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写给新闻人看的书

2004-05-25 21:36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17期
关键词:总编辑报业社长

绍 文

有资格出书的人通常没有能力,有能力出书的人往往又没有资格。

好在津报集团社长、总编辑张建星是从记者起家的新闻人,做官之后又还保有新闻从业者的最初激情,所以,我们看到了一本超出预想的书——《新闻的创意时代》。

这本书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收录了作者5年来写在报纸边边角角的评报语,其余三分之一的内容大多是他给报纸的各种纪念日写的贺词感言。

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粗制滥造。普通读者或许会因此觉得这本书杂乱无章,然而当新闻从业者在浏览完其各章节的标题后,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本书的作者确实是行家里手,是一本新闻人写给新闻人看的书。

生活在现时代的中国新闻人,和所有人一样承受着社会的变迁之痛。对新闻人个体而言,新闻首先成为一种职业然后才可能是事业。所以,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特别强调职业操守和精神,强调新闻纸的生存论和发展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传统党报走到今天的新闻官后,张建星难能可贵地站出来,反复问自己和同仁:我们究竟拿什么独家的东西打造市场。可以说,这本书通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张建星希望让自己的报纸因能提供独特的服务而赢得读者。所以,他告诉编辑记者们,“新闻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告诉他们“策划和行动是做现代记者的基本素质”,面对市场的压力,他说“漏掉新闻就是丢掉市场”,“我们的报纸要有一张生动的脸”等等。这些话基本上都是针对当天的某条新闻或某个版面做出的评说,但又都恰好从不同的点面再三强调——只有赢得读者和市场,才能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读者对记者的要求,不是婉约,不是朦胧,不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在1994年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后,张建星如是说。10年后,当他的这本书出版时,这个观点仍然贯穿其中。只不过,事过境迁,成为报业集团的一把手后,他在表述记者和读者的关系时,多了一些技巧,多了一些功利。这也许是身为社长和总编辑的无奈。

也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成功的记者,所以,当看到他对一些新闻问题的阐述时,读者不会产生丝毫的阅读障碍。书中收录的92条新闻操作札记,不是92条军规,不是放之于报业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一个总编辑的当下思考和探索。

对于中国新闻人,张建星的思考让我们不由设身处地想到自己的新闻处境和新闻困惑,从中获取启迪。

猜你喜欢
总编辑报业社长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凤凰卫视资讯台原总编辑阮次山去世
论总编辑在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的作用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我的第一次采访
社长大人和他的FANS
月亮和三千元人民币
社长/总编荐书录
社长/总编荐书录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