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08-01-07 03:03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内容

沈 涛

几年之前,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相当封闭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课本转。而如今,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板块——“拓展”也应运而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既来自课本,也来自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为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语文阅读教学又刮起了一股拓展之风,特别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眼下,无论是公开课、示范课,还是各种形式的竞赛课,授课者一般都会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段拓展教学;否则,不论是教者本人还是听课者,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仿佛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拓展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了。于是,在许多人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儿或者必须来一点儿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必要”了,拓展俨然已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亮点”的重要手段乃至唯一手段。

不可否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见的“鲜活”板块。适当的拓展确实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充课堂的容量,但是在欣赏它的同时,我们也冷静地发现,课堂拓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注重拓展形式,脱离教学目标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者把拓展作为了课堂的重点和亮点,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文本,有的甚至还没有读完文本,就硬是被教师拉进了拓展环节,匆匆忙忙地去“拓展”,去“链接”,去“延伸”。其实我们往往发现,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特点、课堂的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而且还造成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这种课堂,即使名目再多,花样再新,由于过于匆忙“亮出”课堂的“亮点”,导致背离了文本,也就使得一堂课变得毫无意义,充其量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作秀”和“演戏”罢了。

文本的拓展无非是为了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在拓展教学的设计上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它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拓展应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在研读课文后的自然延伸,是课文本身生长出来的花朵,而不是旁枝蔓叶,更不是另起炉灶,凡是与文本教学重点无关的随意生发开去的拓展,即使内容再好,形式再新,我们也要忍痛割爱。

二、范化语文功能,忽视文本探究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不少人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打着“人文积淀”、“大语文观”的旗号,泛化了语文课的功能,把提升语文素养的语文功能扩大到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育人功能,此时,语文就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于是,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地理历史课,乃至影视欣赏课等,这种偏离了文本的教学重点的拓展已是屡见不鲜,以前那种人人喊打的语文教学中唯本本的现象也就一下子转变成了人人喜欢的“踢开课文闹拓展”了。试想,一堂课,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有时甚至学生在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立即进入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拓展,这样的拓展又有何效果?

三、大搞预设拓展,少见生成拓展

无须否认,好的拓展是教师在课前围绕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的,以便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但有些课堂在拓展过程中当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出现了有价值、有创见的思维火花时,却被教师忽视甚至被封杀在老师预先设定的拓展活动内,拓展继续按预设的模式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进行。我认为,一成不变的拓展方案决不是最好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抛出新的见解时,教者就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进行。

然而,这种生成性的拓展教学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并不多见,特别是在精心准备的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更是极为少见。常见的倒是脱离了文本去拓展问题——对文本重点知识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去进行拓展教学——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表面上拓展教学搞得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却空空洞洞,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低效的。

那么,怎样的拓展才是高效的拓展呢?

一、拓展要必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要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教师几乎每堂课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迁移,搞一些“内外链接”的拓展训练,以显示课堂的容量之大和内容之丰富。诚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画上等号。在课堂上,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甚至抛开文本进行拓展,从而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搞得有些拓展像是“画蛇添足”,甚至是“喧宾夺主”。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应当首先考虑拓展是否必要。

二、拓展要据本

教学有时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接触之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脱离了文本,学生没有时间去用心品读,去潜心研究,对文本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样的拓展是很难产生什么实效的。

三、拓展要适度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好的“拓展”确能成为一堂课的“亮点”,但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总是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评价人物,不着边际;情节续写,荒诞离奇;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一味搞笑求趣,追求表面热闹,将文本演绎成现代搞笑版,等等。这些现象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失去语文课堂本身的内涵,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其实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

四、拓展要无痕

拓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拓展,要能做到“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它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这种“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拓展就是最高境界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无疑是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的。

如果我们能以此为方向,那么,我们的拓展就是务实的、高效的。

总之,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模式也必须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那种过分追求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的拓展必然会使语文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封闭的语文课堂被批得一无是处的时候,那种为做秀而做秀的“每课必拓”的教学模式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吧。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