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战争“门外谈”

2001-09-28 19:43
世界知识 2001年18期
关键词:间谍活动间谍情报

君 言

外交斗争实际上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公开的战线,外交官们西装革履,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折冲于口舌之间,各自为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而奔忙;另一条则是隐蔽的战线,间谍们乔装打扮,神出鬼没,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侦察监控,狡诈伪饰无所不用其极,同样也是各为其主,奔波辛劳。

在世界史中,间谍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西方的说法是,上帝是“间谍工作领导者”,“自从上帝让摩西‘派人去探明迦南以后,间谍就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中国的说法是,“使谍用间,古已有之”。《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篇”堪称是中国最早论述间谍问题的名作。

一部充斥了间谍战的历史

翻开历史,人们惊奇地发现,国际舞台竟是如此充斥了间谍战。

拿破仑时代是间谍活动的一个高潮。拿破仑十分重视间谍工作。他常喜欢说:“每一个将军,只要他不是在沙漠里,而是在有人的地方,若是他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敌人,那他就不精通自己的业务。”拿破仑建立了专施间谍任务的保密局,他的间谍几乎遍布欧洲各国的首都和大城市。拿破仑在统治末年,越来越不愿听取同其计划相抵触的真实的情报。有意思的是,近年来英国历史学家提出这样一种假说:拿破仑“百日政变”,不放一枪占领了巴黎,是英、奥两国间谍策划的结果,目的是把拿破仑诱骗到法国,然后或把他杀掉,或把他驱逐到离欧洲海岸更远的地方去。

二战期间,国际上的间谍战更趋向白热化。希特勒德国得以如此迅速地吞并奥地利,全赖它成功地收买了奥内政部长充当内奸,使德国获得了奥防务机密,从而不战而胜。1941年,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形势危急。苏派驻日本的间谍佐尔格通过情报关系得知,日本政府已决定南进而并非北进,在德军攻下莫斯科前不会配合德军进攻苏联。正是因为获悉了佐尔格这一极为重要的情报后,斯大林才敢于下决心急调远东集团军来解莫斯科之围。美军由于破译了日本的密码,才成功地击落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击沉四艘日本航母,赢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在电子技术尚未问世之前,间谍传递情报所用的手段虽嫌原始,但仍巧妙无比,独具匠心。他们在妇女的裙子上用显微墨水写密码信;用孩子们玩耍的气球和去掉炸药的炮弹壳装情报;把情报拍摄成微型胶片,再把胶片粘在邮票反面,然后再把邮票贴在信封上寄出;在中立国的报纸刊登声明,路人眼中不过是无关紧要之谈,但知情人却从中读出重要的情报;把活鱼的肚子剖开,装入情报信件,然后再把活鱼放入河中;在靠近前线的地方设置风车,叶瓣的转动就是一种特殊的密码;通过发送密封有间谍情报的讣告来传递情报,以避开检查官的检查。而最普遍使用的传递情报的办法是放飞信鸽。一战期间,英国人在西线设有一座由6000只信鸽组成的“大本营”。在法国甚至修建了信鸽英雄纪念碑,并授予许多只鸽子以勋章。

当今窃密活动匪夷所思

在高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通过航天航空、电子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秘密窃取情报,其隐蔽、巧妙、精确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20世纪,收集情报的科学技术发生了空前巨大的革命。用信鸽传递情报、以鸽粪充当隐显墨水的年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空间系统、电子传感器、雷达、红外线照相、因特网络、无所不在的电脑等等,能使谍报人员收集到从天空到深海的种种准确情报。

美国间谍卫星可以窃听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豪华小轿车里的机密谈话。美国设置在卫星上的精密度极高的照相机可以清晰地拍摄到行人在莫斯科街头所阅报纸的新闻标题,甚至还能分辨出他们是否已刮胡须。所拍照片的回收、冲洗和传播的时间越来越短,仅需几分钟即可大功告成。

窃听技术的先进匪夷所思。50年代,苏联在赠给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的木雕老鹰嘴中设置窃听器之类的事,早已落后陈旧。今天,间谍使用的窃听装置,有的甚至小如针头,其灵敏度超出想像,其隐匿极难发现。电子专家甚至还发明了使用苍蝇来进行窃听。他们把窃听器粘在苍蝇的背上,数小时后苍蝇死亡,死苍蝇就可能落在窃听对象的会议桌旁,苍蝇背上的窃听器可连续工作八小时。而最新的技术则是以航空高技术侦察手段来窃取图像情报,从中加以识别和评价。这要比人力情报和信号情报更为精确和持久。

间谍使用的密码已变得更加复杂离奇,几乎不可能破译。间谍之间的通讯联络已从无线电发射变成卫星发射的快速电子信息。间谍乔装打扮的技术已完全能同好莱坞相媲美。

利用因特网络获取情报是秘密情报工作的另一新发展。美国情报部门认为,目前因特网已遍及100多个国家,而且绝大多数的军事通讯又与民用的混用同一网络,利用因特网的先进信息技术就能轻易地猎获所需的情报。据外电报道,4月美国EP—3侦机在我国南海空域进行的“例行侦察飞行”,实际上是美国在就信息战领域的控制权与其“潜在超级对手”中国展开较量。传统间谍手段仍在发挥作用

情报技术的迅速发展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但它并不说明传统的间谍手段已经过时。

航天航空和电子技术毕竟还不能完全替代间谍的作用,而只是改变了谍报工作的目标和重点。间谍卫星再灵敏,它也无法穿透屋顶窥视外国政府的决策机构。美国情报机构的先进电子技术就未能预料当年伊朗巴列维国王的垮台。对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去世情报的最先获得,西方靠的不是先进技术,而是传统的间谍活动。美国卡特政府营救在德黑兰被扣押的人质,如不是天气出意外,原本可以成功,部分原因是美国在德黑兰的特工能提供被拘留在美国使馆内每一位人质的被关押位置的确切情报。在1993年美国对索马里的干预行动中,如果没有美国间谍在迷宫般的大街小巷中为杀伤力强大的“黑鹰”攻击直升机指明攻击目标,它们会豪无用处。

因此,西方国家如美国仍十分重视传统间谍情报活动,它设置了多达十几个情报机构,2000年美国的情报预算已高达300亿美元。他们仍搞“合法的间谍活动”,以外交人员做掩护,外派“身穿条纹裤子的间谍”。他们还利用一些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等作为掩护,直接或间接地进行间谍活动。美中央情报局局长甚至公开说,该局在特殊情况下可“装扮成记者或聘用记者进行间谍活动”。

冷战结束后,西方情报部门对间谍情报工作做了重大调整。过去,他们工作的焦点主要是瞄准苏联和华约组织,而今他们把对付“新威胁”作为主要的战略任务。冷战期间,美国把65%~75%的情报活动经费用于针对苏联的间谍活动,而今用于俄罗斯的只约占15%。当前美国情报部门工作的重点是,除加强对同美国长远利益攸切相关的战略情报的收集外,主要花大力气于窃取有关国际恐怖活动、毒品走私、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种族冲突等对美利益构成重大威胁的情报。同时,随着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美国收集和分析经济情报经费的比例也从不到10%增加到40%。

有矛必有盾。间谍技术在发展,反间手段在进步。魔高道长,此起彼伏,难有穷期。▲

猜你喜欢
间谍活动间谍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网络主权原则的法理宣示与实践运用——再论网络间谍活动的国际法规制
谁是间谍?
我是间谍
间谍混进来了
新疆解放前后英、美敌对势力的间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