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2002-04-26 12:00李晋有
中国民族 2002年5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建设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文化建设可以为西部跨越式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跨越式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高科技含量,都是非常必要的。舍此,就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我们要看到,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来自于民族内部,而不是外部,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一个民族要发展,首先要有自我发展的要求,要认识到自我发展的紧迫性,认识到不发展就不能独立于民族之林。只有有了这种内在的要求,才能主动去应对世界发展的浪潮,并且把外部冲击看作是本民族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内在的发展要求,不是靠项目孵化出来的,而是靠文化、靠教育孕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建设可以为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建设将在帮助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形势很好。应该说,东西部发展都很快。但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在逐步拉大。从经济、文化、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文化观念上的差距。解决观念问题,需要在文化建设上加大力度,要认真学习三代领导人有关文化建设的论述,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宣传工具和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帮助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尽快地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加强文化建设是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需要。多民族国家,要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就必须加强民族之间的尊重和沟通。有了相互间的尊重和沟通,才能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文化可以凝聚各族人民,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对祖国的认同感靠什么?靠文化。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境外敌对势力正在进行渗透、颠覆活动。而这些渗透、颠覆动较多采用的是文化和宗教手段,以此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干扰现代化建设。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边境地区的建设,才能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文化建设是我们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只有搞好了文化建设,人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素质提高了,才能构筑起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钢铁长城。

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满足西部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会的越来越强烈。面对西部地区的贫困,要看到除了经济上的贫困外,还存在着精神文化生活贫困的问题。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帮助各族人民在摆脱经济贫困的同时,还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

总之,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西部大开发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在西部大开发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做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把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为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现代化文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奋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原则,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在20世纪末,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文明为己任的胸怀,而且展示了深亥的文化价值理念: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既是适应和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又是在根本上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与现实历史进程的契合,只能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新的历史实践中的统一。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了文化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加强西部民族文化的建设,也毫不例外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立足于自身来进行文化建设

西部地区聚居着50个民族,民族自治地方占西部土地面积的8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30%。各民族文化形成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之间有它的相同性,但也有各自的独立性和独创性,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都是其他的文化所无法完全替代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长期并存,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共生她带。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列入文化遗产的27处中,西部就占了10处;在101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西部就有34处;117处国家级重点名胜区中,西部多达43处;在75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西部共有221处,基本上占三分之一。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是在与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共生共存、融合交流形成的。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内在规律时,我认为有以下特征:

第一,民族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都离不开民族群体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理素质条件。而民族群体的实践活动与交往活动,特别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则又是最基本和决定性的条件。所以在历史发展长河当中,由于民族自身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生理素质活动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被视为民族的根和魂。这个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历百代而不衰,独立于民族之林,主要靠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文化是区分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抗御自然灾害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多样性。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样的、丰富的。文化只有多样,才能丰富多彩。如果文化都是一个模式,那还谈什么丰富多彩。政治上一定要统一,经济一定要发展,文化一定要多样。就一个民族来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互相交往,融合发展,它既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又吸收了诸多民族优良的文化来丰富自身。

第三,稳定性。一个民族的文化—旦形成,它就有较为稳固的稳定性,任何外来文化如果不被本民族群众所认同,便不会融合到这个民族文化之中。兼收并蓄一是条件要成熟,二是本身发展的需要。

第四,社会性。文化与劳动相伴随,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优秀文化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财富,而不是为任何私人所占有。特别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今天,文化的这种社会性更加鲜明。因此,从总体上把握文化的这些基本特性,是我们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特征的重要前提。

第五,导向性。文化是精神的框架,道德的内涵,育人的良方。塑造本民族什么样的品格,关键在于文化,因此,它具有导向性。费孝通老先生讲过:“任何经济制度都是特定文化的一部分,都有它天地人的具体条件,都有它的组织结构和理论思想。具体条件成熟时发展一定的制度,也必然会从它所在文化里产生与之相配合的伦理思想来作为支柱”

第六,断承性。

第七,国际性。我国众多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在历史长河中尽管同一民族分居两国,隔境相望,但文化形态相同,语言相通,根脉不断,相互联系。对于2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上的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重视自身文化,把文化建设的基点放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上。

在西部文化建设中,要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

继承和借鉴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批判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矛盾运动的过程。它除了与其它文化的矛盾外,还有它自身内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的种种矛盾。所以,对民族传统文化绝不应当是单纯的固守和无保留的继承,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在批判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实际上也是一个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探索和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需要知识和智慧。批判,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实际,给传统文化以恰如其分的定位;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思,分清哪些是应该继承弘扬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借鉴,需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自觉地进行理性的反思,不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探索创新意识,不能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这是关系到民族生存的大问题。

继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要与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先进文化不仅是灿烂历史的荟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而且是高尚道德的凝聚和时代精神的升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层面各种难题和挑战而形成的先进文化,它本身也是在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过程中,通过提炼而升华成先进文化的。任何先进文化都不是对前人文化和他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吸收,而是通过综合、融汇、升华所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创造。

继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他还说:“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这就是我们继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和方向、战略、方法、使命和责任。

继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继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要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紧紧地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要着眼于我们目前所做的事。

继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要与探索文化走向市场和文化产品商品化紧密结合起来。文化如果不走向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在文化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大力弘扬西部人的精神

在西部大开发中,大家感到头疼的是没有人。西部要解决什么?实际上是路、水、人。没有人才,西部开发就很难出成果。50多年来,西部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仅少数民族干部就有260万。我们有那么多干部在西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边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这不是人才吗?我们西部有好多知识分了,在西部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这难道不是人才吗?西部也有无数诚实的劳动群众。

文化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或思想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与东部地区相比较时,一提西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贫穷、落后、封闭、保守。我们并不回避这个现实,因为正是这些造成了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但是,在西部艰苦的环境里,各族人民群众自强不息,以顽强的毅力、惊人的斗志建设着美好的家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是一种精神,是西部人特有的精神。那么,什么是西部人的精神?我认为,是诚实守信、团结奋斗、善于忍耐、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甘于奉献。这种精神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的价值目标、共同理想、思维法则、文化规范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与时代精神又是紧密联系的。凭着这种精神,在过去的50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两个历史性的跨越,即从原始社会、农奴社会和封建领主社会直接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跨越和从传统农牧业经济迅速进入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科技为主的现代经济的经济跨越。现在的西部展现给我们的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美好画面。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艰苦的战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奉献。所以,今天我们强调要弘扬西部人的精神,对于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有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在这里,我想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1.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民主化一起是人类社会第一次现代化的特征。所以,大力推进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农业社会、牧业社会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在开发利用西部丰富的资源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文物古迹,保护好风光优美的自然生态?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在文化艺术领域,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如何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5.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族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6.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祖国的西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是经济和文化相对繁荣发达的地区,丝绸之路曾经这里沟通着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四大文明曾在这里交汇生辉。在世纪之初,西部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相信,西部地区各族干部和群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头赶上,再创辉煌!(本文是李晋有同志在今年4月12日于云南省保山市召开的西部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寒露
MINORITY REPORT
拿出精神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