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何必逆耳

2008-01-07 03:03金书芳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魏文侯犯错误窗户

金书芳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把夺得的中山之地封给了儿子,而没给自己的弟弟。大臣任座认为魏文侯的做法有失仁义,当面指责他算不上仁君,使得魏文侯恼怒不已。这可把任座吓坏了,赶紧退出大殿,听候发落。另一位大臣翟璜见势不妙,连忙上前劝阻:“陛下真乃仁君也!有了仁圣之君,才会出现直言之臣。任座讲话心直口快,正是因为有你这位仁君存在的缘故哇!”魏文侯一听,转怒为喜,马上让人把任座请回来,亲自下堂迎接,并奉为上客。

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任座直截了当批评魏文侯,使得魏文侯火冒三丈,险些为此丢了性命。翟璜也认为魏文侯作法欠妥,只是选择了另一种巧妙的方式,使魏文侯觉得能有人当面指出自己错误,不但不是对自己的不敬,反倒是自己的荣耀,因而欣然接受。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见批评艺术的魅力。

在学校里,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良好的效果,更要注意批评艺术的运用。可见,分析和研究被批评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将批评艺术化,让“忠言”不再逆耳,是多么重

要!

一、批评之前要“三思”

1.思批评的真实性。批评的前提是批评要实事求是。有的学生为逃避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有学生犯错误了,但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对学生展开批评前,班主任一定要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弄清学生犯错误的心理动机,搞清批评对象的问题和原因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

例如有个姓吴的学生,常常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他犯错误的全部材料,随后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他的侥幸心理渐渐地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期末考试的动员大会上,他还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又如:一次,班上一名学生爬窗户进了教室。我找他谈话时,并没有马上批评他爬窗户怎样不对,而是问他今天为什么要爬窗户进教室。他告诉我因为人高马大的同桌不让他进,他没办法,只好爬窗户进教室。如果没有批评前的事实了解,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了。

2.思批评的目的性。班主任批评学生时,要铭记你批评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搞得灰溜溜的,也不是发泄你的私愤,而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而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必须要怀着爱心,含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的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梆梆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

二、批评之中讲策略

1.批评要就事论事。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喜欢“揭底”,喜欢老账新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某些老师就将学生以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无地自容。实际工作中,这样的班主任最遭学生的反感。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错误,一次批评”、“对事不对人”,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一般都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但由于自制力差,有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有经验的教师批评学生时,不会去纠缠学生的旧账,而是就事论事,错在哪里就批评到哪里,批评目标集中。如果用灰色的眼光看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可能“破罐破摔”。

2.批评要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的方法。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有些犯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就要刚柔相济。刚:在平时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柔: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魏文侯犯错误窗户
完形乐园趣多多
魏文侯冒雨赴约
冒雨赴约
魏文侯冒雨赴约
智珠二则
擦窗户
窗户知多少
“浮一大白”原指罚一大杯酒
犯错误找家长
贴窗户