版画、国画、平面图以及摄影图片等共340余帧,弥足珍贵。

在我国,造园一事,见于他书者,如《葵辛杂识》、《笠翁偶记》、《浮生六记》、《屐园丛话》等,但皆零散不成系统。而且除李渔为真通其技者外,余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本自身之经验。能诗能画而又能园者,如白居易、王维、倪云林以及明之朱舜水,清之张南垣父子、石涛、王石谷、戈裕良等,惜未笔于书。独明末计成著《园冶》,乃成我国造园学惟一文献。

童先生的《江南园林志》可以说是接着《园冶》讲的,且多有生发开拓。比如童先生将造园概括为三种境界(即“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将“深远不尽”列为造园不易之律;提出“成园论”,力主“质朴适意”,反对奢丽。又曰:“园林邀人鉴赏处,专在用平淡无奇之物,造成佳镜;竹头木屑,在人善用而已。有以碎瓷摆成鱼鳞莲瓣,则尤废物利用之佳例。”又曰:“园林之传,既不在大小繁简,亦不在久远。”“盖闲云野鹤、适意娱情之物,固不必如庙堂历百世而不毁耳。”先生提出的“赏园”论,如“(园成后)主人亦不宜常往,始得奇趣”(游客入园,景物皆新,经营布置,悉出意外,主人亦应如游客置身境外,若赏图画)。如讲嘉兴烟雨楼妙在“烟雨”:“烟雨与楼台之妙,纯为诗人幻梦。……楼之有赖于烟雨者,盖南湖水狭,四望皆岸,甚少极目丘壑、汪洋无际之感。惟朦胧云物、山色有无中,始觉近于理想耳。”在在予人审美智慧。

《甲骨文书法艺术》 董玉京著 大象出版社

《中外摄影佳作精析》 狄源沧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品读世界摄影大师精品》 狄源沧编著 西苑出版社

《江南园林志》 童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题图:《古杉雄姿》(美)E·韦斯顿摄

猜你喜欢
造园书法艺术甲骨文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