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事在人为

2003-02-11 11:36温作君
烹调知识 2003年6期
关键词:师友办刊刊物

温作君

《烹调知识》诞生20个年头了,现任总编杜力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点东西。作为这本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又曾长期在编辑部主持笔政、同它关系甚深的一个老读者,实感盛情难却,只好奉命为文。

我原来也算小小的一名政府官员,与烹饪之道毫不搭界。但我这人天生就是个馋嘴,爱吃,而且不以谈吃为耻。中国的文人大概有此通病,看李渔的《闲情偶寄》、袁枚的《随园食单》……他们都是会吃的行家里手。我虽然没有他们的才情,对于烹饪更是全然外行,不过在馋嘴这一点上比他们毫不逊色。正因为如此,1983年,饮食服务局有两个熟人来找我,说他们打算办一本专讲烹饪技艺的刊物请我参与的时候,我正好手边没有多少事情,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从此,一干就是整整10年。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对办刊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近乎无知,这个决定无疑太轻率了。首先,要谈吃论喝,自己关于食文化的知识几乎等于零,连“生抽”、“老抽”是什么东西都弄不清楚。这就和沈从文连标点符号还不会用便想当作家似的,别提有多难了。其次,办一份刊物有那么多的麻烦事,新闻出版、工商、税务、邮局……关卡重重,步履维艰,不知要划多少“圈圈”、盖多少图章,才能前进一步。更重要的是市场前景渺茫:山西太原自古就不是出“美食家”的地方,“千金之家,食无兼味”。与四川、淮扬、山东、广东等食文化积淀深厚的省市,根本无法相比。在这里推出一本专讲烹调的杂志来,谁买你的账?如果打不开市场,迟早只有关门。

《烹调知识》所以能坚持至今,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刊物,我以为,有三个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是各级领导的呵护。例如,原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刘舒侠亲自批示,以最快的速度帮助我们拿到了统一刊号;当时担任太原市市长的王茂林同志,在市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不仅为《烹调知识》解决了可贵的起动资金,而且多次关心编辑部的工作,协调解决矛盾;原山西省委书记王谦同志在调到外地工作之后,还专门给《烹调知识》写来了题词;现在担任本刊高级顾问的万良适同志,当时是太原市市长,也多次帮助《烹调知识》办实事,理顺体制上的問题,拨给正式编制;在编辑部出现“蛀虫”的时候,对我依然高度信任、大力支持。所有这些,今日回首仍觉得心头有一股热呼呼的暖流。

二是众多师友的帮助。“小荷初露尖尖角”,稿源非常紧张,几乎难以为继。但四方师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扶助“弱小民族”。通过吴正格老师的介绍,我们同烹饪界的权威肖帆老,以及他手下的“八大金刚”——聂凤乔、熊四智、邱庞同、张廉明、陈光新等专家学者,还有烹饪界的泰斗胡长龄等老前辈相继建立了联系。这些师友不仅源源赐稿,使《烹调知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充实,在强手如林的烹饪刊物市场上异军突起,而且从多方面给我这个新手出谋划策,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聂凤乔老师虽已作古,但我永远不能忘记是他为本刊设想的读者定位:“面向三级以下厨师和烹饪学校学员,兼顾广大烹饪爱好者。”这一着棋,堪称妙手。你搞你的“阳春白雪”,我唱我的“下里巴人”。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销路。

三是广大读者的青睐。在报刊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读者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选择,报刊的导向、内容、品位和风格,将全面接受市场和读者的双重检验。《烹调知识》创刊号首印三万份,我心里还没底,不知销动销不动?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谈吃论喝不再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划上等号。政治气候的这个变化,给《烹调知识》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许是刊物的“草根”色彩和务实风格还比较贴近读者,增加了更大的吸引力,连我自己也未曾料及,这位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的“ 丑小鸭”,一经面世竟能受到那么多订户的青睐与喜爱。由3万、5万、7万……一路攀升,最高期发行量曾一度达到13万份;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刊期也由季刊、双月刊变为月刊,而且从国内打到国外,与大名鼎鼎的《中国烹饪》比翼齐飞。

由于人际关系以及办刊思想的不同,1994年,当我不得不告别曾经为之奋战10年的这份杂志而接手《老友报》时,心中真想像演员谢幕一样,走到读者面前深深鞠上一躬:感谢大家的钟爱和宽容!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现任《烹调知识》总编的杜力,先前无由识荆。初次见面,在我这个年届古稀的老人眼里,看她还是个女孩子。想不到这个“黄毛丫头”,居然有本事把《烹调知识》打造得面目一新。翻翻2003年1月的杂志,我深深感到大有起色:首先是办刊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眼界更开阔了,一股新风扑面而来,不但讲中餐,而且讲西餐,讲韩餐,讲意大利餐,讲中国人在国外经营餐饮业的情况,讲中餐应当怎样提高技术含量,改变经营思想,发展连锁店业务,开拓世界市场。这种新的创意,反映了“入世”后的竞争意识,是我这个老头子所没有的。其次,刊物的包装更时尚、更靓丽了,国际标准的大16开,彩页增多,一扫《烹调知识》过去的土里土气,摆在老外书架上也毫无愧怍,给山西这个“黄土高坡”大大露了一把脸。还有,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广告显著增多了,这是刊物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听说,在发行上也想了不少新招,开辟了自办发行的渠道,与邮发双管齐下,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面,争取更多的读者。仅这几条,我看就很不简单!

《烹调知识》创刊不久,著名版画家、革命老前辈力群曾有来稿,题为:“烹调知识万岁!”我那时思想很不解放,顾忌颇多,觉得“万岁”两字只能用在伟大领袖身上,小小的《烹调知识》岂敢妄加这一尊荣?便将标题擅自改成“烹调知识长命百岁!”缩小到“万岁”的百分之一。20年后回想此事,觉得力群老思想超前,眼光确实不同凡响。历史的长河可以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有炒菜做饭、吃吃喝喝的学问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永葆青春。我愿借这句具有远见卓识的名言,祝愿《烹调知识》在小杜主持下,青春焕发,永远年轻,创造出比老一代更为辉煌的业绩!

猜你喜欢
师友办刊刊物
探索英语学科“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刊物贺词
陈帆
割席分坐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重视师友评价,促进高效互助
拟广告
读者论坛等
重要预告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