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的“世界知识之友”

2001-11-25 20:15
世界知识 2001年21期
关键词:声援之友讲座

1979年,《世界知识》复刊之日,身居钱塘江之畔的朱建国形容阅读该杂志的心境:“犹如在冰上走了太久的人,在解冻的河水中感受惊涛拍岸。”

1985年9月,时任海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高”)历史教师的朱建国结合当时形势,开了第一讲“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此次讲座,听众逾百。朱建国观察,两个半小时没有离席者,低头记笔记的人很多,讲毕,有学生发问……朱建国有了自信。自此,平均一个月一讲。

听众越来越多,朱建国信心越来越足。他肯定自己“讲座开对了。不是大家对遥远的事不感兴趣,而是缺少将遥远的事拉近的人。”

1999年3月,在南斯拉夫危机日甚一日之际,朱建国创办了由133名学生注册的“世界知识之友”社团。十七八岁的人聚在朱老师周围提问遥远国度的无数个为什么。朱建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解答为什么。他要做的事,指导学生怎样以全球意识、公民意识的心态说明为什么,从而扭转传统的意气用事的一孔之见,即他所言:“从小心眼走向大胸怀”。

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朱建国观察,学生虽然像普通市民一样气愤、咒骂,但更多的人围着他请求“分析预测”。激愤中不失理性。当某些城市还停留在造出种种过激行为的情绪化氛围时,“海高”学生已在为“误炸”谎言做种种不可能的理性分析。

1998年12月23日,朱建国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插入了22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中的“东史郎败诉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激发1500多名学生签名声援东史郎。学生将签名布寄至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个惟一的集体声援构成“全球华人声援东史郎”活动的一部分。

2000年高考中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其中3道题:“中国入世利弊粗析”、“百年梦想——巴拿马运河主权回归”、“巴以冲突的现状与前景”,其分析与朱建国讲座吻合。讲座虽使考生受眼前之惠,但朱建国的远景目标是“愿为造就面向未来的建设者和公民做基础性工作”。

2001年3月,朱建国讲解1959年古巴革命,他组织学生讨论热门话题“切·格瓦拉的生平理想”,其中五篇讨论稿刊登在《世界知识》上。

2001年4月,美EP-3侦察机冲撞我领空,导致我空军驾驶员王伟牺牲。网上出现帖子“杀杀杀,先杀这24个,再杀布什”。美方媒体转载了杀气腾腾的咒语。针对中美关系、民众情绪,朱建国的讲座题目是《变动的世界与变动的中国》。他指出,世纪之交中,要特别警惕偏狭、激进、变态的民族主义的鼓噪。变态心理看重的眼前利益会成为违反国际规则的隐患,它与全球化时代互通联动的辩证关系格格不入。变态心理的养成,与我们传统教育中长期忽略的全球意识教育有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是人文教育失败的结果。

2001年9月11日后,朱建国收到众多请教、探讨的电子邮件。在阅读邮件和与学生接触中,朱建国警惕变态心理的出现,他假设,如果出现,那么,他16年灌输的看世界的方法,倡导的人文主义情怀尚存遗憾。但是,学生们的理性提问令朱建国满意。

9.11事件后,朱建国密切关注各方分析,对比之下,他较赞同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美国政府的报复应是有限度的。9.11事件不是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如果报复不加节制,将陷于全面的文明危机……朱建国将此观点说与学生,让学生讨论。纷争处,他剥笋般层层剖析。据悉,课余,“世界知识之友”热烈讨论国际热点问题辐射了整个“海高”文科生。▲

《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彦春

(摘自2001年10月12日《北京青年报》,标题为本刊所加)

猜你喜欢
声援之友讲座
《党员干部之友》2024 年订阅单
藏家之友
台当局“声援”香港暴徒引公愤
声援警方执法
藏家之友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