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备好语文课

2008-01-07 03:03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显性下功夫新课程

冯 颖

在新课标理念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对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的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虑,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首先应该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字的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文本问题的目标。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要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每天写一张字、每天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预习课文)、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呆板的教师讲授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截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根据课文可进行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读会”、小说剧如“《清兵卫与葫芦》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等。三是要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三、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活动板块、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猜你喜欢
显性下功夫新课程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最简单的字最难写
从“三有青年”到六个“下功夫”谈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半裙时代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